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南濤,李勇,陳海賓,李軻,涂江波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膽胰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胰體尾切除術(distal pancreatectomy, DP)是治療胰體尾部良惡性腫瘤、外傷、慢性胰腺炎等疾病的標準手術方式,胰瘺是其最重要的并發(fā)癥[1];不僅增加手術時間和住院費用,而且有誘發(fā)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腹腔積液等危險。近年來,切割閉合器(Endo-GIA stapler)廣泛運用于DP,有完全取代手工縫合的趨勢。本研究回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88例病人臨床資料,旨在討論切割閉合器在降低DP術后并發(fā)癥尤其是胰瘺方面的優(yōu)勢。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88例胰體尾部病變病人的臨床資料,所有病人均行開腹胰體尾切除或腹腔鏡胰體尾切除,其中男性26例,女性62例;年齡為(50.8±14.1)歲,年齡范圍為15~85歲。選取的病人均完整切除病灶,并經過術后病理明確診斷。疾病構成如下:胰腺導管腺癌17例,實性假乳頭狀瘤12例,胰腺囊腺瘤28例,胰腺囊腫8例,假性囊腫7例,神經內分泌腫瘤10例,慢性胰腺炎3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胰腺腺泡細胞癌1例。根據(jù)手術方式及胰腺殘端處理情況,分為手工縫合組、開腹閉合器組及腹腔鏡閉合器組,其中手工縫合組24例,開腹閉合器組40例,腹腔鏡閉合器組24例。所選取病人收入標準包括:病灶位于胰腺遠端、無其他臟器侵犯、未聯(lián)合其他臟器手術、病例資料完整等。以上所有收集資料均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病人或病人家屬知情并同意。
根據(jù)病人情況選擇腹腔鏡或開腹手術;開腹手術方式如下:向上游離胰腺后側,顯露脾動靜脈,于胰體尾下緣相對無血管區(qū)切開后腹膜,由下向上鈍性游離胰體尾部后側并與上緣切口會師,建立胰體后方通道,在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前方懸吊胰頸,胰腺殘端處理:閉合器組采用直線切割閉合器離斷胰頸殘端,縫扎或電灼止血,再以4-0 Prolene線連續(xù)縫合加固;手工縫合組則胰腺頸部予電刀切割胰腺,斷面電凝止血,再使用Prolene線縫合關閉。根據(jù)胰腺腫瘤病理性質、腫瘤與脾臟位置等特點決定是否保留脾臟。常規(guī)于胰腺斷端附近置一雙套管自左側腹壁引出,逐層關腹。
腹腔鏡手術方式如下:臍下緣穿刺建立氣腹,臍下緣置入10 mm Trocar作為進氣和觀察孔,右鎖骨中線、右腋前線肋緣下5 cm分別置入5 mm、12 mm Trocar作為主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左腋前線肋緣下5 cm分別置入5 mm、12 mm Trocar作為副操作孔。游離胰頸部下緣,顯露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從胰體部上緣向下鈍性游離胰體部后側并與下緣切口會師,建立胰體后方隧道,穿過細導尿管提起胰頸部,腸系膜上靜脈前方用Endo-GIA切斷閉合胰頸部,電凝止血,4-0 Prolene線連續(xù)縫合胰腺近側斷端,脾臟是否保留同樣與腫瘤性質及部位有關。常規(guī)于胰腺斷端附近置一雙套管自左側腹壁戳孔引出并固定,縫合戳孔。
根據(jù)病人身體狀況給予相應的腸內營養(yǎng)或腸外營養(yǎng),常規(guī)抗感染、補液,術后無感染征象時,可考慮停用抗生素。檢測病人術后血常規(guī)、血白蛋白和血糖的變化。術后如有持續(xù)性發(fā)熱,復查CT,并可行血培養(yǎng)或引流液細菌培養(yǎng);術后如血紅蛋白持續(xù)性下降,引流管有鮮紅色血液引出,考慮有腹腔出血,補液及止血藥物處理,當血紅蛋白低于70 g/L,輸血治療;如術后凹陷性水腫,血白蛋白偏低,靜脈滴注補充人血白蛋白,血糖過高時給予藥物控制血糖。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狀及引流量,預防性使用生長抑素,予4 ml奧曲肽配50 ml生理鹽水微量泵泵入。術后3 d測定腹腔引流液的淀粉酶情況判斷有無胰瘺。
胃腸道恢復通氣后可考慮拔除胃腸減壓管。在引流管通暢情況下,如腹水淀粉酶正常,引流量少于20 ml時可考慮拔除引流管。病人未訴明顯特殊不適,生命體征平穩(wěn),引流管拔除后安排出院;少數(shù)生化漏或B級瘺病人因病情平穩(wěn),帶管出院,帶管時間根據(jù)引流量及引流液性質決定,連續(xù)3 d無明顯液體引出且無明顯腹部癥狀時囑病人入院拔管,引流管多在出院后1周內拔除,本次研究引流管拔除時間納入了病人帶管出院后留置引流管的時間。
比較三組病人術前一般狀況、術中相關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等情況,觀察指標包括:病人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前白蛋白及血糖、術后第1天白蛋白及血糖、拔管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其中并發(fā)癥的定義如下:
1.胰瘺 采用的是國際胰腺外科研究組(ISGPS)發(fā)布的2016版術后胰瘺的定義和分級標準,即術后>3 d時,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大于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上限的3倍,且與臨床治療預后相關[2]。
2.腹腔出血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對腹腔出血的定義標準,腹腔內出血指來自于腹腔內動靜脈斷端、手術創(chuàng)面、假性動脈瘤等部位的出血。輕度出血血紅蛋白水平降幅<30 g/L,臨床癥狀較輕,通過輸血、補液、抗凝藥物治療多能控制;重度出血的病人失血量較大,血紅蛋白水平降幅≥30 g/L,甚至有心率加快、低血壓、少尿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現(xiàn),補液、輸血的同時,需要介入或者手術止血[3]。
3.腹腔積液 手術后引流管拔除較早時,胰尾部滲出形成假性囊腫,胰液漏出被網膜包裹成包裹性積液;腹部B超可探查到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qū)。
4.腹腔感染 ①手術3 d以后病人體溫仍超過37.5 ℃;②血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分類超過正常水平;③腹腔引流液行細菌培養(yǎng)結果陽性;④排除肺部、泌尿道其他部位感染,滿足以上條件可診斷為腹腔感染。
三組數(shù)據(jù)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術前血紅蛋白、白蛋白及血糖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脾臟是否保留也與手術方式無明顯相關性。在手術時間上,與手工縫合組比較,腹腔鏡切割器組手術時間更短(P<0.05)。對比三組術后住院時間,腹腔鏡閉合器組住院時間有更短趨勢,但統(tǒng)計學比較P>0.05;手工縫合組與開腹閉合器組住院時間大體相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腹腔鏡閉合器組術后胃管拔除時間較短,與開腹閉合器閉合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病理類型多樣,本文僅分類為良性病變及惡性腫瘤,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三組數(shù)據(jù)在病理良惡性方面無明顯差異,惡性腫瘤占三組百分比分別為:16.7%、25.0%、25.0%。而三組間總并發(fā)癥率,如胰瘺、腹腔出血、腹腔積液、腹腔感染等均無明顯差異。88例病人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者有30例(34.1%),發(fā)生胰瘺19例(21.6%),其中6例為手工縫合組,8例為開腹閉合器組,5例為腹腔鏡閉合器組。其中C級胰瘺有2例(2.3%),手工縫合組和閉合器組各有1例,手工縫合組C級瘺病人因腹腔大出血搶救無效而死亡,可能與漏出胰液腐蝕腹腔內血管有關;另1例C級瘺病人出院后再次入院,并出現(xiàn)心肺腎功能衰竭(病人既往無相關疾病且入院相關檢查提示心肺腎無明顯異常),積極治療后身體狀況無明顯改善,病人家屬放棄治療,要求自動出院。余病人出現(xiàn)并發(fā)癥行對癥治療,均治愈后出院。將血糖均值對比發(fā)現(xiàn),術后第1天病人血糖均值(>7.0 mmol/L)明顯高于術前病人血糖均值(<6.0 mmol/L)。三組病人總體住院費比較,手工縫合組最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DP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胰瘺、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腹腔積液等,其中胰瘺是其最主要的并發(fā)癥,胰液含有大量消化酶,腐蝕腹腔血管可導致腹腔出血;漏出的胰液可被周圍網膜組織包裹形成包裹性積液,同時胰瘺也可以使組織壞死誘發(fā)腹腔感染,甚至發(fā)展至敗血癥;本次研究88例病人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4.1%,其中胰瘺發(fā)生率21.6%。DP術后并發(fā)癥及胰瘺發(fā)生率均較高。其中出現(xiàn)C級胰瘺2例,手工縫合組、開腹閉合器組、腹腔鏡閉合器組發(fā)生B級胰瘺概率分別為20.8%(5/24)、20%(8/40)、16%(4/24)。近年來本院腔鏡技術較成熟,學習曲線對胰瘺發(fā)生影響較小,但考慮到術者不同,本文不能排除手術者因素對三組結果的干擾。
表1 三組病人術前一般資料比較
表2 三組病人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降低DP術后胰瘺發(fā)生率是目前胰腺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胰腺殘端處理方式被認為與胰瘺緊密相關[4-7],手工縫合和直線切割閉合器閉合是離斷胰腺常用方式。自從1979年Pachter等[8]首次報道使用切割閉合器處理胰腺殘端以來,切割閉合器在各治療中心得到廣泛運用。與手工縫合相比,它可減少手術步驟,縮短手術時間,目前有替代手工縫合的趨勢。但針對切割閉合器能否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尤其是預防胰瘺這一話題,目前還是有很大爭議。我國學者趙玉沛等[9]回顧性分析109例DP術后的臨床資料,切割閉合器組與手工縫合組病人的術后胰瘺發(fā)生率分別為21.4%和41.5%;切割閉合器在降低胰瘺發(fā)生率方面優(yōu)于手工縫合,他認為可能的原因是胰腺殘端胰管不擴張,很難結扎及縫合,切割閉合器能更好地封閉胰管。然而Shimada等[10]卻持有相反的觀點,他將144例病人隨機分為閉合器組和手工縫合組,分別統(tǒng)計B級或C級胰瘺的發(fā)生率,切割閉合器閉合組B級或C級胰瘺發(fā)生率為50%,非吻合器組為41%,兩種封閉技術在預防胰瘺方面無明顯差距,手工縫合應該被視作標準手術閉合方式。本次研究分別將手工縫合、開腹切割器閉合、腹腔鏡切割器閉合三組臨床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手工縫合組與另外兩組在手術并發(fā)癥及胰瘺發(fā)生率方面并無明顯差異。此外本研究提示手工縫合組手術時間更長,可能與手術過程中電刀切割及縫合所消耗時間有關,此外手術時間長短也與施術者手術熟練度有關,本次收集的病例并非出自同一主刀,故不能忽略術者因素對手術影響。三組病人在拔胃管或引流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術后恢復情況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腹腔鏡閉合器組病人術后恢復時間較另外兩組相對稍短,這與腹腔鏡手術對組織損傷小有關。三組病人總體住院費用也有所不同,其中開腹閉合器組與腹腔鏡閉合器組差異并不明顯,胰瘺與增加住院費用密切相關,術后住院時間也是增加住院費用的重要因素,此外術前診療的費用對總費用也有影響。
切割閉合器吻合釘密集,切緣整齊,可完全釘合薄胰腺殘端;而處理較厚胰腺時,閉合器容易壓碎胰腺組織,撕裂胰腺實質,不能完全釘合厚胰腺組織,導致殘端不全閉合,胰液反而容易從未關閉的小胰管漏出[11-14]。高紅橋等[7]分析了186例DP病人胰腺殘端處理方式,其研究發(fā)現(xiàn)PD術中選擇性縫扎主胰管或 Prolene線連續(xù)縫合殘端能降低胰瘺發(fā)生率,而閉合器釘合胰腺殘端要根據(jù)胰腺大小和質地選擇性使用,閉合器處理厚胰腺易導致胰腺組織破碎,增加胰瘺風險。為了減少切割閉合器對胰腺實質的撕裂,Hirashita等[14]提出了“10 min法”的延遲壓榨技術,即使用腸鉗壓縮胰腺遠端5 min,然后用3 min左右時間緩慢關閉閉合器,等待2 min后擊發(fā),此方法能夠使壓迫組織液均勻分布,一定程度避免胰腺撕裂,減少胰瘺的發(fā)生。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纖維蛋白膠封閉胰腺殘端可降低胰瘺,可能是因為纖維蛋白膠可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蛋白合成,可以起到黏合封閉殘端的作用[4-5,15]。
除手工縫合及閉合器閉合胰腺殘端外,胰空腸吻合及胰胃吻合也是殘端的處理方式。在胰腺殘端完全閉合時,假如Oddi括約肌收縮,將引起胰液向十二指腸流出的阻力增加,胰管壓力增高,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壞,胰液外溢。當主胰管持續(xù)引流從手術殘端進入胃或空腸,胰管內壓力下降,胰液不再外溢,臨床胰瘺的發(fā)生率降低[16]。然而胰腺遠端與胃或空腸吻合,增加了吻合口,吻合口周圍的胃液或者腸液能夠激活胰酶,反而增加胰瘺風險。Uemura[16]和Kawai等[17]均分析過胰腺遠端與空腸或胃吻合這兩類方式的相關臨床數(shù)據(jù),結果提示DP術中這兩類吻合方式在預防胰瘺方面較手工縫合無明顯優(yōu)勢,不能降低胰瘺。保持胰管通暢,舒張Oddi括約肌可以降低胰腺導管壓力,有學者提出DP術前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下置入胰管內支架或注射肉毒桿菌毒素于Oddi括約肌,來降低胰瘺的發(fā)生[18-20];然而這些方式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數(shù)據(jù)證明。此外,據(jù)報道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術與開腹胰體尾切除術相比,可以減少術中出血、縮短術后住院時間[21-22],本次研究顯示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與開腹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降低并發(fā)癥及胰瘺發(fā)生率方面也無明顯優(yōu)勢。
綜上,運用切割閉合器和行腹腔鏡手術并不能降低胰體尾切除術后胰瘺發(fā)生率;直線切割閉合器不能完全替代手工縫合,手工縫合仍是胰體尾切除術中離斷胰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