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舒晴
摘要:《史記》《漢書》都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在位時的皇后——呂后的事跡。因為班固與司馬遷的寫作背景、寫作風(fēng)格、寫作計劃不同,有各自特色,因此《史記·呂太后本紀》與《漢書·高后紀》的記載內(nèi)容也有所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形象塑造、語言描寫與謀篇布局上?!妒酚洝穬A向于人物刻畫和形象塑造,具有較強的文學(xué)性色彩;《漢書》則作較為政治性的評述,將呂后政治業(yè)績與個人事件分開撰寫。
關(guān)鍵詞:《史記》《 漢書》 敘事特點 呂后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100-02
呂后,原名呂雉,又稱呂太后、漢高后,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的皇后。呂后在歷史上以兩個“第一”而聞名:第一位被載入中國歷史的皇后與皇太后,第一位在確立了皇帝制度后臨朝稱制的女性。這兩個“第一”奠定了呂后的歷史地位。
“史漢優(yōu)劣”“班馬異同”,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史記》和《漢書》無論是在敘事特色、語言特點或風(fēng)格體裁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兩部書的比較入手,層層遞進,逐步分析兩部作品中呂后的人物形象,了解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立場。
一、《史記》與《漢書》的不同
司馬遷作《史記》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譬如,太史公不立“《孝惠本紀》”,而是用《史記·呂太后本紀》(以下簡稱《呂太后本紀》)來記載孝惠帝、劉恭、劉弘在位共十五年的時間。把呂后列入本紀,實則是因為“本者,根本也;紀者,紀錄也”,本紀即紀錄根本之事。呂后雖無名,但有實,是當(dāng)時政權(quán)的真正掌握者。而太史公亦不以成敗論英雄,將陳涉列入世家,項羽列入本紀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歷史著作來看,《漢書》無疑比《史記》更加嚴謹。班固的文筆比司馬遷多了一份理性,邏輯嚴密,敘述精練。《漢書》是班固受詔而作,帶有些許封建批判色彩,班固父子與司馬遷相比,或許少了一份“舍我其誰”的底氣,他們對于前漢正統(tǒng)有一種懷舊的情結(jié)。
章學(xué)誠在《文史通義》如是說:“馬則近于圓而神,班則近于方以智也?!w書通變化,而班氏守繩墨?!倍邿o高下更無優(yōu)劣之分,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梢娝抉R遷、班固父子雖撰寫相同的歷史,但由于背景和個人差異,見解完全不同也是情有可原。
二、形象塑造的不同
《呂太后本紀》與《漢書·高后紀》(以下簡稱《高后紀》)有互補之用?!妒酚洝分械膮魏笫且粋€剛強堅毅的女子,《漢書》中通過羅列各種大事記,可以看出呂后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外交等政令情況。
在《史記》中,呂后是一個隱忍的女子,她在輔佐高祖平定天下,誅殺韓信、黥布、彭越亦有功勞。呂后雖有權(quán)勢熏心、兇殘忌刻、結(jié)黨營私的一面,但她的政治作為依舊是值得肯定的。太史公是這樣評價她的:“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wù)稼穡,衣食滋殖。”呂后在位期間,使民休養(yǎng)生息,遠離戰(zhàn)亂之苦。這一點,足以看出太史公對呂后的評價之高。
而《高后紀》的篇幅較《呂太后本紀》短,文學(xué)性稍弱?!陡吆蠹o》以編年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qū)魏笳茩?quán)時期各年的災(zāi)禍、政令和主要建設(shè)成就羅列出來,更有條理、邏輯。而《史記》更像是人物自傳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從事件中看人物性格。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書·外戚傳》(以下簡稱《外戚傳》)中的呂后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形象??梢?,班固刻意把呂后的政治身份和家庭身份,即“皇后”身份和皇帝的妻子有意識地區(qū)分開來。
由此可見,《呂太后本紀》就像一部全方位的人物自傳,對呂后的褒貶功過辨析性地批判,《高后紀》更多的是保留了呂后政治方面的作為,將呂后作為家庭成員——妻子的另一面展現(xiàn)在《外戚傳》中。這就使得呂后的形象在兩部史書中有所不同。
三、語言描寫異同
《史記》中,由于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xué)性,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更為詳細具體;而《漢書》雖多制式語言,羅列各年間發(fā)生的大事,然而亦有其史料價值。
司馬遷的語言不僅能表達人物的身份,而且能表達人物的心情;而班固的語言由于較為客觀,顯得平實、冷靜。讀到《高后紀》,人們記住的會是呂后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個人魄力,雖有一些穢政,但都被班固一筆帶過,顯得無足輕重。
如趙王劉友因為并不寵愛呂后的女兒被呂后以召見的名義問罪,還不給他飯吃。趙王餓極了,便作了一首詩;而班固直接以“趙王友幽死于邸”一句話來概括。呂后誅殺戚夫人及其子劉如意的過程,司馬遷用了大量的筆墨:“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雖然只有幾個動作,但足以將呂后的所作所為刻畫得入木三分?!稘h書》則沒有在《高后紀》中詳細記載,而是在《惠帝紀》中寥寥數(shù)語:“孝惠內(nèi)修親親,外禮宰相……可謂寬仁之主,遭呂太后虧損至德,悲夫!”以“虧損至德”一句評價呂后,十分精練。
綜上,司馬遷喜歡用口語化的語言來描述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個性化;班固則大量引用民諺、俗語,以求達到錘煉語言、言簡意賅的效果。
四、謀篇布局上的不同
首先,從篇幅上看,《呂太后本紀》與《高后紀》存在著些許差別?!秴翁蟊炯o》的篇幅明顯要長于《高后紀》,它們的字數(shù)分別為5328與2006,《呂太后本紀》的字數(shù)幾乎是《高后紀》的兩倍。
其次,在事件的詳略描寫上,二者亦有差異。除了《漢書·高后紀》省略了呂后作為皇帝妻子所發(fā)生的事件外,在一些事件的描述上也有詳略之分。如寫呂后出身時,《史記》寫“高祖微時妃”;而《漢書》并沒有強調(diào)她的身份。對燕王劉建、趙王劉友的死,《漢書》僅用“秋九月,燕王薨”和“趙王友幽死于邸”來簡單概括;而《史記》通過他們的死來襯托了呂后的殘忍、不人道的一面,使呂后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班固是受詔而作,對部分歷史會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因此一筆帶過也不奇怪。司馬遷是站在尊重歷史的角度上書寫,自然是大膽、肆意;而班固則需要維護王朝正統(tǒng)性,落筆需更加謹慎,能少些、略寫的地方就節(jié)約筆墨。這也與當(dāng)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guān)。
最后,在謀篇布局上,二者只有不同而無優(yōu)劣之分。這也警示我們在閱讀《史記》和《漢書》時,應(yīng)該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當(dāng)時的寫作立場,唯此才能對文本作出深刻的解讀。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張亞玲.《史記》文學(xué)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3.
[5]尹方紅.《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呂后情緒書寫探析[J].名作欣賞,2018(12).
[6]王章震.論《史記》人物呂后的悲劇性[J].和田師范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16,35(2).
[7]明娟.《史記》《漢書》中的女性形象[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0.
[8]王曉芳.《漢書》《后漢書》中的后妃形象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1.
[9]李靜.《史記》《漢書》中呂后形象的異同及其原因[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41(3).
責(zé)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