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逸
摘要:電影《讓子彈飛》是對小說《盜官記》英雄敘事的后現(xiàn)代改寫,塑造了亦正亦邪、介于俠客與土匪之間的張牧之形象。在文本細讀的基礎(chǔ)上,勾勒其與小說原著《盜官記》的隱秘對話,并且通過分析張牧之與傳統(tǒng)俠客英雄、革命英雄的區(qū)別,展現(xiàn)《讓子彈飛》中俠義與反俠義之間的互動,進而揭示姜文所構(gòu)建的荒誕現(xiàn)實背后的英雄敘事,以及這一現(xiàn)象所暴露出的文化癥候。
關(guān)鍵詞:《讓子彈飛》 張牧之 英雄敘事 后現(xiàn)代
中圖分類號:I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9-0113-03
小說《盜官記》最初發(fā)表于《紅巖》1980年第2期,小說講述了張牧之盜官懲惡的俠義傳奇。張牧之被處決、百姓含淚送別的結(jié)局,更是以悲劇的力量鑄成張牧之——張青天這一永恒的悲情英雄形象,巴陵野老的灑淚,使其真實身份(陳師爺)呼之欲出,而聽眾的倍感唏噓,也暗示這樣的俠義傳奇穿越歷史,產(chǎn)生了動人的回響。
電影《讓子彈飛》改編自《盜官記》,卻并未再現(xiàn)張牧之的俠義精神,而是將注意力集中于故事中的“冒名頂替”,增加了馬邦德冒名湯師爺、楊萬樓頂替黃四郎的情節(jié),進一步深化人物身份的曖昧性。在故事主題方面,姜文也未著力表達俠義精神之可貴,甚至將張牧之受眾人愛戴而被處死的結(jié)局,改寫為擊敗黃四郎后兄弟離散、成為孤家寡人。既然張牧之沒有死,也就不會有原著中所謂巴陵野老追述他的傳奇,并寄托哀思了,這樣看,姜文對原著結(jié)局的顛覆似乎是對其俠義精神的抽離和否定。
然而,縱使姜文聲稱他所想要表達的只是那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1],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姜文反俠義的英雄敘事中暗含的俠義色彩。
一、行為與信念的巨大張力
要厘清《讓子彈飛》中纏繞著的英雄敘事和俠義情結(jié),必須先對電影中的主要人物張牧之進行簡要分析。相比于《盜官記》極其明顯的人物塑造,《讓子彈飛》的人物形象則更為復(fù)雜。有評論者將張牧之劃歸為善、黃四郎為惡、師爺馬邦德為丑,以指出《讓子彈飛》與塞爾喬·萊昂內(nèi)的名作《善、惡、丑》之間的隱秘聯(lián)系[2]。但如果進一步追問,我們不難從張牧之的所謂正義之舉中嗅到復(fù)仇的氣味,并從張、黃雙方看似正邪對戰(zhàn)的場面中,感受到一種非善非惡的狂歡氣氛。人物的善惡屬性,正是在電影的狂歡、暴力敘事中愈發(fā)曖昧難辨。當觀眾試圖從開頭的馬拉火車、黃轎禮帽迎縣長(而黃四郎卻在遠處通過望遠鏡進行窺視)這些充滿吊詭的歷史暴力場景中,解讀出封建專制裹挾科學以壓制民主制度時,或許也會如張牧之一樣感嘆道:“來者不善啊?!比欢?,師爺?shù)囊痪涮嵝选澳悴攀莵碚摺保瑢⑦@種一廂情愿的解讀推翻,也將張牧之從被侮辱和被損害者的位置上拉下來,甚至將其搬上侵犯者的位置。
按如淳對《史記·季布傳》“任俠”一詞的解釋:“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所謂‘權(quán)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盵3]或許初登場的張牧之可以被視為任俠集團的首領(lǐng)。他雖為求財而來,但他與兄弟們的肝膽相照,以及其赴鵝城后的種種舉動:槍斃“麻匪”、拒絕榨窮鬼錢、扯開冤鼓、斷案打武舉人,以及宣稱自己來鵝城為了所謂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都似乎與“以武犯禁”的任俠氣質(zhì)相符合。但民眾一面向斷案的縣長山呼“青天大老爺”,一面又在講茶大堂圍觀胡萬借公平之名逼死六子,這與影片后面張、黃決戰(zhàn)時“誰贏他們幫誰”的表現(xiàn)遙相呼應(yīng)。民眾的愚昧和怯懦尤其表現(xiàn)在涼粉小販孫守義(一個極為反諷的名字)身上,張牧之為他伸張正義,而他卻攝于黃四郎的權(quán)力,不但參與了逼死六子的陰謀,更在鴻門宴上成了雙方斗爭的犧牲品。如果說開始的張牧之還相信公平,并致力維護公平的話,那么在和黃四郎“這幫東西”的較量中,他已然看清了公平的虛偽和脆弱,公義已被消解,強權(quán)之外,只有更強的強權(quán)。六子的死開啟了對“公義”的解構(gòu),“原本伸張正義的理想也被復(fù)仇的觀念所代替,正義成為張麻子他們?yōu)樾值軓?fù)仇的附贈品”,個體間的私義“在無形中解構(gòu)了正義的普遍性”[4]。
但這種私義仍然是合乎俠義精神的,所謂“為國為民”的大俠,是后世對“俠”的儒化,俠士的原始面目本就是重乎情義,“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己軀”(《史記·游俠列傳》)的人。值得注意的是“鴻門宴”上張牧之的轉(zhuǎn)變:原本眾兄弟在六子墳前信誓旦旦表示(當然也夾雜著滑稽的表白)要為其報仇,但最后張牧之卻下命令讓他們撤退,他聽取了師爺“殺人誅心”的總結(jié),開始和黃四郎假意逢迎,兄弟相稱,高呼他要的是“江湖豪情,俠骨柔腸之大腿”。即使他回來后和兄弟們解釋稱自己改變主意、不與黃四郎魚死網(wǎng)破是因為“兄弟們不能再死人了”,但與六子剛死時他的怒不可遏相比,此時他已更為理性地看待復(fù)仇。當張牧之布置圈套,在葬禮上劫下人質(zhì)時,師爺那句“粗中有細”,正表現(xiàn)了一個反俠義者的欣慰和驚喜,他在張牧之俠義的外表(粗)下看到了與其相似的地方(細)——這構(gòu)成了“俠義”與“反俠義”間的巨大反諷。
二、俠還是匪
我并不試圖將張牧之解讀為一心復(fù)仇而拋棄俠義者。如果不以本質(zhì)化的思維去定義俠義精神,那么張牧之甚至稱得上電影里唯一貫徹“俠義”精神者——即使其行為摻雜著眾多反俠義的因素。張牧之沒有以悲劇性的俠義行為,去滿足觀眾所期待的“沖突—拯救—犧牲”的經(jīng)典英雄情節(jié),而是狡猾甚至有些卑劣地用替身的死來鼓動民眾“造反”,但他畢竟銘記著仇恨,始終以鏟除黃四郎之流為目標,并在最后的勝利中作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的勝利宣言,告慰了死者,也完成了自己的諾言。不說早已忘卻俠義、由曾經(jīng)的革命豪俠蛻為鵝城惡霸的黃四郎,只反觀曾與張牧之并肩戰(zhàn)斗的其他兄弟(如老三之流)的未能始終如一,便能讓人從張牧之的種種舉動中,見到俠義與反俠義的糾結(jié)。
在進城的路上,六子對夫人說:“等這樁買賣做完后,你跟我們一塊回山里吧?!睆埬林S后卻一語成讖:“當慣了縣長,再回去當麻匪,恐怕有點不適應(yīng)吧?!背鮼睐Z城后六子的慘死,讓他們痛不欲生,指誓復(fù)仇;而當他們久置鵝城,他們逐漸開始適應(yīng)城里的生活,開始衣著光鮮、油頭粉面起來,老三扮做麻匪時甚至帶上了張牧之的九筒,暗示其對張牧之身份的覬覦。當兩大家族的巨款到手,藏不住話的老七興致勃勃地呼吁拿了錢“走哇”,眾人已是蠢蠢欲動,似乎忘記了復(fù)仇的宣言。不必深究受密令出城的老二的死亡,背后如何充斥著陰謀和背叛的氣味,也不必追問花姐、老三追逐黃四郎替身的過程是否真的“就這么簡單?”,單看決戰(zhàn)后,眾兄弟的表白:“還回山里啊,您這腿腳都不利索了。”以及表示與張牧之——或者與麻匪大哥相處的不輕松,而選擇離開此地,趕赴上海/浦東這一更廣大的天地,便知他們終非張牧之的同路人。結(jié)尾的重復(fù)蒙太奇(雄鷹、火車等),以及列車尾部師爺打扮的黃四郎形象的一閃而過,反諷性地指出,過去劫火車的兄弟,此時已變成昔日坐在火車里“吃著火鍋唱著歌”的老爺了,而張牧之則騎著白馬,沿著鐵路走在夕陽之下,追趕那早已遠去的火車,這暗示了俠義英雄的落伍、悲情。比死亡更殘忍的是,這份俠義也注定要被人忘記——或被舍棄。
早有論者指出,姜文電影往往帶有革命敘事的成分,這一特色也滲入《讓子彈飛》的文本中,造成了革命英雄敘事和俠義英雄敘事的曖昧纏繞,并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語境中徹底不可分解。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在狂熱的革命理想主義激情驅(qū)使之下完成的,對革命成長史的熱烈追憶,《太陽照常升起》把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置于文革歷史語境之下,完成了對早先狂熱革命理想主義的一次越界反叛,那么到了《讓子彈飛》,姜文則是進一步“以想象與隱喻的方式對中國式革命的發(fā)生進行了推演和還原”[5]。
姜文是“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自幼深受毛澤東的影響,有論者通過分析姜文在各種訪談中所談及的對毛澤東的看法,指出“(毛澤東的)革命是塑造姜文人格的種種力量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6]。然而問題在于:革命如何影響了姜文的英雄敘事?而姜文又如何用后現(xiàn)代的手法重構(gòu)了革命英雄,使其由高大全的革命英雄,轉(zhuǎn)化為亦正亦邪、處于俠義與反俠義之間的非典型英雄呢?
試以張牧之的暴力行為為例。張牧之對官僚等級、舊制度的不屑一顧,和以暴力摧毀舊制度的作為,可以看作革命精神的表現(xiàn)。《讓子彈飛》中的暴力敘事和暴力語言(如屢次出現(xiàn)的粗話),以及各種充斥著暴力隱喻的意象(如碉樓、禮帽),顯然已經(jīng)不止具有豐富影片場景形式美、建構(gòu)視覺沖擊的作用,而是呈現(xiàn)出特有的藝術(shù)張力[7]。另一方面,革命又被姜文披上了一層后現(xiàn)代的外衣,以戲謔和荒誕的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在銀幕上。當張牧之即將出城剿匪時,張、黃、湯踏著《波基上校進行曲》,滑稽地走上主席臺向縣民致意,并發(fā)表講話,這本是充滿斗志的場面,然而黃四郎開場便大罵前幾任縣長是“王八蛋、畜生、禽獸、寄生蟲”,湯師爺在大喊口號之余,還不忘痛訴:“你們想想,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啦!”這消解了誓師大會的嚴肅性,使其中蘊含的暴力意味陷于荒誕和空虛。
革命不能僅僅作為反抗暴政的暴力活動存在,還必須指向新秩序、新社會的建構(gòu),對舊制度的反抗和對新秩序的向往,構(gòu)成了革命行動的價值來源。在這個意義上,《讓子彈飛》的俠義傳奇盡管在多個面向與革命行動互相唱和,但最終張牧之沒有整理鵝城混亂的秩序,而是選擇離開鵝城。
既然姜文無意重述革命傳奇,那么《讓子彈飛》到底要講述什么?不如參考張牧之面對兄弟把錢發(fā)給花姐、湯師爺時時刻刻想騙他、而花姐拿槍指著他時,他的暴躁斥責:“一個土匪碰見一個惡霸,多么簡單的事!讓你們弄得這么亂七八糟的!”在張牧之看來,這個故事本應(yīng)該很簡單:土匪張牧之為鵝城爭公平,惡霸黃四郎下手殺害六子,土匪們宣布與不義之徒勢不兩立,仗義復(fù)仇。但問題在于,善變的騙子湯師爺、搖擺在財色和俠義之間的眾兄弟、立場曖昧的花姐,以及張牧之自身的反俠義潛意識,都為俠義一方增添了許多不確定的陰影,也就破壞了經(jīng)典的英雄敘事,把事情變得“亂七八糟”起來。即使姜文運用后現(xiàn)代的手法,插科打諢,制造笑料,但在這里,張牧之(以及他所堅持的俠義)的艱難處境被陡然暴露出來。
三、結(jié)語
現(xiàn)代人對英雄的心態(tài)是復(fù)雜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已經(jīng)難以打動讀者和觀眾。隨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原本屬于少數(shù)藝術(shù)家的對所謂現(xiàn)實的解構(gòu)、顛覆心態(tài)也滲入大眾心理,人們開始質(zhì)疑被建構(gòu)的、完美無瑕的英雄形象的可信度,繼而背棄既有英雄話語標舉的英雄,轉(zhuǎn)而去追求另類的叛逆英雄,甚至是被道德原則和社會公義否定的“英雄”?,F(xiàn)代人的英雄想象,是在對既有的神格化、偶像化、一元化英雄話語的反叛和解構(gòu)中,建構(gòu)出人格化、日常化、多元化的英雄形象。換句話說,后現(xiàn)代文化掏空過去的英雄形象,又為之增添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使英雄崇拜以反英雄崇拜的方式繼續(xù)存在于消費社會中,“英雄敘事仍然是后現(xiàn)代消費時代電影影像生產(chǎn)與消費的基本母題?!盵8]對比小說《盜官記》和電影《讓子彈飛》的不同英雄敘事,這一文化現(xiàn)象便更加清晰可見。
解構(gòu)宏大歷史敘事,是姜文始終堅持的創(chuàng)作理念。姜文曾說:“在我看來,電影中創(chuàng)造的歷史更重要?!彼J為電影不應(yīng)該一味重現(xiàn)勝利者的歷史,而是要有所超越,以探索為基礎(chǔ),與常識保持一定距離,繼而排除積非成是的謬誤,探索真相之所在[9]。以此出發(fā),可以看出《讓子彈飛》只是姜文建構(gòu)姜文式民國史的初步嘗試,隨后姜文推出《一步之遙》《邪不壓正》,正是其一以貫之的解構(gòu)成見、探索真相的實踐。而《讓子彈飛》中俠義和反俠義間的曖昧關(guān)系,在《邪不壓正》中則獲得了更為清晰的展現(xiàn)。
參考文獻:
[1]姜文,吳冠平.不是編劇的演員不是好導演:姜文訪談[J].電影藝術(shù),2011(2).
[2]賽人,王晶.夢的缺席以及偽狂歡的繼續(xù):《讓子彈飛》[J].電影藝術(shù),2011(1).
[3]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215.
[4]孟慶雷,孫易君.論《讓子彈飛》的狂歡化敘事傾向[J].電影評介,2017(1).
[5]李君威.姜文電影革命敘事思路及策略的演變: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三部影片為對象[J].齊魯藝苑,2016(6).
[6]張之揚.告別革命與繼續(xù)革命:《讓子彈飛》與“后革命”時代的革命想象[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1(1).
[7]李盛.《讓子彈飛》的暴力敘事[J].電影文學,2011(8).
[8]李啟軍.英雄崇拜與電影敘事中的“英雄情結(ji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3).
[9]楊麗霞.姜文民國三部曲的歷史想象[J].電影文學,2018(21).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