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各地都有不少風(fēng)味小吃,幾乎每個小吃都有段傳奇的來歷。比如說鍋盔吧,傳說這種干面餅的發(fā)明者居然是諸葛亮。當(dāng)年諸葛亮剛出山,與曹軍鏖戰(zhàn)于博望坡,軍中有糧,但是沒水。關(guān)羽說,這仗沒法打了。諸葛亮說,別介,我有轍。你弄一點水來,把面和成硬塊,烤吧,熟了就能吃。關(guān)羽試了試,別說,不僅能吃,味道還不錯。因其形狀像頭盔,所以起名“博望鍋盔”。
南京板鴨也誕生于戰(zhàn)場。南北朝梁武帝時,侯景叛亂,大軍圍攻南京。市民要給守城士兵送鴨子吃,就把鴨子煮好,晾干,打成捆,再捆在門板上抬上城墻。士兵們餓了,拿水稍微煮煮就能吃。因為用了門板,所以叫板鴨。板鴨,可稱得上是后來方便食品的鼻祖。
戰(zhàn)場似乎總是催生食品新概念的舞臺。南宋初年,女將梁紅玉率軍在長江阻擊金兵,大戰(zhàn)四十八天,擊鼓退金兵的段子流傳至今。得勝之后,梁紅玉感激三軍用命,命人烘制當(dāng)?shù)氐拿牢陡怙?,犒勞將士。梁紅玉說,這糕餅是自己的點點心意,就叫“點心”吧。于是,“點心”這個名詞就流傳下來。
說到宋朝了,就不得不說說我們現(xiàn)在常吃的早點——豆?jié){油條?!短扑蝹髌妗分姓f,汴京東廂染局有個工匠叫王寅,妻子生下女兒后就去世了,女兒沒有奶水吃,王寅就以“菽漿”代乳,把女兒養(yǎng)活了。
菽就是豆類,菽漿就是豆?jié){。這說明宋朝就有豆?jié){喝了。順便說一句,這個靠豆?jié){活下來的小女孩兒,就是后來色動朝野的李師師。李師師原來是姓王的。油條的典故,大家知道的比較多。就是因為秦檜誤國,百姓痛恨,便把面捏成秦檜和他老婆王氏的樣子,背靠背粘在一起,下油鍋炸了吃,有詛咒和報復(fù)的意思。當(dāng)然,捏小人比較麻煩,后來簡化了,就是兩條面一粘一擰,扔下油鍋,名稱也從“油炸檜”而成“油炸燴”“油炸鬼”,到了北方,就是油條。
宋朝有記載的另外兩樣小吃,就是糖葫蘆和米花。糖葫蘆是在北宋年間,宋光宗的寵妃黃貴妃生病了,簡單說就是厭食,吃不下東西。后來到處張榜招賢,請來個江湖大夫,出了一招,就是把冰糖紅果一起熬,每頓飯前吃五到十粒。照方抓藥,還真對了黃貴妃的胃口,病居然好了。很快,這招數(shù)傳了出去,就有人拿簽子穿著冰糖紅果賣了。米花在南宋后的做法和現(xiàn)在也大不相同,是用干鍋翻炒蒸熟的糯米,等著它膨脹爆開——用聲響和花色,來占卜一年的收成,甚至占卜婚姻,最后似乎什么都能預(yù)測了。
這些記載,有的有據(jù)可查,有的只是傳說。小吃本是起自民間,是百姓用最有限、最普通的原料,做出的最美味的食品。可一些地方的小吃淵源,一定要扯出皇帝貴族、名人雅士來,這種心態(tài),好像就和名人做廣告一樣吧,拉皇帝大臣才子佳人代言,是不用付費的。不過攀龍附鳳,真是磨滅了小吃的民間色彩——它的精髓本在民間。
與此類似,炸臭豆腐的根由拴到了朱元璋身上。說朱皇帝混丐幫的時候,要飯得了豆腐,沒吃完,放長毛了,又舍不得扔,就拿油炸了炸,沒想到成了佳品。
前些日子,有老北京的小吃店,賣茶湯奶酪酸梅湯什么的,號稱自己的絕招是從清宮里傳出來的。后來詢問行家,才知道清宮里不養(yǎng)小吃師傅,皇上太后想吃哪口兒了,依舊是派人出宮來買。
凡是號稱自己是清宮御膳房的小吃,基本都是假的。其實這個道理應(yīng)該明白,有很多東西,不高級的時候才有活力,高級了,反而沒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