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逢虎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白銀730913)
馬鈴薯是一種營養(yǎng)物質含量豐富的農作物,近年來在我國農業(yè)生產結構中所占的份額愈來愈重。目前,大多數地區(qū)通常采用傳統(tǒng)露地種植的方式種植馬鈴薯,但產量一直不高。這主要是由于春季土壤蒸發(fā)強烈,致使地表水分大量流失,降低了馬鈴薯出苗率[1]。此外,其苗期到開花期正逢干旱階段,加上微小降雨得不到充分利用,導致土壤含水量不足,阻礙了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最終影響了其產量[2]。因此,亟待通過改善馬鈴薯種植技術來增加馬鈴薯產量。本研究以4種不同覆蓋種植方式為處理,計算得到馬鈴薯產量及水分利用率(WUE),以探究旱地馬鈴薯不同覆蓋種植方式對其產量、WUE的影響?,F報道如下。
馬鈴薯品種為青薯2號,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選育。
試驗地為二陰天干旱氣候,耕層土壤內有機質、全氮、速效磷、堿解氮、速效鉀、pH分別為15.03 g/kg、0.65 g/kg、18.31 mg/kg、39.85 mg/kg、305.93 mg/kg、8.10。
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置4個處理(見表1),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48 m2,共8個小區(qū),行距65 cm,株距35 cm,密度50 000株/hm2。于 2018年5月17日播種,播前施加尿素 147 kg/hm2、復合肥506 kg/hm2。按照常規(guī)方法開展大田管理。
1.4.1 產量 馬鈴薯按小區(qū)收獲后,對薯塊鮮重進行稱量,并計算產量。單位面積馬鈴薯產量=小區(qū)薯塊鮮重/小區(qū)面積×10 000。每處理測3次重復。
1.4.2WUE WUE=馬鈴薯產量/(播種前1 m土層土壤貯水量-收獲后1 m土層土壤貯水量+生育期降雨量)。
秸稈覆蓋產量最高,為23 012.57 kg/hm2,較露地種植增產26.1%,而壟膜覆蓋、黑膜全膜覆蓋較露地種植分別增產7.69%、13.42%;秸稈覆蓋WUE亦最高,較露地種植增加32.61%,壟膜覆蓋、黑膜全膜覆蓋較露地種植分別增加14.98%、18.74%,詳見表2。
試驗結果表明:秸稈覆蓋種植的WUE和產量均為最高,較露地種植分別增加32.61%、26.1%;其次是黑膜全膜覆蓋,WUE、產量較露地種植分別增加18.74%、13.42%;壟膜覆蓋WUE、產量較露地種植分別增加14.98%、7.69%。說明秸稈覆蓋種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馬鈴薯WUE及產量。分析其原因是此種植方法與其他種植方法相比具有抑蒸保墑、增加降水入滲、協(xié)調土壤水分分配等優(yōu)勢,可在保證高效用水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增強土壤蓄水能力,使得馬鈴薯根系有效吸收利用土壤水分,進而可加快馬鈴薯地上及地下兩部分的生長,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3,4]。另外,有研究表明[5],秸稈覆蓋能通過減少地面獲得的長波輻射而提高苗期土壤溫度,且與地膜相比可降低馬鈴薯發(fā)育后期的高溫脅迫,避免出現燒苗現象,從而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產量。
綜上所述,將秸稈覆蓋應用于馬鈴薯種植,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的WUE及產量。本試驗僅就不同覆蓋種植方式對旱地馬鈴薯WUE和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對不同覆蓋種植方式對溫度的影響仍有待深入研究。
表2 不同處理對WUE及產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