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吉林 132001)
慢性心衰是一種高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常見于心腦血管病的終極階段[1]。 由于慢性心衰治愈率很低,治療以控制病情和延長生命為主,且慢性心衰患者的耐受性較差,身體逐漸消瘦,又極易疲勞,甚至會出現(xiàn)勞力性呼吸困難,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2]。 因此,對于慢性心衰患者,不僅要注重疾病治療的本身,而且要重視其運動耐受量的提高,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 為減少臨床并發(fā)癥,增強運動耐受量,提升生活質(zhì)量,該次探討了運動康復護理對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臟功能的效果,以2017年4 月—2018 年4 月為研究段,現(xiàn)詳述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成觀察組(40 例)與對照組(40 例)。 觀察組: 男20 例, 女20 例; 年齡50~75 歲, 平均年齡(60.15±2.35)歲;病程1~7 年,平均(4.21±0.25)年;按心功能狀況分:較好者12 例,中等者22 例,嚴重者6例。 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1~74 歲,平均病程(60.22±2.42)歲;病程2~8 年,平均病程(4.45±0.58)年;按心功能狀況分:較好者13 例,中等者22 例,嚴重者5 例。 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與排除標準:均被確診為慢性心衰;均表達清晰且愿意配合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近期使用激素藥物者;排除伴肺、腎、肝等嚴重疾病者。
予以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內(nèi)容涉及用藥護理、心理護理及病房護理,讓患者保持絕對臥床,與其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安撫其不良情緒,并舉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依從性。 予以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運動康復護理,運動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 針對心衰狀況較好的患者,其入院后叮囑遵醫(yī)休息,減少身體勞累,做好家屬心理建設,讓家屬參與到護理中,定期陪同患者到室外進行慢走或爬樓梯, 慢走距離不超過1 千米,爬樓梯上下兩層即可,運動后注意休息,同時運動量隨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發(fā)展做調(diào)整;(2)針對心衰狀況中等的患者,其入院后需絕對臥床,盡可能地減少體力消耗,以保護患者心臟,但醫(yī)護需指導其在床邊站立或簡單移動,每次時間至少5 min,最多不超過10 min,次數(shù)3~4 次/d,之后隨患者整體情況調(diào)整;(3)針對心衰狀況嚴重者,同樣叮囑絕對臥床,醫(yī)護需協(xié)助患者完成飲食、洗漱、翻身等,同時幫助患者在床上進行關節(jié)的簡單活動,4 次/d,5~10 min/次, 待患者狀態(tài)改善后,可考慮讓患者在床上自行活動關節(jié),但要控制好運動量,注意根據(jù)患者情況調(diào)整。
觀察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各項指標(左室收縮末徑、左室舒張末徑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變化情況;觀察兩組護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變化情況;觀察兩組依從率。 依從性分級: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 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組例數(shù)×100.0%。
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該次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取(±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心功能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心功能各項指標均較護理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左室收縮末徑、左室舒張末徑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左室射血分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各項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各項指標對比(±s)
時間組別左室收縮末徑[(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mm]左室舒張末徑[(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mm]左室射血分數(shù)[(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48.63±5.23 48.74±6.22 0.086 0.932 40.08±4.47 44.21±5.19 3.813 0.000 57.42±6.33 57.86±6.46 0.308 0.759 48.43±5.39 52.30±5.26 3.250 0.002 42.13±5.33 42.17±5.59 0.033 0.974 57.45±6.97 47.43±5.38 7.197 0.000
兩組護理前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均較護理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對比(±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對比(±s)
組別心率[(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次/min]平均動脈壓[(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次/mmHg]護理前 護理后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107.43±4.25 107.56±4.95 0.126 0.900 90.72±3.39 100.09±4.48 10.548 0.000 107.39±4.24 107.54±4.94 0.146 0.885 82.25±3.36 102.58±4.58 22.636 0.000
觀察組和對照組依從率分別達到95.0%(38/40)、80.0%(32/40),觀察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性對比[n(%)]
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病發(fā)病率逐年遞增,患有慢性心衰的老年人也是越來越多,這主要與老年人身體素質(zhì)有關[3]。 一般來說,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治療恢復期較長,且恢復效果不太好,因此除必要的藥物治療,還需適當?shù)剌o以運動。 臨床研究表明,予以慢性心衰患者運動康復護理, 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身體耐受性,促進心臟功能提高[4]。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左室收縮末徑、左室舒張末徑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左室射血分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護理前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均較護理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從這一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予以心衰患者運動康復護理對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是十分有效的,其是通過運動康復護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進而促進臨床治療。 這與熱克亞·吾買爾和王淼[5]兩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再次證明了對于心衰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護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分析這與運動康復護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分不開的,此次予以患者的運動康復護理都是基于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所實施的, 均在患者身體和心臟接受范圍內(nèi),運動并未讓患者感覺不適,而是很好地改變了患者的精神面貌, 讓患者以更好地狀態(tài)面對疾病和治療。 運動康復護理需注意:(1)準確評估患者的心功能情況,予以相應護理;(2)與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 讓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的運動康復護理中,同時也利于降低醫(yī)療糾紛,使得患者運動康復訓練依從性更高;(3)運動康復訓練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jù)患者身體耐受程度的改變而作相應的調(diào)整;(4)重視患者教會患者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叮囑患者家屬多傾聽、多陪伴、多理解,醫(yī)護人員護理時也要注意自己的服務態(tài)度, 要保持微笑, 讓患者感受到溫暖;(5)注重隨訪,通過隨訪關注患者病情,予以適當指導,發(fā)現(xiàn)異常告知患者及時就醫(yī)。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護理對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臟功能具有積極作用, 其可提高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使得患者更愿意參與到康復訓練中,進而改善其耐受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