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摘要:不同語言,其句子成分用詞各有不同。通過比較漢語和英語的書面語發(fā)現(xiàn),漢語句中的主語成分較多選擇有靈主語用詞,即人或人類組織;而英語句中的主語成分除了選擇有靈主語外,也多選擇事物、抽象概念或工具等無靈主語;另外,漢語中的動作含義多選擇動詞來表現(xiàn),而英語中謂語之外的動作需要用非謂語動詞、動作名詞、介詞或副詞等來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英語 漢語 成分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060-02
由于對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英漢語在傳遞相同信息時表達的方式往往有很大差異。為達到結(jié)構(gòu)嚴謹、言簡意賅的目的,英語書面語常用不能發(fā)出動作的事物、抽象概念、時間、地點、原因或工具來做主語,而漢語常使用人或人類的組織形式,即能直接或間接發(fā)出動作的詞語來做主語;因此,同樣的概念在英語和漢語句中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
一、無靈主語與有靈主語
英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從句子成分分析法發(fā)展到層次分析法,從層次分析法發(fā)展到變換分析法,是英漢兩種語言句子結(jié)構(gòu)研究的深化。[1]為達到結(jié)構(gòu)嚴謹、言簡意賅的目的,英語書面語常用不能發(fā)出動作的事物、抽象概念、時間、地點、原因或工具來做主語,即無靈主語;而漢語的主語常使用人或人類的組織形式,即能直接或間接發(fā)出動作的詞語來做主語;因此,同樣的概念在用英語表達時,常需要在無靈主語的英語句中另尋動作的發(fā)出者來做漢語的主語,并使原來的主語作出相應的變化。在對比中可找出一些規(guī)律,如將英語中名詞化的動詞變成漢語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將英語中表達時間、地點、原因或工具的主語在漢語中改寫成狀語。另外,比較英漢句子會發(fā)現(xiàn),英語強調(diào)嚴格意義上的主謂對應,如“Teachers teach English at the school”,因為教的動作是教師發(fā)出來的,所以主語要選擇老師;但漢語的表達可以直接說成“那所學校教英語”,這是因為漢語中句子的主語并非一定是謂語動作的執(zhí)行者,只要聽或看的人能理解,那么這樣的漢語表達就是可以接受的。在英語中,若不強調(diào)動作的發(fā)出者,常常使用被動語態(tài),如“English is taught at the school”。在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中,主語是事物名詞;而漢語中的被動句使用頻率要遠低于英語,因此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在改用漢語表達時,常常使用有靈主語,如上面的“學校”。需要注意的是,有靈主語并非一定指人,也可以指人類組織,即人類建立起來的能行使人的動作的機構(gòu)或團體。下面通過幾組例子來比較英漢句子表達的差異:
例1: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al to Thomas Jefferson.
托馬斯·杰弗遜對美國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英語中使用了非靈主語,具體來說是用了抽象名詞作主語,在改寫成漢語時,將英語中人的概念Thomas Jefferson放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其他成分也作出了相應的調(diào)整。
例2:His tiredness determined him to leave his job.
他疲憊不堪,因此放棄了他的工作。
英語表達中以抽象名詞tiredness為主語,但在漢語表達中將英語中人的概念“他”放到了主語的位置上,這種方式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3:His determination for survival made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give up.
他決心活下去,絕不會放棄。
英語中主語為抽象名詞determination,漢語中改用“他”為主語,原抽象名詞是動詞determine變化而來,用漢語表達時將英語中的名詞直接改成動詞。
二、英漢動詞的使用差別
根據(jù)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在一個簡單句中,有且只能有一個動詞;但是在漢語中可以有任意多的動詞。這種情況導致在英語中除了謂語動詞外,其他成分要盡可能地“化動為靜”,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踐。
一是用非謂語動詞(包括不定式、動名詞和分詞)充當一個句子成分,然后在成分的內(nèi)部體現(xiàn)非謂語動詞的動作含義,同時可以支配該成分內(nèi)部的賓語,并添加定語或狀語等修飾語。這也是在英語寫作中大量使用非謂語動詞、而在漢語中不存在非謂語動詞的根本原因。
二是使用動詞的同源名詞,就是將動詞的形式變成名詞的形式,這樣就可以既充當謂語以外的成分,又保留了動作的含義,原來動作的賓語往往變成了名詞的后置定語,如I decide to go abroad so I study English a lot.My decision of going abroad makes me study English.第一句中的動詞decide變成了第二句中的decision,而decide的賓語“to go abroad”隨著decide變成名詞成了后置定語,由of來連接,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典型的變化。另外,在動詞變成名詞時,先是不可數(shù)的抽象名詞,含義與動詞含義相同,如attract(動詞),attraction(名詞),attraction的第一個意思是“吸引”,這與動詞attract含義相同,后來慢慢才引申出“吸引人的地方”等含義,如“景點”,這種變化叫做抽象名詞的具體化。但是,動詞在變成名詞時,最常用的還是抽象名詞,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是,英語中的主語是抽象名詞,尤其是當動作變成的名詞后有介詞短語引導的后置定語,在含義上是原動作的賓語,在用漢語表達時,往往需要將這類名詞再還原為動詞。
例4:The realization of the plan will enhance the welfare of people.
實現(xiàn)這個計劃,人們會享有更好的福利。
realization,它是由動詞realize名詞化而來的,句中的介詞短語“of the plan”形式上是realization的后置定語,但含義上是該動作的賓語,因此在用漢語表達時,改成了動賓結(jié)構(gòu)。由于英語中沒有指出動作的發(fā)出者,因此漢語采用了無主句的表達方式。
例5:The sight of 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看到那張照片,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同上,名詞sight由動詞see變化而來,后面的“of the picture”形式上是后置定語,實際上是“看”這個動作的賓語,在用漢語表達時,又改成了動賓結(jié)構(gòu)。因為前后的動作發(fā)出者都是“我”,所以將前面的主語省略了,當然也可以說成“當我看到那張照片”,只是這樣表達比較啰嗦,從這個例子中也能看出漢語的動和英語的靜。
三、漢譯英中漢語“多動癥”的處理方式
漢語句中常常出現(xiàn)多個動詞,在譯成英語句子時,常出現(xiàn)多謂語動詞的情況??梢詮乃膫€方面來避免英語的表達錯誤。
(1)將漢語的動詞轉(zhuǎn)化為英語的非謂語動詞,如不定式、分詞或動名詞。
(2)將漢語的動詞轉(zhuǎn)化為英語句中的從句或并列句。
(3)將漢語的動詞轉(zhuǎn)化為英語中有動作含義的名詞。
(4)將漢語的動作含義詞轉(zhuǎn)化為英語中的介詞、介詞短語、形容詞或副詞。
例6:從事文秘、銷售或其他低收入工作的女性通常工作到很晚的時間,并且經(jīng)常輪班。
Women in clerical,sales,or other low-paying jobs participate disproportionately in working late and graveyard shifts.
漢語中動詞“從事”被譯成介詞in,漢語中動詞“工作”被譯成非謂語動詞中的現(xiàn)在分詞working,漢語中動詞“輪班”被翻譯成英語中具有動作含義的shifts。
例7:越來越多的有孩子的雙親家庭正成為雙收入家庭,從而產(chǎn)生了更多的輪班夫婦。
Married-couple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dual-earner households,generating more split-shift couples.
漢語中動詞“有”被譯成介詞with,漢語中動詞“產(chǎn)生”被譯成非謂語動詞中的現(xiàn)在分詞generating。
例8:不過,學齡兒童可能從父母不規(guī)范的工作時間中獲益,因為父(母)在其上學前或放學后在家的可能性會增加。
School-aged children,however,may benefit from parents nonstandard work schedules because of the likelihood that a parent will be home before or after school.
漢語中動詞“上學前”和“放學后”在英語中被翻譯成介詞短語“before or after school”,漢語中動詞“增加”被譯成非謂語動詞中的過去分詞increased。
例9:在不規(guī)范時間工作的家庭意味著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吃正餐的時間更少,但是在一起吃早餐的時間會增加。
Nonstandard working hours mean families spend less time together for diner but more time together for breakfast.
漢語中動詞“工作”被譯成非謂語動詞中的現(xiàn)在分詞working,漢語中動詞“聚在”被譯成副詞together,漢語中動詞“吃正餐”被譯成介詞短語“for diner”,漢語中動詞“增加”被譯成形容詞more。
四、結(jié)語
一方面,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與其各自的文化、邏輯思維、生活方式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語法是隱性的,重意合;而英語語法是顯性的,重形合。因此,英漢在語義和句法特征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比較與分析英語和漢語在語法成分方面的顯著差異,對英語寫作、翻譯研究與教學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