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捷
春 日
〔宋〕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風和日麗之時游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萬紫千紅,到處都是百花開放的春景。
朱熹雙腳一出門,無邊光景就幻化成筆端無邊的絢麗。出門觀景,無限春光,賞玩不盡!試問,閉門造車之流如何能夠?qū)懗鋈绱缩r活的感受呢?而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位“閉門造車”的大學者,他竟“造”出了一套治國理念。
西漢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自幼聰明過人。他年少時酷愛學習,讀起書來常常廢寢忘食,忘乎日月。他的父親董太公雖然欣喜于孩子的勤奮,卻對孩子對于書的“癡迷”多少有些擔心。為了讓孩子能夠勞逸結(jié)合,他決定在董仲舒書房后修筑一個花園。
頭一年,園林在緊鑼密鼓地動工,園中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四季如春。董仲舒的姐姐常常邀請董仲舒到園中玩??擅看味偈婵偸桥踔?jīng)卷,連眼皮都不抬。
第二年,花園有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紛紛來到假山上玩。小伙伴們叫他,他也絲毫不為所動,繼續(xù)拿著竹簡搖頭晃腦地背誦先哲的至理名言。
第三年,后花園終于大功告成。這下,來他家后花園玩的人就更多了,沒有人不夸董家花園建得精致。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也只是嘴上答應,可是心里頭依然不為所動。這一年的中秋節(jié),家人們在后花園擺上了相應的美食,打算好好地樂和樂和。董仲舒的父親再次去喚他來園中游玩賞月,可董仲舒居然趁家人不注意溜出去找先生研究詩文義理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見強烈。他讀遍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終于成為萬世敬仰的儒學大師。
這首詩中有個字,藏著寫好景致的秘密。這個字就是“尋”。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觀察組患者各項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大家讀一讀詩,想一想:如何看出春的無邊光景呢?如何感受春的萬紫千紅呢?秘密就藏在“尋”字中間呢。只有主動出游,主動尋找,發(fā)現(xiàn)值得尋覓的,才有收獲。寫景,不能閉門造車,寫景就要走到景區(qū)。只在家中寫,寫的就是熟悉的風景。
熟悉處,無風景。
還是出門觀景吧。因為大有好處,也有助于寫好景。
第一,出門觀景,有利于全方位感受。
身在美景之中,你的眼睛是可以看到景致的。此外,你還可以聽到美妙的聲音,聞到各種氣味,嘗到萬般滋味。你身體的各部分都可以用來觀察,都可以成為寫景的利器。比如說我們寫山林的美景,你可以用眼見樹見林,可以用鼻聞花草香,可以用耳聽鳥蟲鳴,還可以用身體感受微風的輕撫。偶爾,你還會聞到一絲絲鉆入鼻孔的蘑菇香,這都是意外的驚喜,不要放過,寫進去,必定為你的文章大增光彩。
然而,倘若你不出門,是不要有指望的。
第二,在景觀景,貼近自然,貼近美。
出門觀景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走進美景。正如作家說的:隔岸觀火與身臨其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我曾帶著兒子去柬埔寨,觀看著名的世界奇跡——吳哥古跡。遠遠看,我們就已經(jīng)被古跡的雄偉所震撼。之后,我們走到神廟的內(nèi)部,湊得很近觀察,才細致看到了細節(jié)美。別的不說,僅是觀看那精美的磚雕,就足夠?qū)懴露嗥牢?。如今依然凌厲的棱角,依舊鮮明的線條,都曾經(jīng)過指尖的觸碰,將我們帶回吳哥王朝神廟的建筑“進行時”。我們的心與工匠的心相對接,仿佛就在這雕刻、建造的現(xiàn)場,對眼前這一古跡的美,有了更多一分感受。
同學們,從我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中,你應該能理解:沒有這樣近距離的接觸,不會有這樣神奇的體驗,當然也不會寫出讓人欣喜的好文章。
第三,出門觀景,還可以因循自己的喜好。
不少小朋友依舊是坐在家中寫景的。坐在家中寫景,最常用的就是看圖寫,看影片寫,其實寫的是“死”的景,是他人塞給自己的景。別人給自己看什么,自己就寫什么,是很難寫出新意的。而出門觀景,特別是“尋”之后觀景,完全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現(xiàn)自己最為期待的結(jié)果。自己喜歡什么,就去尋找什么,之后就寫下什么。尋找,本身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取舍。從寫作角度看,實際上在出門去看景的同時,我們已經(jīng)在構(gòu)思啦,寫作已經(jīng)開始啦。整個“尋”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文章正在逐步產(chǎn)生的過程喲。
所以,你還坐在家里寫景嗎?趕緊走出去吧。
看到了嗎?同學們,出門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在家中閉門造車,不如出門觀景。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不妨和爸爸媽媽說一聲: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但前提是:給自己暗暗設置一個小任務。按照自己的喜好,帶著目的再出門觀景,你一定會收獲一篇獨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