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旭
鰳魚(余新奇/攝)
鰳魚,也寫成肋魚,大概是刺太多的原因,鰳魚和鰣魚的樣子非常像,一樣多刺,一樣鮮美,剛來寧波城的時候,常有鰣魚吃,我一直感覺這不是我們家鄉(xiāng)所謂的鰳魚嗎?
還有一種箭魚,也像鰣魚,多刺,鮮美。多刺的魚,大概都鮮美,魚鱗片下的脂,異常甘美。刺和魚肉需要慢慢抿抿出來。我的小表弟,小時候就能吃多刺的魚,常常被長輩贊嘆。
鰣魚多刺,常被文人引為四憾之“海棠無香、鰣魚多刺、曾鞏不會作詩、紅樓夢未完”。舊志上的記錄,說肋魚似箭魚而小,身薄細骨滿肋。關(guān)于箭魚的記錄,則寫:即江湖鰣魚,海出者最大,甘肥異常,腹下細骨如箭簇,俗名箭魚,味甘在皮鱗之間。大概指鰣魚和箭魚是同一魚,但細分應該還是有區(qū)別的。倪象占的《蓬山清話》鰣魚條目中,有“其類有鰳,味稍薄,或腌之為常食,亦三四月間取之。其首骨可湊成一玉色鳳,身尾爪翼,宛頸作翔舞勢也?!?/p>
鰳魚,可以鮮著吃,鮮白鰳魚也是好東西,家鄉(xiāng)常用來祭神祝福,這魚放紅漆祭盤里,特像一條正經(jīng)魚。大概用來祭神的魚,味道都正。像螃蟹、大蝦之類,味道雖很鮮美,但不算正統(tǒng),據(jù)沈括說,因為某地不識螃蟹,常常把蟹殼掛在門口,用來避邪,不光人不認識,連鬼也不認識。家鄉(xiāng)人有時候叫“鯉魚”,我母親就是這樣把鰳魚叫鯉魚的。大概也是用來作祭的原因吧!《象山縣志》中有“今俗訛為鯉魚”的說法,即可驗證。鮮吃就很簡單,倒上秋油和紹酒,貼上姜片,蒸一下就可以吃。
對于鰳魚,象山人最多的吃法是咸腌,有一道菜叫“三鮑鰳魚”非常有名。所謂“三鮑”,并非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莊”的實數(shù),而是炮制次數(shù)多,一位朋友常說 “三鮑”的技藝近年基本失傳。菜場上依然是有咸鰳魚賣的,大概與老味道中的三鮑鰳魚差好多。
魚當然是鮮著吃的多,但舊時因無法冷藏,只好用鹽腌,或用來曬鲞,這也使得許多魚別具風味,但鰳魚的三鮑,其實有點讓魚發(fā)霉臭的意味,也像許多蔬菜類的“臭”吃法。如著名的“三臭”:“臭冬瓜、臭莧菜、臭豆腐”,比徽州臭鱖魚臭得多,不少人接受不了這種味道,很多人則對此念念不忘。
象山人是宴上也吃咸鰳魚的。通常的做法,用肉糜和老豆腐捏碎了,做成豆腐肉餅子,一個一個排成一圈,底下放上一條咸鰳魚,基本蓋住,最上面放一張白菜葉。蒸熟了,特好吃,豆腐與肉的鮮美,又碰上咸腥味,可以下酒,更可以下飯。這是一道必備菜,有時候家里也會做,有時則在魚上打一個蛋,蒸一下。有時候放飯鍋里單獨蒸,均可。
咸鰳肉,吃到只剩個骨架,也可以加熱水泡個湯?!胞}鮑糟鲊,皆可久藏?!段锂a(chǎn)表》,冬月出名雪映,味尤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