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榮
(山東省曲阜市人民醫(yī)院,山東曲阜 273100)
女性盆底功能的正常有助于維持盆腔臟器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位置和形態(tài),盆底肌的正常形態(tài)是維持正常排尿,支撐子宮、膀胱、盆腔的重要結構。 當盆底肌受到損傷,盆底功能發(fā)生障礙時,會出現一系列的病理情況,如尿失禁、臟器脫垂等,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1]。 造成盆底肌受到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如細胞衰老、組織損傷等,導致盆底功能受損。 一方面,女性從妊娠到生產這一漫長的過程中,盆底結構逐漸發(fā)生變化,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盆底肌肉承受的壓力也逐漸增加,長期的作用力使得盆底肌肉發(fā)生變形,肌張力明顯下降,另一方面,妊娠過程中女性體內分泌的一些相關的激素等其他因素也會降低盆底肌的功能[2]。 因此,產后易發(fā)生盆底功能障礙疾病。 相關研究表明,產后盆底康復能夠幫助改善盆底肌的功能,減少產后盆底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生率。 特此,筆者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114 例剖宮產的產婦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進行剖宮產的患者總計114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7 例。 其中對照組年齡為 25~42 歲,平均年齡(29.2±2.5)歲,平均孕周(39.9±1.1)周。 研究組年齡為 26~42 歲,平均年齡(29.4±2.4)歲,平均孕周(39.7±1.2)周。 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無妊娠并發(fā)癥,既往體健,無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能夠配合完成產后康復。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孕周等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次研究經過產婦本人及家屬同意,醫(yī)院審批通過。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產后健康指導。主要包括如下:術后患者會出現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耐受力較差。 當疼痛太過劇烈時,不僅影響到患者的心理,也會出現一些生理上的不適。 因此,需要對患者的疼痛進行干預[3-5]。 術后需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有無發(fā)生感染或其他并發(fā)癥。 向患者介紹盆底康復訓練的方法,讓患者自行進行訓練。 出院前告知產婦相關注意事項,有不適及時到醫(yī)院就診,產后3 個月來院進行盆底肌功能的檢查。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專門的產后盆底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如下:在進行剖宮產前,向產婦介紹盆底康復的相關知識, 發(fā)放相關的知識介紹手冊,告知盆底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訓練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6]。 對于患者存在疑問的地方及時給予解答,讓產婦對盆底康復有個提前的認知。 剖宮產后當天24 h,即開始進行凱格爾訓練。 具體要求如下:產婦取坐位,控制為深大呼吸,吸氣時依次收縮肛門、尿道,使盆底肌感覺隨之上升,時間控制在3~5 s,而后緩慢地呼氣,每次訓練持續(xù) 15~20 min,2~3 次/d。產后 42 h,可以進行盆底康復訓練,產婦取半臥位,將一個小軟枕放于產婦頭下,將雙腿微微張開,做出排尿、排便的動作,進行盆底肌的收縮和放松。 醫(yī)護人員需要監(jiān)督產婦完成這個動作,及時糾正不正確的動作。 細心、親切地對產婦進行關懷,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緩解產婦內心的不安、焦慮等,鼓勵產婦堅持完成盆底康復[7]。叮囑產婦的老公協助完成盆底康復訓練,減少產婦的不良情緒。 保持飲食清淡,補充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的攝入,保持排便順暢,避免用力排便等。 出院前1天,評估產婦對于盆底康復訓練的掌握情況,叮囑產婦回家也要堅持進行盆底康復訓練,并采取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督促[8]。 產后42 d 回院采取盆底肌肉生物反饋儀治療,一周進行2 次,每次治療大約在20 min 左右,一共治療10 次左右。治療時:產婦提前排空大小便,取半臥位,將電極置入陰道內,根據為產婦提前制定的個性化康復方案, 設定程序調整電刺激, 進行A3 反射、松弛反射、場景反射等生物反饋治療[9]。
產后3 個月采取陰道指診的方式評估產婦的盆底肌肌力的功能, 比較兩組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差距。盆底功能的等級分為I 級、II 級、III。 記錄兩組患者產后尿失禁、陰道后壁脫垂、子宮脫垂等盆底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生情況。
數據統(tǒng)計應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計量資料應用[n(%)]以及()表示,用 χ2、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比較, 研究組的盆底肌肌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盆底肌肌力情況對比
經比較,研究組患者產后尿失禁、陰道后壁脫垂、子宮脫垂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盆底障礙性疾病發(fā)生情況對比[n(%)]
妊娠和分娩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影響到產婦產后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 盆底功能障礙與盆底肌受損、功能下降有著密切的關系。 盆底肌是一組肌肉群,可分為淺、中、深3 層,具有維持負壓,保持對尿道和肛門的控制以及具有支撐盆腔內臟器的功能,同時與正常的性生活和性能力也有一定的關系。 由此可知,當盆底肌功能受到損傷時,可出現漏尿、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性能力減退等。 懷孕妊娠過程中隨著胎兒的增大,子宮對于盆底肌肉的壓力也逐漸增大, 同時妊娠的激素改變也是原因之一。特別是對于有多胎妊娠史的產婦,每一次的妊娠都會加重盆底肌的受壓情況, 使得盆底功能出現明顯下降。 盆底肌功能下降會在患者年紀較大時體現地更加明顯,隨著肌肉退化,以及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尿頻尿失禁是最常見的情況,嚴重者還可出現嚴重的臟器脫垂,對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相關研究表明,生產后是盆底康復的黃金時間,在產后及時地進行盆底康復鍛煉能夠改善盆底功能。 盆底康復可以通過凱格爾訓練方法進行,主要是通過堅持鍛煉盆底肌肉群來恢復盆底肌肉的功能, 凱格爾訓練方法簡單易實行,基本適用于每個產婦,鍛煉效果也較為理想,是產后盆底康復的首選方法。 有條件的產婦還可以選擇盆底肌肉生物反饋儀治療,主要是通過刺激尿道外括約肌來加強收縮力, 能夠達到有效地控制尿液的目的,防止尿失禁發(fā)生。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刺激盆底電刺激,提高肌肉的收縮強度。 電刺激還可提高神經軸突的再生速度,促進肌細胞的代償,幫助加快肌肉群的功能的恢復。 該方法可以根據每個患者的盆底肌的功能情況來個性化地制定治療方案,通過程序設定,可以采取不同能量和不同頻率的電刺激,來刺激損傷的神經和支配的肌肉,進行生物反饋訓練,治療一段時間后能夠明顯地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 盆底康復的效果與患者堅持鍛煉有密切的關系,必須按照周期,不間斷地進行鍛煉。 因此,在正式進行盆底康復鍛煉前,一定要向患者講解清除,告知重要性。 相關醫(yī)護人員要做好督促, 向患者強調堅持進行盆底康復的重要性,定期電話訪問出院的患者,及時回答疑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減少盆底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產后盆底康復運用于剖宮產患者術后能夠加快恢復盆底肌功能,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生,值得在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