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
6月2日,在西安市曲江新區(qū)金滹沱二路,市民在臨時攤區(qū)選購食品(張博文/ 攝)
近年來,有關城管治理小販占道經營、取締自貿市場及由政府出面統(tǒng)一裝修店面的報道不絕于耳,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把這當成政績,寫進工作報告。
而在疫情發(fā)生以后,隨著中央復工復產號召的貫徹,各地紛紛放開管治,一時間滿城盡顯的煙火氣又撲面而來。這既方便了群眾,又增加了就業(yè),關鍵是擴大了收益并降低了成本。不同的治理理念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治理結果,值得從多個方面加以觀察和思考。
首先是執(zhí)政理念。政府除履行管理職責,更多是體現(xiàn)服務職能——服務于民生,服務于百姓安居樂業(yè)與生活便利、家庭幸福。
其次是城市管理內涵。事實上,城市管理可以拆分為城和市、管與理四個概念不同卻又相互關聯(lián)的詞組。城指的是基礎設施和物理空間,而市更多是指商業(yè)服務和產業(yè)構成,既是城與城之間的競爭工具,也是城中之人賴以生存的手段。
城無市不立,城的規(guī)劃除了考慮建筑的高大上、街道的整齊劃一,還要考慮市民的生存環(huán)境、就業(yè)條件和收入來源。只有這樣,市民才能呆得住,活得好。
城是為人服務的,如果為了提升城的功能而損害了人的生活品質,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初衷,那將是得不償失,也是本末倒置。管理亦同此理,管代表權力,意在管住,以堵和禁為主;理代表智慧,意在理順,以疏和導為要。
如果政府管理部門只樂于管而疏于理,將導致社會矛盾增多,甚至發(fā)生惡性事件。對于地攤經濟,完全放任不管或一刀切式取締,都是懶政的體現(xiàn)。試想,如果我們的城市管理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市和理這兩方面,服務水平是否會有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是否會明顯提升?
還有就是管理部門的素質和知識結構。追求美好生活和提升城市美學已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目標,也是體現(xiàn)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標志。
因此,管理者需要加強城市美學的理論修養(yǎng)。一個城市需要有個性,需要留白與氣口。在城市美學中,雅與俗是相互轉化的,往往大俗即大雅,雅過了頭便是俗,當然雅俗共賞亦是一種境界。
其實,地攤經濟是遵從市場規(guī)律的產物,也是對城市公共空間資源在時間上的充分利用。在城市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過程中,馬路市場、流動商販能夠方便居民生活、集聚消費人氣、促進市場繁榮。
管代表權力,意在管住,以堵和禁為主;理代表智慧,意在理順,以疏和導為要。
小小的地攤經營成本低、市場反應快,這種靈動的業(yè)態(tài),孕育著一個城市的風味和特色,是久居都市人群竭力尋找的鄉(xiāng)愁。
當然,合規(guī)有序是前提。管理部門應變“堵”為“疏”,積極引導攤販文明經營,把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關心的市容環(huán)境秩序、健康衛(wèi)生等問題上。在不影響交通前提下,可在居民生活區(qū)、旅游服務區(qū)及一些特定區(qū)域設立攤販集中規(guī)范經營區(qū)域,讓自發(fā)的農貿市場、休閑的服務行業(yè)、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有生存的土壤。
城市里為什么需要煙火氣?以筆者生活的南昌為例。小時候,上學路上總要穿過一條小巷,路邊擺著各式各樣的早點鋪子,有支著爐子烤紅薯的阿婆,也有系著圍裙賣小籠包的大嬸兒,還有南昌特有的涼拌米粉、豬血湯和涼豆腐,人群熙熙攘攘。那時候的南昌或許不及現(xiàn)在這般繁華,但老街里卻總是煙火暖,人情暖。這煙火氣是熱鬧的,亦是祥和的,叫人踏實心安。
可惜的是,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推進,許多熟悉的攤販和風味小吃都消失在了這大街小巷之中。隨之消失的,是人們的笑語喧嘩和不盡鄉(xiāng)愁。
對當代人來說,認識自然本性,才能內心自信而自足;回歸自然生活,才能樂享溫馨與持久;留住歷史記憶,才能傳承美好的生活方式。文化與業(yè)態(tài)的多樣性能夠讓城市更柔軟,達到多樣的和諧。筆者期盼的是,在一天疲憊的工作結束后,可以如同往常一樣,隨著中氣十足的吆喝聲走進路邊敞開的大門,猶如走進一片舒緩疲勞的港灣,去感受這一番人間煙火和管理提升后的幸福生活。
在上述思考之余,筆者又想,放開占道經營只是經濟下行時的權宜之策嗎?如何著眼長遠,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城市應該怎樣破除千城一面,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調性和品位呢?我們的管理與決策是不是可以更人性化一點、更民主化一些呢?怎樣才能營造適合大眾生活與靈活就業(yè)的生活場景呢?
下一階段,城市管理者在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過程中,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城市品位需要提升,生活需要豐富多彩,這樣,城市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數(shù)據(jù)源自5月28日《成都商報》。設計/開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