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以唐律為代表的中華法系雖然沒有“權利”觀念,但是這并不影響其對私人財產作出詳細周密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和中國現(xiàn)今的私人財產權利在權利主體和權利實現(xiàn)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區(qū)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正是不同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不僅造成了私人財產權利的千差萬別,而且也造成了中華法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間的本質差別,進而造成了百姓對待訴訟兩種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
【關 鍵 詞】權利;私有財產權利;異財;官;私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14-0027-04
作 者 簡 介:童楠,女,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權利”一詞古已有之,但是古今詞義卻有著巨大的差異。在古代漢語中,“權利”主要是指權勢和貨財,且大體上是消極或貶義的。近代隨著西學東進,“權利”一詞進入法律領域,并逐漸固定為英語中“right”一詞的對應詞?!皺嗬钡暮x相應的變成權能和利益,且逐漸擺脫了消極貶義,被賦予了公平、正義、理性、利益等豐富的價值蘊含。
人們之所以賦予“權利”一詞以新的含義,正是因為漢語中原本沒有能夠與“right”含義相契合的詞。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實踐了數千年的中華法系并沒有現(xiàn)行法律中非常重要的“權利”概念,也更談不上“權利”觀念了。下文為方便論述,統(tǒng)一借用現(xiàn)今的“權利”概念來進行表述。但是中華法系雖然沒有“權利”概念,卻有非常發(fā)達的規(guī)范權利的法律和制度。①
就拿私人財產權利來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確定財產歸屬之私權觀念。孟子將恒產和恒心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認為真正的仁人、明君應該讓百姓保有“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的財產。[1]
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已經有比較完備的“定賞分財必有法”的思想?!耙煌米?,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2]他認為只有權屬清晰了才能避免犯罪,如一只歸屬不明確的兔子,絕大部分人都會追逐;但是如果歸屬明確,哪怕盜賊也不敢去偷去搶。
所以中國立法者歷來重視對私人財產歸屬的規(guī)范?!短坡墒枳h》作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代表性法典,在中華法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王朝一部最完整的法律典籍,唐以降的立法也多以其為藍本。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立法者們,對私人財產制度作了詳細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定與現(xiàn)今的規(guī)定相比在權利主體、內容、種類、分配、實現(xiàn)程度以及實現(xiàn)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深刻的差異。在這諸多差異中,權利主體和實現(xiàn)方式的差異是最鮮明的。
一、主體不同
唐律中的財產權利是以家庭所有制來實現(xiàn)的?!抖Y記》中有“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盵3]《唐律疏議·戶婚》中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別籍、異財不相須,下條準此?!盵4]只要有直系長輩在世,子孫分家或析產的判處徒刑3年。
《唐律疏議·名例》中規(guī)定的刑罰有五種,即笞杖徒流死,其中徒刑有5個等級,從一年到三年,每半年一個等級。“上罪三年而捨,中最二年二捨,下罪一年而捨?!盵5]由此可見子孫在直系長輩在世的時候分家產的屬于重罪。
直系長輩在世,子孫別籍、異財,不僅是重罪,而且是“十惡大罪”。不孝是中國歷史悠久的重大罪名之一。《尚書》認為,不孝是萬惡之首,“元惡大憝,矧唯不孝不友”。[6]唐律認為分割家產和另立戶口,實際上已經沒有盡孝之意,名分及親情都由此沉淪,情義及節(jié)操都由此喪失,以制度和禮法衡量,屬于罪大不能寬容。別籍和異財,兩種行為只要犯其一,都以十惡論罪。[7]父母過世后,也不能在父母的服喪期內另立戶、分家產,“諸居父母喪,生子及兄弟別籍、異財者,徒一年?!盵8]
直系長輩在世,子孫不僅不能分家產,而且也不能私自動用家產?!爸T同居卑幼,私輒用財者,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盵9]由此可見,在當時的財產雖然是家庭內部共有,但是統(tǒng)攝于家長。
現(xiàn)今憲法賦予公民的財產權,是完全體現(xiàn)個人意志的財產權利。家庭中子女享有獨立的財產權,有權對自己的財產進行處置。而且對于未成年子女的財產權法律也作了周全的考慮,《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2條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jiān)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8條亦規(guī)定:“監(jiān)護人應當履行監(jiān)護職責,保護被監(jiān)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jiān)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jiān)護人財產?!?/p>
子女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在濤濤告奶奶的案例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2017年初,年僅11歲的小男孩濤濤將78歲的奶奶施老太告上法庭。過去每逢春節(jié)、生日,長輩們都會給濤濤壓歲錢,母親朱女士將濤濤的壓歲錢如數存進一張濤濤名下的銀行卡里。2014年7月份,濤濤父母協(xié)議離婚了,濤濤跟隨母親共同生活。施老太分多次將濤濤卡里的錢全取走,共計4萬5千多元。朱女士多次向施老太討要這些錢,未果。無奈之下,她帶著11歲的濤濤把78歲的奶奶告上了法庭。法院認為贈與的行為自錢款存入濤濤的賬戶時就已經完成,施老太未經濤濤同意擅自取走存款,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應當予以返還。一審判決濤濤的奶奶向其返還壓歲錢及生日禮金共計4萬5千余元,且二審法院支持了原審判決,本案目前已經生效。
簡而言之,唐律中財產權的主體是家庭,而現(xiàn)今中國法律中的財產權則是具體到每個個體的人的。假如濤濤生活在唐朝,濤濤的奶奶完全可以處置濤濤的錢財。如果濤濤因此狀告奶奶反而是犯了十惡大罪之不孝罪,即使所告屬實也要被處以徒刑兩年或徒刑兩年以上刑罰。[10]
二、實現(xiàn)方式不同
唐律承認私人財產權,而且保護私人財產權?!短坡墒枳h·廄庫》規(guī)定:“諸財物應入官、私而不入、不應入官、私而入者,坐贓論。”“凡是公私論競,割斷財物,應入官乃入私,應入私乃入官,應入甲乃入乙,應入私乃入公廨,各計所不應入而入,坐贓論?!盵11]這里,“官”主要指國有;“私”則是百姓所有,并且具體到甲、乙、丙等私人對象代表。[12]
古代財產權的主要內容是土地。唐代實行均田制,禁止土地買賣,只承認農民對土地擁有部分所有權,在立法時將北魏的“均田令”編入《戶令》之中。②名義上土地國有,國家將土地均分給自耕農,受田農民向國家繳納租傭調,國家依法對地主及農民的土地所有權進行保護,對違法者依《唐律》實行懲治?!短坡伞芬?guī)定了“占田過限”、“盜耕種及強耕種公私田”、“妄認及盜賣公私田”、“盜耕人墓田及盜葬于人田”等罪名,尤其是為防止在職憑借官勢侵奪百姓田地,專門規(guī)定:“諸在官侵奪私田者,一畝以下杖六十;三畝加一等;過杖一百,五畝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園圃,加一等。”[13]而且在職官員侵奪百姓田地,如果官員解職后案發(fā),仍然適用本罪。
對于土地以外的財產,唐律也有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其保護范圍廣泛。無論強取、竊取、動用受寄財物,甚至“得遺闌物滿五日不送官”,都要以“坐贓論”,受到刑律制裁。[14]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唐律疏議》對公私財產的保護注意平等對待?!短坡墒枳h·廄庫》中“故殺官私馬牛”、“畜產毀食官私物登時殺傷”以及“放官私畜產損食官私物”等都是平等對待公私財產。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對“官物”予以重點保護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一貫傳統(tǒng)。[15]比如唐律中“得遺闌物滿五日不送官”這一罪名,遺闌物為私物的比官物罪減二等論處。[16]
拋開法律層面的這些規(guī)定,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中國古代社會的財產首先是作為特權在社會上進行行政“特權”配置而不是法律“私權”分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17],在整個封建時代的中國,只有擁有權力的人才能依靠強權來決定財富的分配。政治權力盡管自身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社會物質財富,決定社會物質財產的具體流向。政治權力的分配過程就是財產分配的過程。這種財產分配方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以行政的手段固定財產歸屬。[18]
古代中國公權力的絕對至上,導致雖然有較為完備的保護百姓財產的法律體系,但是百姓的財產極容易受到侵犯。盡管歷代也曾存在不少禁止侵害私人財產的法律規(guī)定,但這些法律主要是為了懲處民間發(fā)生的財產侵犯行為,對于各級權力機構對私人財產的侵犯,則極少有現(xiàn)實的制度性約束。最典型的就是中國舊制中籍錄并沒收犯人所有家口和財產的“籍沒”制度。在傳統(tǒng)社會中,籍沒私財往往不是依據原有的法律規(guī)定,而是審判者臨時專斷的結果。被籍沒的對象從私人財產擴大至青壯男女。歷代王朝籍沒私財任意剝奪私人生存的物質基礎,打破了私人對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及處分的穩(wěn)定狀態(tài),而世襲貴族的存在更是無從談起。[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3條明確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薄皣乙勒辗梢?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敝袊呀浗⑵鹜陚涞墓褙敭a保護法律規(guī)范體系。其中,刑法專門設置了侵犯財產罪,對嚴重侵犯公民財產的行為予以刑事制裁。在民法方面,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從物權、債權到知識產權的全方面公民財產保護法律規(guī)范體系。
憲法雖然規(guī)定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對公私財產侵犯行為都是一視同仁的對待。而且為了保護公民的財產權,行政訴訟法還規(guī)定了對行政機關侵犯公民財產的法律救濟制度,公民可以針對行政機關侵犯公民財產的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拆遷法規(guī)也對政府征收公民房屋做出了嚴格限制,規(guī)定征收公民房屋必須限于為公共利益需要而且必須給予充分補償。
概言之,現(xiàn)今中國以法律手段來固定公民的財產權,而古代中國以行政手段固定百姓的財產權。這兩種固定財產的方式特征非常明顯,前者有眾意性、平等性、規(guī)范性、公示性、長期性、可靠性,后者有隨意性、隱蔽性、不確定性、不公平性和不平等性。[20]
三、總結
造成這兩種本質差異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在階級社會里,法律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存在的。而統(tǒng)治地位則是統(tǒng)治階級最大的利益。
唐朝雖然在經濟、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其封建社會的性質,其制定的法律只能是以維護君主統(tǒng)治為最終目的的。制定于“刑罰由服從家庭倫理原則開始向服從國家根本利益轉變”[21]時代的《唐律疏議》充分體現(xiàn)了“家族本位”和“國家本位”的妥協(xié)和統(tǒng)一。一方面“家政統(tǒng)攝于家長”,家長不僅掌握著“家庭之組織管理權、家庭經濟管理權、對子孫卑幼的專制權等”[22],而且掌握著對子孫的生殺大權。祖父母、父母故意殺害子孫的只處以徒刑二年或兩年半。如果是子孫違反祖父母、父母的教誡和命令在先,祖父母、父母依法執(zhí)行處罰,致子孫死亡的,無罪。反過來,子孫哪怕是罵父母、祖父母,都要處以絞刑。另一方面皇權至上,謀反、謀大逆、謀叛這些危害皇權的犯罪都是禍及整個家族的大罪,“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諸謀叛者,絞。已上道者皆斬”;哪怕是口說要造反的話,內心沒有真正實行的打算,而且又無行為后果的,也要處流刑二千里。[23]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家族掌握財產權,財產權的實現(xiàn)受制于皇權以及讓位于官物也就都是理所當然的了。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边@一國體決定了制定法律的權力屬于人民,法律體現(xiàn)黨的主張和人民的共同意志,維護人民的共同利益,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個體,不因身份、地位等外在的不同,而被法律區(qū)別對待。因此財產權也必然是具體到個人的權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私人財產和國家、集體的財產一樣,受到法律的同等保護。
不同的立法出發(fā)點決定了唐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二者在“法的本位”上的本質區(qū)別。中華大地上施行了幾千年的中華法系是典型的義務本位。它把社會秩序作為法的最高價值和本位價值,依靠對社會個體成員賦加義務,限制其基本行為的自由,實現(xiàn)從無序狀態(tài)到有序狀態(tài)的漸變。[24]《唐律疏議》開宗明義,立法的原因是百姓中有些人性情庸愚,思想中充滿了惡念,如果不加以刑罰,大則擾亂天下,小則違背等級秩序。因此國家不能松懈了刑罰,家庭不能荒廢了懲罰。[25]現(xiàn)今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體決定了社會主義法以權利為本位。權利是第一性的,義務是第二性的;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
不同的法律性質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對待訴訟的態(tài)度。唐律里有所謂“以刑止刑,以殺止殺”[26],法的體系也是諸法合一,以刑為主,甚至“法”、“刑”同義。因而,對官吏來說,法就意味著定罪判刑;對老百姓來說,法就意味著認罪服刑。[27]因此傳統(tǒng)中國才會追求“無訟”。而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里,一方面人人都是法律權利的主體,在感覺到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人人都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國家也鼓勵百姓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紛爭,為公民訴訟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因此中國也一改流傳幾千的“無訟”傳統(tǒng),法院立案量和結案量逐年攀升。
注釋:
①有學者將權利分為“觀念權利”和“實在權利”,認為中華法系雖然沒有“權利”概念,但是有豐富的關于“權利”的法律和制度,如彭誠信在《“觀念權利”在古代中國的缺失——從文化根源的比較視角論私權的產生基礎》(刊登于《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年03期)一文中就有詳細的分析.
②但隨著土地兼并的發(fā)展以及土地私有化的加強,唐王朝逐步放寬對買賣土地的限制,允許農民因供葬而出賣永業(yè)田,因從寬鄉(xiāng)遷居狹鄉(xiāng)而出賣口分田.實際上已承認了土地所有者的所有權.
參考文獻:
[1]《孟子·梁惠王上》.
[2]《商君書·定分》.
[3]《禮記·坊記》.
[4]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99-400.
[5]同[4].第13-14頁.
[6]《尚書·康誥》.
[7]同[4].第34頁.
[8]同[4].第400頁
[9]同[4].第410頁.
[10]同[4].第33-34、753-754頁.
[11]同[4].第499頁.
[12]錢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315.
[13]同[4].第417-418頁.
[14]懷效鋒.中國法制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83.
[15]積順,張東華.唐律十二篇體例研究.韓延龍,主編.法律史論(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331-332.
[16]同[4].第915-916頁
[17]《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18]彭誠信.“觀念權利”在古代中國的缺失——從文化根源的比較視角論私權的產生基礎.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03).
[19]劉丕峰.中國古代私有財產權的法律文化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105.
[20]同[18].第915頁.
[21]同[4].引論第2頁.
[22]竇亞菲.論家長權利在<唐律疏議>中的體現(xiàn),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23]同[4].引論第552-558頁.
[24]張文顯.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是法的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3).
[25]同[4].第1頁.
[26]同[4].第1頁.
[27]同[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