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耕 丁祥艷
[摘 要]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學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幫助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推手和指路明燈。調查數據顯示,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改革似乎沒有完全達成教學改革的預期目標。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借助紅色實景教學基地,通過紅色實景教學模式,運用飽含紅色基因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跡,對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大學生樹立以“四個自信”為核心內容的政治信仰。
[關鍵詞] 紅色實景;教學模式;政治信仰;心靈感召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6-0067-03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政治信仰的有效途徑,是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神旗幟。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習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黨的教育方針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指明了教學方向和工作定位,高校思政課教師需結合本校思政課教學現狀,繼續(xù)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實現立德樹人和鑄魂育人的教育目標。
一 問題提出的背景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學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幫助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推手和指路明燈。有別于中學生的懵懂和小學生的幼稚,大學生的心智在逐步走向成熟,相對寬裕的閑暇時間,以及多元便捷的信息通道為大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知識背景,他們的反思和質疑能力逐漸增強,會經常對學校所設置的非專業(yè)課教學內容進行負面的時效性評估和必要性分析。大學生們普遍認為,學校所設置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對其專業(yè)學習和職業(yè)選擇沒有直接、具體的指導作用,他們應對思政課的態(tài)度就是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思維中不存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選項內容。為了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興趣度和關注度,一些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豐富新穎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全面展示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狀況,增強了思政課教學內容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度和關注力度。然而,相關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與黨中央的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
二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狀描述
據統(tǒng)計,“學生發(fā)生‘隱性逃課的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個層次高校,985高校與211高校的思政課‘隱性逃課的發(fā)生率維持在38.20%~40.00%之間,普通本科類高校達到69.17%,而高職高專高校均達到90.00%以上?!盵1]所謂“隱性逃課”是指,“上課不聽課,形在神不在”[2]。上述調查數據充分說明,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并非如人所愿,潛在的問題依然很嚴峻。能動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大學生比例很少,他們在課堂上“陽奉陰違”地忙著自己的私活:趕著未完成的專業(yè)作業(yè)、讀著時尚期刊和流行文學作品、看著未欣賞完的手機視頻甚或是電影、連續(xù)劇、聊著無關緊要的私信……
很多高校思政課教師為了提高大學生在課堂上的“抬頭率”,用盡心機、苦思冥想地探索出“微思政、案例教學、多元協同的實踐教學方式,以及慕課教學、翻轉課堂、互動式教學”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多樣化教學模式,試圖將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師生互動模式??墒?,調查數據顯示,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改革似乎沒有完全達成教學改革的預期目標,“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相關調查中發(fā)現有17.92%的學生不喜歡教師開展的互動,認為沒有效果;只有35.85%的學生認為互動的效果好,57.55%的學生卻認為互動效果一般。”[3]可見,很多學生對教學形式的轉變并不接受,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教學形式的改革存在抵觸情緒,大學生應對思政課教學形式改革的消極心態(tài)還反映出,他們在內心深處不愿意接受思政課教學內容。作者長期從事高校思政課教學,發(fā)現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產生無所謂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思政課教師不能在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理論框架基礎之上,充分地講解理論內涵,不能學以致用地將理論內容的時效性展現出來,勢必造成學生們對教學內容的陌生感和疏離感,自然無法引發(fā)大學生的積極回應。
不同于其他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涵,高等教育的目標著重點在于,盡可能地拓展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強化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擔當意識,指引大學生追求正確的政治信仰?!爱敶咝K颊n主要是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大學生了解我國國情、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可避免地會使得思政課教學內容呈現出,嚴謹的邏輯結構、晦澀的語句內涵,以及抽象的理論意義等鮮明特征。
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在課堂上盡量采用樸實、生動的授課語言講解教學內容,并要充滿自信地引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國內外重大事件出現的因果關系、社會意義及深遠影響?!安糠炙颊處熼L期從事學術研究,常常圍繞教材、理論、時事、政策開展,把高深的學術語言加入課堂教學中,學術性強,理論性強,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純理論的灌輸,使得思政課堂了無生機。”[4]大多數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水平都很高,關鍵在于,如何實現抽象教學內容的具體化,使用活潑、具體的授課語言吸引學生、感染學生,結合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事例,深入淺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指導意義,應該成為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
三 紅色實景教學模式的心靈感召作用
思政課教師醞釀和推行各種教學實踐改革的初衷,就是通過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試圖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教學參與熱情,促動學生積極與授課教師進行教學互動,實現授課教師的預定教學目標。實踐證明,僅僅在教學形式上有所變革,還不足以準確地把握學生對教學內容價值追求的滿意程度和心理預期。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自覺地“通過故事講道理、通過道理講價值、通過價值講認同,好的思政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盵5]引導學生意識到,“思政在身邊,生活有思政”社會生活主旋律的存在,進而主動理解和接近思政課內容。
所謂實景教學模式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造實際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能充分調動學生角色的轉換,使之由一個學生變成當事人,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6]紅色實景教學模式就是,將大學生置于承載著紅色歷史的紀念館、博物館或者是革命圣地等場景之中,使大學生在憑吊紅色場景和參觀具有紀念意義的器物過程中,仿佛親臨革命歷史場景、萌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進而直觀地了解黨史、國史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歷史。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內容,是統(tǒng)領大學生專業(yè)學習活動和個人品格塑造行為的精神旗幟,又紅又專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主旨方向,紅色實景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內容,有利于大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做到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感動、心動、意動和情動的理想教育意境??紤]到學校和教師的有限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紅色實景教學模式在適用時間和適用對象方面必須有嚴格的限制,以防止紅色實景教學模式泛化為日常教學模式而失去其特定教育意義。
紅色實景教學模式的教學對象由授課教師在授課班級里選擇和確認,凡是認真學習思政課、積極參加課堂教學互動、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課后作業(yè)的學生,都應該成為被遴選的對象。在每學年的寒暑假,由思政課教師帶隊,組織所遴選的學生到紅色實景教育基地,以親臨其境的方式接受思政課教育。紅色實景教學模式的教育意義集中體現在,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高度契合,通過再現歷史的方式觸動學生的心靈,感人的故事總會帶動受眾的思緒,引領受眾的情感發(fā)展方向,由對歷史事件的抵觸與排斥轉向認同和接受。
例如,通過組織同學們參觀韶山毛主席故居、上?!耙淮蟆睍芳凹闻d紅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會址以及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先進事跡紀念館等紅色實景教育基地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從情感上認知,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發(fā)展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定決心和苦難歷程,以及中國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偉大理想信念和執(zhí)著不變的政治信仰。采用紅色實景教學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政課教育,形式上豐富了教學方式,改善了教學手段,實質上是要完成對大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傳承的教育作用。
四 紅色實景教學模式的信念培植作用
思政課教師除了要發(fā)揮普通專業(yè)課程教師向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理論思維的職責之外,還要承擔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神圣使命。紅色實景教學基地是對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也是幫助大學生通曉黨史、國史和中華民族抗爭歷史的有效途徑。很多實景教育基地的先進事跡都可以向大學生傳遞出,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每個中國共產黨員戰(zhàn)勝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源泉,展現了信仰所帶來的巨大力量。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宗旨目標在于,通過對青年人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培育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牢固信仰。信仰彰顯的是社會個體的精神追求,統(tǒng)攝個體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目標,是確保個體靈魂充實的堅固城堡?!靶叛鍪且环N深沉而篤定的精神力量,表征著人們對某種形象、事物、理論的堅定信念和強烈信心。信仰一旦確立就具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它引導和規(guī)制著信仰者的理想追求、價值目標與行為準則,能夠給予信仰者極大的精神滿足,照亮信仰者的現實世界,成為信仰者值得交付一切的終極意義。”[7]應該說,當前大學生的信仰現狀堪憂,很多大學生沒有精神追求,也更缺乏信仰指向。
2015年一項來自全國22所高校的大學生精神家園現狀實證調查顯示:“21.2%的人信仰‘馬克思主義,6.6%信仰‘宗教,26.5%‘有信仰,但是說不清楚,37.8%‘沒有信仰,7.9%‘不清楚。從所占百分比來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受訪大學生群體中并不居于主導地位,相反一些非馬克思主義信仰或信仰缺失現象卻越來越多地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盵8]高校思政課教育的主旨目標就是對大學生實施的信仰教育,尤其是要強化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建設者,中華民族的未來脊梁和國家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必須具備深沉而堅定的精神信仰,唯此才不會隨波逐流進而喪失靈魂家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續(xù)努力,青年大學生承載著傳接黨的神圣事業(yè)的使命,思政課教師應該承擔起大學生信仰培育的重要職責。
然而,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當前教學現狀情況下,并不能完全承擔起這一職責,既有的教學模式無法全面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良性互動,造成了師生彼此之間的不滿意:一方面,大學生不滿意思政課教師的簡單說教和強行灌輸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不滿意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普遍漠然態(tài)度,以及缺乏主動學習精神的懶散行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現實窘境需要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潛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模式。此外,思政課教師還要繼續(xù)提高自身理論思維水平,強化對理論內涵的領悟能力,加大教學語言的擴張能力,將抽象晦澀的理論內涵,轉化為具體直接的事例表述。
大學生不能對課堂教學內容真正入耳、入腦和入心,自然難以對其接受和認同,產生信服心理乃至信仰更是無從談起。信仰來自社會個體對思想和理論的欣然接受和強烈認同,并自愿以所信奉的思想或者理論確定本人的行為取向,設定自身的行為模式。人生有信仰才能確定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和追求目標,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政治信仰和價值追求。
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人格塑造空間大,思想免疫力較弱,易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影響,動搖對“四個自信”的信仰堅守。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通過紅色實景教學模式,運用飽含紅色基因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跡,以文化自信為主要抓手,論述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理論淵源,闡述中國共產黨員的政治修養(yǎng)和品格塑造與效法先達圣賢之間的傳承關系,幫助大學生理解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源自傳統(tǒng)文化。向學生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才能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才能走上社會主義康莊大道,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豐碩成果。
五 結語
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需要富含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顯然不合時宜,師生角色互換的“反轉課堂”作用有限。紅色實景教學模式將“感同身受”的心理暗示和“體驗式”教學方法充分結合,使大學生在情有感動之后心悅誠服,進而接受教師的政治信仰教育。當然,紅色實景教學模式不是唯一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紅色實景教學模式無法全面取代日常課堂教學模式,只是一種更有利于大學生學以致用地理解教學內容的教學改革模式。
大學生在實景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歷史事件相結合,借助于了解革命先烈感人事跡的方式,知曉正確的信仰在鑄魂育人方面所發(fā)揮的引領作用。嚴詞說教式的理論灌輸無法讓大學生心悅誠服,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只能膚淺地理解理論內涵,甚至是根本不理解理論的科學內涵,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顯然不能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實景教學模式把大學生置于真實景物之中,激活同學們的想象思維,以模擬式感同身受的方式思考革命先驅們的信仰初心和理想情懷,以此激勵自我牢固樹立報效祖國、投身建設、服務社會,振興中華民族、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信仰。
參考文獻:
[1]胡泊.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隱性逃課現象的成因[J].高等教育,2019(10):189.
[2]周琦.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性逃課的社會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3):16—17.
[3]洪明.碰撞·共鳴·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探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4]王翠萍.關于提升思政課教學語言魅力的探討[J].智庫時代,2019(45):65.
[5]許燁.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基本要求[N].貴州日報,2019-03-27(009).
[6]徐俊輝,汪龍玥.實景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yè)課中的應用研究——以建筑專業(yè)課為例[J].藝術教育,2014(10):169.
[7]李忠軍,楊科.新時代鑄魂育人的關鍵:信仰、信念、信心[J].思想理論教育,2019(6):57.
[8]徐俊,任旭.十八大以來大學生精神家園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3):56-62.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