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政府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發(fā)揮的作用不斷增強,黨和國家精準扶貧,反腐倡廉等政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要性愈發(fā)突出。本文通過了解審計全覆蓋的產生背景,明確審計全覆蓋的含義,探討實現國家審計全覆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審計資源緊張、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發(fā)展不一致等,并針對問題提出提出了整合審計資源、大數據技術助推信息化建設、推行審計計劃管理與數據管理機制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審計全覆蓋? 政府審計? 問題? 對策
2013年6月,總理到審計署調研時提出:要實現審計全覆蓋,凡是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和項目,都要接受審計監(jiān)督;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指導意見》和2015年中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均正式提出:審計要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2017年10月18日,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論及監(jiān)督全覆蓋,指出要要改革審計管理體制,構建黨統(tǒng)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jiān)督體系。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促進了政府審計覆蓋面的擴大。同時,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也極大提高了審計效率,為處理審計全覆蓋帶來的審計數據提供了可行性。
一、審計全覆蓋的含義
審計全覆蓋是一種多目標,多形式,多層次的審計。各級審計機關為了履行法定職責、發(fā)揮審計監(jiān)督職能,對其監(jiān)督范圍的所有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全面審計,監(jiān)控國家財政資金運行路線,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社會運行風險,不留監(jiān)督盲區(qū)和死角,進而發(fā)揮“免疫系統(tǒng)”功能。審計全覆蓋要求做到依法審計,立體審計,精準審計,通過在現有審計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對審計范圍、審計模式進行擴大提升,進一步降低審計風險,進而實現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服務民主法治、制約權力濫用的價值功能。
二、審計全覆蓋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審計資源緊張
審計全覆蓋擴大了審計范圍,審計業(yè)務量也隨之增加,這對審計人員的數量和專業(y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而言,現有的審計力量薄弱,缺乏復合型人才。審計人員經常需要延長工作時間來處理日益增加的待審計信息;另一方面,審計機關通常只能限定某一個專業(yè)門類進行審計人員的招聘,致使能招聘到的復合型人才相對較少,需要后期進行信息技術與法律等多類別培訓。審計資源緊張容易導致工作進度被拖延,年度任務難以完成。與此同時,審計全覆蓋帶來的審計業(yè)務量的增加,客觀上也擠壓了新進審計人員的自我學習時間,不利于審計人才的培養(yǎng)。
(二)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發(fā)展不一致
審計全覆蓋依托于審計信息化的發(fā)展,各級審計機關需要與時俱進,不僅具備扎實的會計審計知識,也需要信息技術等方面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夠結合信息發(fā)展趨勢開展審計工作。但客觀上,仍存在審計機關由于預算不足或缺乏有效實踐等原因,審計方法和審計技術手段還相對落后,審計專網沒有連接上,大數據存儲所需的設備和軟件比較缺乏,對云計算、大數據和一些專業(yè)性強的高技術領域也比較陌生。審計方與被審計方和其他監(jiān)督部門的信息資源無法共享,客觀上制約了審計全覆蓋應有的效率和深度。
三、實施審計全覆蓋的對策
(一)整合審計資源
積極進行審計機關內部人才建設。通過由審計,法律,信息技術等行業(yè)從業(yè)人員通過開展視頻會議等培訓方式方式增大審計培訓范圍,在審計機關內部進行審計培訓;在審計工作中,審計機關可以通過明確任務清單,責任人員和時間節(jié)點,逐步提升審計隊伍的整體水平。
積極整合外部審計力量,購買社會審計服務來緩解國家審計人員壓力,提高審計覆蓋率。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公開招標采購等方式吸納社會審計機構,完成國家審計業(yè)務。在審計外包過程中,審計機關需要防范諸如合同風險、保密風險等可能的風險,通過對社會審計機構服務資質、服務保障、服務質量等內容的嚴格審查,簽訂合同時要嚴格明確審計要求、服務范圍、雙方職責、服務收費以及違約責任等內容,充分發(fā)揮審計外包的優(yōu)勢。
(二)引進大數據技術,推動信息化建設
實現審計全覆蓋,一方面需要建立大數據平臺,負擔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對被審計對象信息等結構化數據進行人工整理和報送的方式,建立前期數據庫,進而在各單位系統(tǒng)數據庫建立的基礎上,實現非結構化數據的采集和數據中心的建立,打破各單位的信息壁壘。通過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有效擴大審計范圍。
另一方面,審計機關應當加強技術攻關,與社會審計機構合作,進行聯(lián)網審計軟件開發(fā),完善聯(lián)網軟件的可視化展示、統(tǒng)計匯總、審計預警和審計分析等功能,通過大膽應用,前移審計關口,進一步拓展審計領域和空間。
(三)推行審計計劃管理與數據管理機制
一方面,為推動審計計劃管理發(fā)展,審計機關可建立審計工作資料庫,完善被審計單位的基本信息和前期審計結果,進而設定審計計劃,在審計項目結束后對資料庫進行補充,為以后的審計工作提供經驗。通過對審計工作資料庫的不斷更新,建立審計項目的中長期規(guī)劃,形成突擊審計、輪流審計、跟蹤審計等多種形式和方法。
另一方面,審計機關可以構建數據管理系統(tǒng),完善數據管理體系。通過將不同審計信息分類整理,以標準格式存放在審計數據庫中,將不同審計系統(tǒng)進行銜接,建設上下級審計機關的信息互通模式,方便信息查找利用。數據庫應該包含每個審計項目從立項到組織實施、審查驗收的各流程信息,既包括階段準備工作的內容又包括審計現場的實時信息回傳,從而既實現對被審計方的監(jiān)督審查又規(guī)范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在完成審計的同時為審計監(jiān)督考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董莉平.云計算背景下的審計全覆蓋[J].今日財富,2019,(2).
[2]劉宗全.淺議基層審計機關審計全覆蓋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經濟視野,2019,(16).
[3]王海兵,王慧秋.實現國家審計全覆蓋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17(31):99-102+4.
[4]徐向真,張雪菲.國家治理下的審計全覆蓋:緣起與路徑[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02):61-66.
作者簡介:周瑤(1995-),女,土家族,湖南常德市人,碩士在讀,單位:湖南大學,研究方向:審計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