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杰
摘要:在慣常的視域之中,“禮”常常被指認為獨屬于儒家的理念,這不免遮蔽了先秦諸子的豐富性。探析老子的“禮”觀念,試論其對“禮”的看法,并從中挖掘傳統(tǒng)的思想財富。在三代“禮治”“禮樂文化”等觀念建構“政治合法性”的深遠影響下,在春秋以降“禮崩樂壞”、諸侯征伐的歷史背景下,“禮”是老子用于回應時代傳統(tǒng)、在否思中重建“政治合法性”與“政治秩序”的重要哲學概念,具有豐富的歷史意蘊。
關鍵詞:禮學 老子 政治合法性 政治秩序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116-02
“禮”是先秦諸子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我們所熟知的孔子,通過賡續(xù)與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禮”傳統(tǒng),延續(xù)正統(tǒng)一脈,試圖重建政治秩序,批判繼承了“三代之禮”的禮學觀念,并將其天命神學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為百姓日用之“禮”,普及推廣,用于整合社會政治秩序。老子以“仁”充實“禮”,賦予“禮”內(nèi)在的心性根基,使“禮”不至于流于荒蕪空疏。而老子的“禮”觀念與孔子的也并非徹底地不同:老子在建構“道治”理念,以重塑政治合法性時,不可回避對“禮”的否思,并不自覺地肯定著“禮”的部分成分,追求回歸本真的“禮”。
一、從“禮治”到“禮崩樂壞”:先秦諸子論“禮”的歷史背景
《說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痹谖髦苣┮郧皶r代,“禮”既是宗教性的存在,即神人溝通的儀式,又是日常的存在,即人人交往的范式;也是政治性的存在,代表著世俗的權力與等級。簡而言之,“三代之禮”是“原始巫術禮儀基礎上的晚期氏族統(tǒng)治體系的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屬于政治神學的范疇。三代之治通常被稱為禮治,“禮”的“為政天下”、構建“政治合法性”的功能非常明顯。
然而,在西周末至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禮”作為王朝統(tǒng)一的神圣依據(jù)遭到嚴重挑戰(zhàn),乃至衰落。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指出,文明的成長,在于少數(shù)杰出人物對“挑戰(zhàn)”的“應戰(zhàn)”。在三代“禮治”“禮樂文化”等觀念建構“政治合法性”的深遠影響下,以及春秋以降“禮崩樂壞”的歷史背景下,“禮”是先秦諸子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它不僅是今人指認為儀禮的部分,而且概括了“當時宗法封建社會的典章制度與道德規(guī)范”。
二、否思、不自覺肯定與追求本真:老子與孔子的“禮”觀念的異同
老子與孔子問題意識不同,對“禮”的看法也不同,在提出自己與的新觀念并建構政治合法性的同時,也不免要反省與否思“三代之禮”。
不同于孔子“復禮”主張的是,老子將春秋時期社會動蕩的原因歸結為“三代之禮”,并否定禮治,以道治取代禮治,“清虛以自守,卑若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漢書·藝文志》)。老子認為,三代的禮治是道治失落之后的產(chǎn)物,造成了社會的混亂與合法性的失落。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老子對“禮”的否思俯拾皆是,如“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
老子在否思“三代之禮”時,將“道”作為建基時代政治合法性的核心概念,但也沒有完全否定“禮”,其思想的深層結構中也隱藏著“禮”的影子:
1.“禮制”的核心
老子的“道治”依賴于天子、諸侯王,承認其存在的合法性,甚至把“道治”的希望寄托在天子、諸侯王身上,實際上又是肯定了“禮制”中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與孔子有著微妙的相同點,所謂“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第三十九章》)。陸建華教授指出,這種看似矛盾的心理有其深刻的理論依據(jù)與政治原因。從政治層面說,天子與諸侯王是政治力量的代表,以其為實踐“道治”這一政治術的主體有其現(xiàn)實依據(jù),“整本《老子》幾乎不見直接批評天子、諸侯王合理的文字”。從理論層面說,老子本人深知“禮”的利弊,這給老子否思“禮”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這也給老子批評禮造成了某些限制,使他很難完全超越禮來批駁禮,使他對禮的某些內(nèi)容、某些方面有所肯定并加以不自覺地利用”。
2.追求回歸本真的“禮”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子在禮崩樂壞之際深刻否思了繁文縟節(jié)的“三代之禮”,但其仍然追求回歸本真的“禮”,“質(zhì)真若渝”的“禮”,具有“忠信”品質(zhì)的“禮”。所謂“老莊道家抨擊儒家的禮學,其直接的目標,卻是為了宣揚自家所能樂受的禮,非禮之禮,是謂大禮”?!俄n非子·解老》云:“禮繁者,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崩献臃磳δ欠N繁文縟節(jié)的禮式,認為這反而扭曲了人心情性;禮的本質(zhì)應該匯通人素樸的心靈,并批判“今為禮者”。唐代學者陸希聲在《道德真經(jīng)傳》中,對《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作了以下的注釋:“尋流還原,去末歸本,正禮義以反仁德,用有名而體無名,則自然之道不遠而復矣?!崩献臃磳Φ氖悄欠N形式化的“禮”,而追求回歸真淳的“禮”。實際上,老子和孔子在祭祀之禮上觀點基本相同,所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總而言之,老子對“禮”的看法,在重建先秦政治合法性的路徑探索中,呈現(xiàn)著與孔子有所異同的多重面向:否思“三代之禮”與孔子的“復禮”主張,極力反對作為形式化的禮,“批判異化運行的禮”,但又主張追求回歸本真、復歸真淳的“禮”。反對“禮治”,推崇“道治”;但在推崇“道治”的同時,又認為“道”的實現(xiàn)不自覺地依賴君主,微妙地肯定了禮制的核心部分,與孔子相同?!暗馈焙汀岸Y”異曲同工之處在于追求一種政治秩序,同道殊途,都贊同祭祀之禮。
三、結語
哲人老子對“禮”的看法也不是完全與孔子涇渭分明的,而其對“禮”看法的獨特之處,也有許多值得當代詮釋的旨趣:否思“三代之禮”與孔子的“復禮”主張,極力反對作為形式化的禮,但又主張追求回歸本真、復歸真淳的禮,和孔子一樣都贊同祭祀之禮,“道”和“禮”異曲同工之處在于追求一種政治秩序,同道殊途。倘若在今日徜若繼續(xù)延續(xù)“五四”的某種“激進”路徑,將“禮”單純視為本本、教條、吃人的“禮教”,不免顯得粗疏?!岸Y”不僅是后世道學家溫情脈脈的面紗,更有著豐富的面向及可以“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的價值。在今日,對于文明而言,“禮儀之邦”可謂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陸建華.先秦諸子禮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J].中國文化研究,2000(2):1-11+14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