胡超霞
【摘要】對“清”“靜”深入地理解,才能正確地把握“悲涼”的含義,真正理解這首“悲秋的贊歌”這一充滿矛盾的統(tǒng)一體,把握《故都的秋》的主題。
【關鍵詞】清? 靜? 悲秋的贊歌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061-02
才子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話作文眼,立在文首,提綱挈領,開宗明義。點出故都之秋的鮮明特征。“清”“靜”是寫景,“悲涼”卻是在抒情。可見,對“清”“靜”深入地理解,才能正確地把握“悲涼”的含義,真正理解這首“悲秋的贊歌”這一充滿矛盾的統(tǒng)一體。
首先,“清”“靜”是清靜、清雅、清涼之景。
秋院: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一椽破屋一定不在都市繁華中,往往在偏僻人煙稀少處;北京的秋晨,涼風颯起,方能飲得下泡的一碗溫熱濃茶;碧綠的天空,澄澈透明;那偶爾的馴鴿的飛聲襲來,叫人頓生鳥鳴山更幽之感;藍色白色的喇叭花,恬靜的對著陽光,太陽似乎也忘記了駕車西去,在槐樹上踟躇,多么清靜。就是那花,也不醉心于繁花似錦,不管賞花人來或不來,她就在那里,素淡文雅的開放,多么清雅!枯黃尖細且長的秋草,失卻了生命的蔥郁豐盈柔韌,只剩下生命盡頭的冷落與荒涼。
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一夜長眠不覺落蕊滿地,足見她飄落的輕盈;憔悴而隕,早已散了她素雅的芬芳,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
秋蟬: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白露即將為霜,那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的蟬,將走上生命的盡頭,在秋日里上演著最后的瘋狂。聲聲衰弱的嘶鳴,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秋雨秋果:“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颯颯的涼風,伴著那稀疏的大滴大滴秋雨,涼涼的;淡綠微黃棗子顆兒,清冷的色調(diào),便是秋天最美的顏色。
其次,“清”“靜”是清閑、清寂、清淡之人。
唯有清閑,才能在這皇城人海中停下匆匆的腳步,等自己的靈魂追趕上來,“租人家一椽破屋”住著,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 聽“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細數(shù)“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 腳踏落蕊,“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留意“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感覺“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情主人公在獨我的世界里與大自然傾心交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動作的悠閑、感受的細膩,是多么清閑、清寂、清淡啊。就是那雨后“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對著這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的變化,心也不動搖,“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都市中的人也是那樣的清閑、清寂、清淡。
最后,“清”“靜”是清寞、清歡之情。
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寂寞。作者就是在這清靜、清雅、清涼之中感到形體的清寞,又因這清靜、清雅、清涼才能感受到棄絕紅塵喧囂,獲得精神自我獨立的歡樂。作者將這些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加入濃烈的主觀情感,釀造成美酒,細細地品味,讓人沉思、讓人深刻,讓人產(chǎn)生細膩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yōu)美的情懷。在這秋的詠唱中,作者獲得極大的滿足,內(nèi)心是豐盈而欣喜的,而這些只與作者有關,只與故都的秋有關。
“悲哉秋之為氣也”,古代文人歷來就有情結。秋風蕭瑟、千樹落葉、 眾芳搖落的秋天,文人墨客悲蕭瑟、凄涼自然之秋。而草木一春讓文人墨客聯(lián)想到人生一世,從而體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短暫渺小;中國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驅使他們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光耀門楣。可是,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壓抑,命運坎坷。從而憂懼繁華的消逝和更加殘酷的未來,由此悲人生之秋。本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作者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筆下的秋,不僅是自然之秋,更是著我之色彩的秋,是人生之秋。作者說 “特別的來得清”而不說“來得特別的清”,作者不喜歡半開半醉的南方之秋,喜歡秋意十足的故都之秋。所以這個“清”“靜”,是故都之秋在審美上與“我”的文人悲秋文化情結的暗合。“我”快意于這些“清”“靜”的悲涼,唱出屬于悲涼的贊歌。人間至味是清歡,回到作者、回到故都,才能飲下這杯現(xiàn)實中苦澀而清涼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