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喆
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現代意識,是指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具備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念、意識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對于農業(yè)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而言,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yè)的現代化,而農業(yè)現代化歸根到底是農民的現代化。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現代意識,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軟件”基礎,也是農民現代化的主要標志。目前,由于種種原因,農民的現代公民意識還非常薄弱。因此,探討對農民公民意識進行培育的對策十分有必要,它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及城鄉(xiāng)一體化等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培育農民公民意識的意義
是實現農民現代化的關鍵。“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進程,它涉及到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里的變革?!?sup>[1]然而,如果僅有規(guī)則制度的完善及現代化,而這個國家的人民普遍缺乏一種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現代制度的執(zhí)行者和運行者在心理,思想及行為方式上缺乏一種現代化意識,那么追求現代化的結局注定是失敗的。鄧小平也反復強調:“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fā)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sup>[2]中國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大國,現代化的實質就是農民的現代化。而農民現代化的關鍵則是實現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農民向公民的轉換。如今中國農民還沒有實現從“村民”到“公民”的跨越,政治上的軟弱依附、經濟上的狹隘功利、觀念上的封閉保守仍然是農民的主要特點。因此,實現“村民”到“公民”的轉化,是實現農民現代性的主要困境,而改造農民意識、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就成為實現農民現代化的關鍵。
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力量。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僅僅依靠黨和政府強有力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需要農民在其中發(fā)揮建設主力軍的作用,真正把新農村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情,自覺、積極、主動地努力去做。公民意識的樹立可以幫助農民更加正確的看待當前存在的城鄉(xiāng)差異,更好的享受自己的權利,更加主動的承擔與之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可以說,公民意識的培育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激發(fā)農民主體力量奠定了心理基礎。
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公民意識所喚起的自主、平等、民主等精神,能使農民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地位,從而激發(fā)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積極性。同時,基層民主是我國民主制度的柱石,農村基層民主的發(fā)展對于我國整體民主的推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等、民主、自由、理性等觀念歷來是對抗專制思想的最有力的武器,而它們都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公民意識的樹立能夠激發(fā)農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基層民主政治中來,享受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促進基層民主的發(fā)展。另外,要從法律制度規(guī)范走向現實法治秩序,公民意識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農民公民意識普遍覺醒,有利于形成普遍的“法治”觀念,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真正落到實處,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轉化為農民生活中的信念和準則,從而有利于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
二、我國農民公民意識薄弱的主要表現
權利意識淡薄,缺乏獨立人格。作為國家公民和國家權利主體的一部分,農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合法權利(法律權利、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參與權利),有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之基本權利,而且每一個農民都要承擔相應的、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各項公共事務,監(jiān)督和支持公共權力機關。然而現階段,關與此問題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絕大多數農民根本不清楚自己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哪些權利。如果一個國家普遍缺乏權利意識,那么它的人民只能在專制和奴役的道路上徘徊?!?sup>[3]如果農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權利,那么就不可能去自覺維護和實現自己的權利。二是缺乏獨立的人格,依附性較強?,F階段大部分農民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官管民的思維中,缺乏強烈的權利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不能正確利用國家賦予自己的選舉權利,不善于或不敢用法律抗拒來自鄉(xiāng)政府或宗族的種種不合理要求。在農民基層選舉中,許多人心中有意見卻不愿積極發(fā)表,對基層選舉缺乏參與熱情,不肯積極地通過行使選舉權利來改善村莊權力運行局面,這嚴重影響了村民自治的實施。
民主主體意識薄弱,主動參與意識缺乏。我國廣大農民的主動參與意識嚴重缺乏。一是在村委會選舉中缺乏參與熱情,認為領導班子已經內定,選舉只是形式,參與也無實質意義。二是大多數農民將政治參與看成是為實現自己某方面利益的手段。當達到或達不到自己的目時,都可能不會再進行參與。
法治意識不強,“人治”觀念根深蒂固。傳統(tǒng)人治觀念對我國農民的影響極深。在農村,權力與人情大于法律的觀念支配著農民的思想與行為。一是農民對法律了解甚少,更不會用法律武器來維權。二是對當前司法的公平與正義持有懷疑,從而表現出對法律的冷漠和排斥。很多老百姓認為打官司太難,花錢太多打不起,不值得。因此,當自身權益遭受侵害或遇到糾紛時,極少考慮司法程序,往往以“私了”的方式解決,或忍,或以不合法,甚至極端的方式解決。三是我國更多的是一種人情社會,尤其是在農村。當發(fā)生法律糾紛時,多數農民就會將法律放到次等的地位,首先考慮到用“人情關系”去解決糾紛。
三、培養(yǎng)農民的公民意識的對策
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是培養(yǎng)農民公民意識的根本。經濟的發(fā)展,是中國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變的前提,因此要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是要深化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引導農民遵循市場規(guī)律,通過市場為農業(yè)發(fā)展尋找出路,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增加收入。另外,市場經濟的深化有助于農民在競爭中主體意識的覺醒。如果農民還是依靠政府來組織生產活動,那么公民意識絕不可能在其頭腦中真正樹立起來。第二,健全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必將促使市場主體乃至全體社會成員加深對法律的認識與理解,從而養(yǎng)成守法,理性,獨立的精神。同時市場經濟活動有利于市場主體合作意識、互利意識、誠信意識、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并對全體社會公眾有示范效應。
大力完善基層民主是培養(yǎng)農民公民意識的基礎。基層民主發(fā)展水平是衡量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程度的重要標尺,也是考量農民公民意識的主要因素。大力發(fā)展完善基層民主,一是要不斷完善基層民主的制度化建設,健全和完善農村地區(qū)的選舉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通過制度化建設,為農民樹立公民意識,營造良好的參與環(huán)境。二是拓寬農民政治參與的渠道。當前,農民的政治參與僅僅局限在農村社區(qū)之內,且大多數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具體利益而進行的參與,而且參政過程中經常表現出來一種無序、非理性等特點,這都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民政治參與渠道的缺失和不足。拓寬農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才能使農民在切身體驗中樹立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情感,增強政治認同感和責任感。
加強農民公民意識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關鍵。實現中國農民從“村民”向公民的轉變,教育是其切入點。在對農民進行公民教育時,一是要改變過去單純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宣傳教育方式,改變空洞的道德說教,要結合農民自身特點,善于運用貼近農民生活、貼近農民實際、貼近農民心理的教育方法,加強對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二是要進一步切實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三是要加強民主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培養(yǎng)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要通過加強全民普法、送法下鄉(xiāng)和對農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動,引導廣大農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是培養(yǎng)農民公民意識的保障。長期以來,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xiāng)差異表現在經濟、公共服務和社會尊重上的巨大差異,農民權利平等和身份平等缺失。因此,推進形成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一方面,可以從制度和體制上消除農民的身份歧視和社會地位差別,增強農民的社會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和人格尊嚴;另一方面,使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培養(yǎng)以共同價值理想、信念為核心內容的公共精神。
[1][美]薩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30.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80.
[3] 謝鵬程.公民的基本權利[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9.
[4] 昝劍森.農民發(fā)展的現代困境: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換[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