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魁榮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9-0054-01
浸潤,在漢語百科中的義項很多,物理學上的解釋是,一滴水銀在玻璃上來回滾動,或把一塊潔凈的玻璃沉入水銀里再取出來,玻璃上卻不附著水銀,這種現(xiàn)象叫不浸潤。液體在與固體接觸時,沿固體表面擴展而相互附著的現(xiàn)象叫作浸潤。醫(yī)學中叫擴散。浸潤,在漢語百科中的義項很多:沾濡滋潤、浸染熏陶、漸漸滲透等等,那么在語文教學中的浸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浸潤的物理現(xiàn)象簡單地說就是液體不附著在固體上的現(xiàn)象。遷移在語文教學中就是教師的教學思想與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傳授的知識與學生接受的意愿不相融。其實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這種不相融的問題不是存在于個別老師身上,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學生不愿意背誦,背起來也費勁。反應出來的問題是教師的教沒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說教師沒有教懂學生,學生也沒有理解詩文中的思想內(nèi)涵,沒有體會到詩文所展現(xiàn)的美。學生也不喜歡寫作文,即使寫,要么空發(fā)議論,要么無病呻吟,要么虛情假意,就連學生自己也覺得好笑。究其原因是學生缺少對生活的積累與思考。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把讓學生積累與思考生活的點滴當作任務來安排,結(jié)果是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寫,實在是不會寫、無話可說。這就說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不浸潤。
語文素養(yǎng)與人的知識、思維能力和情感緊密相連。語文知識繁雜且內(nèi)涵豐富,要打好語文知識的基礎,就得有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興趣就是支撐這個過程不間斷的主要動力。語文知識是提高語文能力,完善語文思維的基礎。人的情感是易變的,但也不是沒有規(guī)律的,但要掌握就得逐漸滲透。
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國家強大的根本在于文化,一個民族的興盛也是源自于文化。反之,如果離開了文化的浸潤, 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無法想象的。文化興盛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的繁榮,如開元盛世就是其中的典范。而日本的維新也是促使日本成為亞洲最早走上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并且快速成為了亞州當前唯一一個發(fā)達國家。中國的五·四運動也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新浪潮,這一運動的先鋒就是新文化運行。魯迅放棄了醫(yī)學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也提示了醫(yī)愚勝于醫(yī)人之道。凡此這些都可見文化有關(guān)于國家以及民族的興衰。文化的發(fā)展、傳承、深入,對于社會乃至一個國家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百年大計乃教育為本。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始于教育。所以在德育為先以及智育為本的思潮指導下,老師在日常教學教學活動中自學踐行于文化的浸潤,讓學生由單一知識型人才轉(zhuǎn)變成為創(chuàng)新型、文化型的人才。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國,更是一個詩歌的大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豐富,但是其并非沒有營養(yǎng)的教條。其猶如陽光一樣照射在我們國土的每一個角落,像春天一樣滋潤碰上中華民族的第一代兒女。非常明顯,傳統(tǒng)文化大量散見于古典詩詞的字里行間中。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文化教育素材極為豐富。
浸潤,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首先是一種教學思想,然后才是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教學思想,思想就是方向,有了明確的思想,才能選擇合適的方法。浸潤教學是一種爛而細的思想,它好比我們燉一鍋羊肉,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把羊肉燉爛,吃進口中才易于消化,羊肉要燉的香就需要耐心細致的添加佐料。浸潤教學就是要求教師要有“爛而細”的意識,讓學生有時間想,有時間品味,這就要求要善于等,等才能讓學生有時間把知識嚼爛,等才能讓學生聞到香,嘗到甜。2016年的國考題的材料說“中國教育的技術(shù)層面已經(jīng)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這就是教育技術(shù)日新月異,但是它的技術(shù)沒有適應人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浸潤就是慢下來的思想,他是和趕急圖快、急功近利相對的。我們對教育的信仰就是要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
浸潤教學同時亦是一種愛的思想,是普施愛的過程?!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中說:“懷生之物,有不浸潤于澤者,賢君恥之?!笔凼勤A得教育尊重的思想,是贏得教育信任的過程。教育沒有了愛,就如同大地沒有了陽光,沒有了溫暖。“愛是充實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持久的普灑自己的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就是一個感受愛的過程。語文是情感的藝術(shù),學生只有在情感的浸潤下才能感受到語文熱度,與語文的張力。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誰也沒有辦法把已長大的孩子打回原型,等等落下的靈魂,是語文教育教學必須要做好的事。為此,我思考許久,私下認為浸潤性教育教學能等回落下的靈魂,因為恒久綿密地浸潤性教育教學會使知識積久而彌香,能力積久而愈強,品德積久而更美,思想積久而更深,積銖累寸,潤物無聲。同時,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協(xié)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我想一定能等回落下的靈魂。
浸潤教學也是教學的方法。語文教學中浸潤性教育教學的關(guān)鍵是必須做到恰到好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積累是夯實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基礎的途徑,梳理是構(gòu)建學生語文素養(yǎng)框架的手段,整合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能力的策略。沒有踏實的積累就難以恒久綿密地浸潤,沒有精心的梳理就難以理清思維脈絡,沒有理性的整合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浸潤性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好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速度的合理配置:課堂容量要適當,教學速度要適度,給學生充分的積累、梳理和整合的時間,教學內(nèi)容太多或太少,教學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學生積累、梳理和整合。因此,只有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速度在恰到好處的配合中循序漸進地推進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品德等在學習過程中恒久綿密地浸潤、潛移默化地提高,可見,恰到好處才是語文教育教學的理想追求。
浸潤性教育教學就是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理想追求的主要教育教學途徑。浸潤的意思是液體慢慢滲透。運用到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浸潤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積累過程,有人說浸潤,就好像腌制咸菜,弄一口大缸,放點鹽,把要腌制的菜倒入缸內(nèi),時間長了味道就出來了;也有人說浸潤,就好像在沙漠中滲水,一旦滲入,就能恒久綿密地存在于沙漠中,并滋養(yǎng)萬物。因此,浸潤在表面上看,短期內(nèi)并無明顯效果,但經(jīng)過長期的浸潤,效果往往是驚人的,且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推而知之,我們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用正能量的知識、文化、精神、智慧、價值觀、人生觀等浸潤學生的心田,學生的心田中就會盛開充滿知識文化的精神之花,掛滿彌漫思想品德的智慧之果。
浸潤性教育教學實際解決的是語文教學中“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問題,如果語文教師能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努力改變重視“大循環(huán)”而輕視“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問題的局面,能將“大循環(huán)”和“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問題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就能奪來語文教育教學的半壁江山,打贏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攻堅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