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洋
【關鍵詞】數學表達;情境;操作;記錄;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5-0075-01
表達是把思維所得用語言、表情、動作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數學表達是指以數學的語言表達數學思維,以數學的方式表征現實問題。課堂的精彩往往是學生表達的精彩。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數學表達更精彩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1.合理選擇情境,激發(fā)表達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就要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好玩的小游戲往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如在教學蘇教版一下《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摸糖”游戲,引導學生在“找‘幸運者→摸糖和數糖→求盒子里原來的糖”的游戲過程中積極思考。當筆者追問“你怎么知道盒子里原來有這么多糖”時,學生大多愿意自覺地去分析數量關系并能積極地表達出來,小小的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想說并樂說。
2.注重操作活動,提升表達完整性。
不少學生覺得計算教學比較枯燥。教師教學時通常會借助小棒、計數器等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晒P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很多時候學生都操作得熱火朝天,交流時卻不盡如人意。如教學蘇教版一下《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一課,計算45+30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動手擺小棒或撥計數器,初步探究算理,很多學生都能很快擺出45和30,也能直接說出結果是75,但要求他們說出具體的思考過程時,他們往往說得半半拉拉的。此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再說給同桌聽一聽,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師提出要求:“誰能完整地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時可以發(fā)現,學生原本不完整、零碎的語言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變得完整而有條理了。由此可知,注重操作活動與語言表達相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表達的完整性。
3.培養(yǎng)記錄的習慣,豐富學生的表達。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開放性較強或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不僅要求學生呈現思維的結果,更要求他們用語言、文字、符號等來呈現思維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記錄的習慣有利于他們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還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從而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地使用記錄本,讓學生的記錄成為常態(tài);其次,應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記錄成為可能;最后,應指導學生嘗試運用學過的數學符號來進行記錄。
4.鼓勵生生間評價,提高數學表達的價值。
教師對學生的表達要及時反饋,給予合理的評價。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評,學生之間互評本身就是學生進行數學表達的過程。教師評價和學生之間互評都要以引導學生正確地思維為主,通過評價提高學生數學表達的意義和價值。
總之,數學表達的過程是數學學習對象與學生內在心理理解相對應的過程。教師應以兒童視角引導學生將數學學習對象“內化—聯系—外化”,引領學生提升數學表達力,從而促進他們實現思維的數學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薛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