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情豪
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學者們對于“教育究竟是什么”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研究、辯論和追問。無數(shù)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也常常會站在生命的立場上來闡述教育的本質。
筆者喜歡關注教育家們如何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總想知道這些教育大家們對教育本質的研究結論究竟是什么,特別想看看他們究竟怎么闡述教育與生命的關系。孔子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極為深遠,“因材施教”是他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所謂“因材施教”,即指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這實際上就是站在生命的立場上在認識教育。蘇格拉底所提出的教育即是“產婆術”的著名觀點,也是基于生命立場的思想。柏拉圖認為教育就是“回憶”“喚醒”,這不也是在從生命的角度詮釋教育嗎?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理論,指出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自然行程,即根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進行,先是體格教育,然后以情感訓練為主,最后再發(fā)展他們的理智。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與亞里士多德“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都在強調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是從教育與人的生命行為的緊密關聯(lián)上來闡述教育本質的。蒙臺梭利的“敏感期”、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蘇霍姆林斯基關于“自尊心”“興趣”的論述、皮亞杰的建構主義、陳鶴琴的“活教育”都指向了生命本身。教育家在堅定地告訴我們,教育是生命成長的燈塔,教育的過程是尊重生命、讓生命充滿活力的過程。
教育界對教育本質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尤其人們在對應試教育的反思、批判,在對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施中,更加重視教育本質的研討與回歸。在教育研究與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基于生命立場的很有影響力的教育實踐。如葉瀾領銜的新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強調基礎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基礎教育應該為社會之未來和學生人生之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從發(fā)展成長的角度關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學生要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還有許多學校進行的“生命教育”實驗、“幸福教育”實驗、“生本教育”實驗等,都是站在學生生命立場之上、著眼學生生命的幸福與成長的教育研究與實踐。
走進教育的本質,走向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一切都要落實到學校教育的理念與行為上。離開了學校教育的不懈努力,一切教育家的理論,所有回歸教育本質的呼喚都會化為烏有。筆者了解到武漢市不少學校,都圍繞教育的本質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與實踐,譜寫了一曲曲基于生命立場的教育之歌。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關鍵能力”教育,是面向未來的生命成長教育;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白屔畼涑G唷钡纳逃?,提出了以修養(yǎng)“中國人格”為核心的“五氣三觀”(五氣:浩然正氣、昂揚銳氣、聰慧靈氣、擔責勇氣、仁義忠氣;三觀: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厚德載物的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教育目標;武漢光谷第十五小學的“創(chuàng)藝教育”,站在生命的高度,堅持科創(chuàng)激智、藝創(chuàng)潤美、伙伴樂行,創(chuàng)造了生命成長的新樣態(tài);湖北省武昌實驗幼兒園所實施的“淬礪教育”指向了基于磨礪的生命成長教育……學校積極的教育實踐,對于推動教育本質的回歸、維護教育的生命立場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教育的生命立場,永遠是教育的根本立場和核心價值取向。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關懷生命,成就生命,幸福生命,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