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潔
陳潔近照
漢民族民間舞蹈花鼓燈,是流行在淮河中游、根植在群眾中的藝術奇葩。包括舞蹈、音樂和戲劇三個部分,其中花鼓燈音樂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花鼓燈鑼鼓,二是花鼓歌?;ü母?,又稱“花鼓架子”、“燈歌”、“花鼓調”,“花鼓歌子”,是我國民歌的一種。花鼓歌由旋律和歌詞兩部分組成。它的歌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通俗詼諧,生動形象。
雖然花鼓歌產生的具體年代仍無確切定論,但吳自牧《夢梁錄》稱宋時有“女童清音社”等社會團體,而“清音”調曾在沿淮霍邱等地流傳。鳳臺的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家陳敬芝(藝名“一條線”)吸收“清音”及其他民歌之精華而形成自己獨特創(chuàng)作演唱風格的“一條線調”,并在鳳臺派生出全國稀有劇種——推劇。這表明由花鼓燈“后場小戲”中形成的鳳臺推劇的源頭可追溯到宋代。
花鼓歌的歷史承傳,可從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南音”“秧歌”“茶戲”等進行溯源?!澳弦簟痹醋曰春觾砂叮诞敃r這里的“流行歌曲”。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江西武寧民間至今還保存著一種最古老的燈彩——“采茶燈”(也叫花鼓燈)。
安徽沿淮花鼓歌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一般為獨唱、對唱兩種形式,由花鼓燈舞蹈的角色蠟花(蘭花)、鼓架子的扮演者獨唱或對唱,也可由民間歌手演唱。男腔稱“挎鼓調”,女腔叫“蘭花調”;現(xiàn)在,花鼓歌的演唱形式發(fā)展到獨唱、對唱、齊唱和領唱多種形式,明星歌唱家也參與演唱,進一步提高了花鼓歌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花鼓歌的內容大多是花鼓燈藝人在勞動、生活以及演出中,不斷總結、發(fā)掘、創(chuàng)新、傳播,反映了勞動人民以及花鼓燈藝人的心聲,深受群眾喜愛。概括起來,大致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949年前,淮河河道年久失修,水旱災害頻仍,百姓離鄉(xiāng)背井,出外逃荒謀生,苦不堪言?;ü臒羲嚾艘布尤胩踊牡男辛?,在乞討時進行現(xiàn)編現(xiàn)唱。
在封建婚姻禁錮的年代,戀愛的自由、婚姻的幸福,一直是青年男女向往追求的目標,也是花鼓歌創(chuàng)作演唱的重要內容。在鳳臺縣搜集整理的千余首花鼓歌中,這類花鼓歌就有近三百首。
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特別是封建婚姻,戕害了無數(shù)青年男女,致使有情人難成眷屬,理所當然地成了花鼓歌的重要內容。歌中有控訴、有傾訴、有反抗、有抨擊,更有斗爭。
在舊社會,黃賭毒泛濫成災,害得無數(shù)人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勸誡去除惡習的花鼓歌,幾乎成了場場演出必唱的內容。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ü臒羲嚾送瑯佣眠@一愛國道理。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們宣傳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捐錢捐物、動員親人上前線,抗擊侵略者。他們創(chuàng)作的男女對唱《勸郎從軍》,逢演出必唱。
花鼓歌并非全是說教,也有相當部分的愉悅內容,或者寓教于樂,逗人哈哈一笑。
時代變遷出新歌?;ü母柰瑯釉跉v史的轉變中產生新的內容。歷史上,淮河兩岸是一個災害連年的地域。自從1950年中央政府制定治理淮河的重大決策以來,兩岸群眾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歌唱新時代的花鼓歌也層出不窮。
一般來說,舞蹈歌曲的節(jié)拍大都比較規(guī)整,以2/4拍為多,4/4拍次之。但花鼓歌的節(jié)拍區(qū)別于其他舞蹈歌曲的是:既有3/4拍子,又有變化拍子的交替運用。既具備活潑、詼諧的情趣,富有彈性鮮明的節(jié)奏,又具備婉轉悠長的旋律。既具備山歌那樣比較自由的節(jié)奏,又具備一般民歌的規(guī)整。它的曲式結構短小,多為五句體單樂段的分節(jié)歌。除了單樂段的曲式結構外,還運用了調式轉換、調式交替等手法,豐富和擴大了音樂表現(xiàn)力。
花鼓歌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領唱多種形式。歌舞表演和歌唱時,一般都有樂器伴奏。而花鼓歌最迷人的魅力就是運用了鑼鼓伴奏。
花鼓歌一般是歌者自身感情的表達,它最初并不是表演藝術。它是歌者喜怒哀樂感情的自我抒發(fā),或是勞動者在勞動中,為協(xié)調動作、鼓舞干勁、減輕疲勞而唱的,所以,花鼓歌大多數(shù)相對篇幅短小,歌詞言簡意賅。常用比興手法,歌詞富有詩意。音樂上突出抒情性,表現(xiàn)在旋律上,一般比較優(yōu)美,富于歌唱性,曲調新鮮活潑,生活氣息濃郁。花鼓歌主要出自勞動人民之口,它不受任何約束,從歌詞到曲調一般都比較自由,結構也比較多樣,較少有固定的程式。
我國民歌大體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等。小調又可分為一般小調、歌舞小調等。花鼓歌應屬歌舞小調范疇。所謂的歌舞小調,就是指民間歌舞中的歌唱部分。因為它們是伴隨舞蹈而演唱的歌曲,所以,也稱之為“舞蹈歌曲”,或者“舞歌”。又因民間歌舞一般都是在農歷正月十五燈節(jié)時表演,所以又有“燈歌”或“燈調”之稱?;ü母杈推湔w而言,它融民歌、說唱音樂、民族器樂和戲曲音樂為一體。同時,花鼓歌又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即可以作為歌舞的一部分,或邊歌邊舞,或舞一段、歌一段,也可以和一般小調一樣在民間廣為流傳。
花鼓歌的創(chuàng)作源于淮河兩岸人民的生活,歌詞達意明確、直率、純樸、自然。其在創(chuàng)作上具有以下特點。
沿淮地區(qū)自遠古時起就有它的音樂文化。這種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性,表現(xiàn)在由民謠逐漸發(fā)展到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上,并堅持了藝術的悠遠、朦朧、遼闊的意境,同時以方言俚語的親切、比興的唱詞,來顯示花鼓歌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性的特點。
花鼓歌的創(chuàng)作者是人民群眾自己。是在群眾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創(chuàng)作過程,使花鼓歌創(chuàng)作具備了第二特點,即興性。很多歌詞往往是以物起興,從客觀景物唱起,而后引出唱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因為大多數(shù)民間藝人文化程度較低,無法用文字形式記錄下自己創(chuàng)作的花鼓歌,只有口頭創(chuàng)作、演唱。所以,許多優(yōu)秀的花鼓歌就無法保留到今天。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創(chuàng)作通過世代藝人的口口相傳,而流傳下來。
花鼓歌廣泛運用了群眾語言和口頭語言。所以純樸自然、通俗易懂?;ü母柽€大量使用方言土語,鄉(xiāng)村俚語。這使區(qū)域內的人們聽之感到親切自然,詼諧幽默,不足之處是方言土語的運用影響了傳播面。
所有的花鼓歌和民歌一樣,沒有明確記錄下創(chuàng)作者的姓名,所以除了具備上述三大特點之外,花鼓歌的創(chuàng)作又有了匿名性;又因在許多藝人演唱的過程中進行了改動,所以它又具備了集體性;藝人的即興改動,使一首花鼓歌“十唱九不同”,而產生了許多變化,所以又產生了變異性。
漢民族民間花鼓燈藝術在沿淮地區(qū)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這一龐大的族群中,又以縣域轄境形成獨立分支,而獨立分支中,又有若干小分支??梢哉f,大的分支是一個大流派,小的分支就是一個小流派,每個流派的花鼓燈舞蹈和花鼓歌,都有其獨到的藝術特色。其基本流派如下。
這一流派的花鼓歌以抒情見長,感情細膩,唱腔甜津,委婉動聽。流行最廣、影響最大,是鳳臺縣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家陳敬芝的“一條線調”,又被稱為“小蜜蜂”,轟動了一個時代,影響了幾代人,觀眾有“聽了小蜜蜂,無被能過冬;看了一條線,三天不吃飯”的著迷程度。
豪放派的花鼓歌多為宣揚愛國情懷、英雄氣概;或體現(xiàn)歌者的陽剛之氣的個性;或宣泄不同的郁悶情緒。唱腔鏗鏘有力,情感昂揚激越,聲音洪亮奔放??箲?zhàn)時期,鳳臺縣花鼓燈藝人的一首《勸我同胞齊抗戰(zhàn)》,使無數(shù)觀眾熱血沸騰。
以傾訴苦難為內容的花鼓歌,稱為悲情派。這類花鼓歌多為敘事性內容,描繪各種不幸的遭遇,使聽眾充滿同情和憤慨?;ü臒羲嚾舜蠖汲錾碡毟F,感同身受,所以這類花鼓歌,能打動人心,激發(fā)人們對舊社會的痛恨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鳳臺縣演唱悲情內容花鼓歌以宋廷香(藝名“宋瞎子”)為代表,“聽了宋瞎子,哭了一家子”,就說明他演唱的悲情花鼓歌深深打動人心。
花鼓燈舞蹈也像戲劇,同樣有丑角,也稱“丑鼓”。為了活躍氣氛,常演唱內容幽默的花鼓歌,因而被稱為幽默派。這類花鼓歌也充滿智慧,引得人們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學到了人生哲理。幽默派的代表花鼓歌是《小車歌》。通過夫妻倆詼諧的對唱,使得滿場笑聲不絕。
綜上所述,正因為花鼓歌具備了這么多旗幟鮮明的特點,及其在藝術上所有的獨特風格,才奠定了它在民歌中的重要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