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英 劉美娟 楊苗苗
胃潰瘍(GU)可發(fā)生于胃體各個部位的,其發(fā)生多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飲食損傷或遺傳因素有關,表現為上腹部的疼痛,于進食后出現,反復發(fā)作。胃潰瘍合并Hp感染在西醫(yī)治療中采用的三聯療法,毒副作用大,易復發(fā)。中醫(yī)認為胃潰瘍屬“胃脘痛”“痞證”“吞酸”范疇[1],涉及肝脾,治當調肝和胃暢脾。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平調,攻補兼施,常用于治療各種脾胃病[2]。在調和脾胃的同時兼以疏肝理氣,消痞散結而不傷。故本研究方選半夏瀉心湯,探討該方對胃潰瘍患者Hp清除率,血清白介素2(IL-2)、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響,現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門診部就診治療的胃潰瘍合并Hp感染患者11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7例;平均(40.31±7.2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3.34±1.33)年;其中胃角部潰瘍19例,胃體部潰瘍30例,胃底部潰瘍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40.37±7.1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3.43±1.23)年;其中胃角部潰瘍17例,胃體部潰瘍33例,胃底部潰瘍5例。2組潰瘍發(fā)生部位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標準①通過胃鏡檢查,患者符合《內科學》中的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3];②1個月內未進行抗消化性潰瘍類藥物治療者;③無奧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過敏史或禁忌證者。
1.3 排除標準①有消化道穿孔及出血風險者;②消化系統癌性病變者;③心肺肝腎等功能障礙者;④未滿18周歲及妊娠者;⑤精神障礙和不能配合回訪者等。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組前均忌煙酒,淡飲食,對照組于餐前1 h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0950086,20 mg/粒)治療20 mg/次,2次/d,餐前1 h口服,連續(xù)4周;阿莫西林膠囊(香港澳美制藥廠,進口藥品注冊證號XC 20000018,0.5 g/粒)治療0.5 g/次,1次/d,餐中口服,連續(xù)4周;克拉霉素緩釋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41,0.5 g/片)治療0.5 g/次,1次/d,餐中口服,連續(xù)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半夏瀉心湯對癥加減治療:法半夏12 g,人參、黃芩、干姜各9 g,炙甘草、黃連各6 g,大棗5枚。據證加減腹痛加木香、白芍、郁金、延胡索;氣虛加黃芪、當歸、白術;反酸加瓦楞子、梔子、牡丹皮;噯氣頻作加赭石、佛手、枳殼。1劑/d,水煎服,200 ml,早晚2次溫服。連續(xù)4周。
1.5 觀察指標①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療效判定標準評估患者臨床療效:治愈:用藥4周后,自覺癥狀消失,胃鏡探查可見潰瘍病灶由活動期轉為瘢痕期或消失;好轉:用藥4周后,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潰瘍縮小1/2,瘢痕周圍黏膜充血;無效:用藥4周后,自覺癥狀無明顯變化,胃鏡復查潰瘍未愈。總有效=治愈+好轉。②Hp清除率:治療前后對所有試驗對象行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Hp,陽性為無效,陰性為根除。③血清因子: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3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雙抗夾心ELISA法分別檢測血清IL-2、IL-6水平。④臨床癥狀改善評價標準:臨床癥狀評估標準:評價腹痛、噯氣、反酸、燒心、飽脹、嘔吐6個癥狀的嚴重程度(0分無癥狀;1分輕微癥狀;2分中等癥狀可以忍受;3分癥狀明顯,難以忍受)和發(fā)作頻率(0分,無癥狀;1分癥狀間隔3~4 d以上;2分,癥狀隔天發(fā)作;3分,癥狀每天發(fā)作),臨床癥狀積分=程度積分+頻率積分[5]。⑤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記錄腹痛、腹瀉、頭暈、心悸等癥狀。
2.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Hp清除率對比治療后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5.45%、98.18%,Hp清除率分別為76.36%、94.5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有效率及Hp清除率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1)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腹痛、反酸、噯氣、燒心、飽脹、嘔吐等癥狀臨床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比,2)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2、IL-6對比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血清IL-2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2組血清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2、IL-6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比,2)P<0.05
2.4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觀察組腹痛、腹瀉、頭暈、心悸等癥狀總發(fā)生率為10.91%,低于對照組的32.73%,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1)P<0.05
西醫(yī)認為胃潰瘍是由炎癥細胞因子、神經遞質或外部刺激因子等因素[6],導致的胃酸分泌過多,Hp感染和胃黏膜損傷,治療采用抑酸劑聯合抗菌藥物的三聯療法,該法在短時間內對清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療效顯著,治愈率高,但毒副作用劇烈,不利于人體健康。因此配合中醫(yī)藥輔助治療,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早在《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中,仲景既有形容“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一則言其病位“心下”即在胃;二言主證“心下痞,嘔而腸鳴”肝脾不和,脾失運化,則生脹,向上噫氣食臭,見反酸燒心,呃逆味臭;下則腸鳴腹痛,痞滿飽脹;三則言其治,以消痞滿散癰結,和胃降逆為法。本研究所述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中干姜、法半夏可散結除痞、辛散溫陽,具有明顯除寒作用;黃芩、黃連因苦寒而具有降泄作用,可有效清熱;人參、大棗能夠溫氣補虛;甘草可助人參益氣,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7]。諸藥合用,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從而達到寒去、熱清、升降得復、痞滿自除。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半夏瀉心湯不僅對Hp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還可以通過加速血液循環(huán)以及細胞代謝達到緩解黏膜炎癥的目的[8]。胃潰瘍的發(fā)病與Hp感染密切相關,Hp可通過黏附因子作用于黏膜表面,并分泌毒力因子影響免疫系統誘導局部炎癥、致使黏膜受損,防御功能下降并可通過促進胃泌素對壁細胞的作用,分泌大量胃酸,侵蝕黏膜,形成潰瘍[9]。而半夏瀉心湯對可緩解炎癥反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緩解過氧化反應,由此可預防自由基對患者胃黏膜造成損害[10]。方中黃連的主要成分黃連素、黃芩苷能通過干擾花生四烯酸的代謝通路,抑制白介素等炎癥因子,以發(fā)揮解熱抗炎作用,并且還具有廣譜抑菌作用,尤其針對引起消化性潰瘍的Hp[11]。本次研究中,觀察組Hp清除率為94.55%,遠高于西藥三聯療法76.36%,肯定了半夏瀉心湯控制Hp感染的作用。人參能提高胃黏膜屏障及其防御功能,可防胃黏膜損傷,甘草生胃酮可促進胃黏膜再生[12]。血清IL-2、IL-6含量能直接反映潰瘍程度,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2、IL-6水平的良性變化,肯定了半夏瀉心湯能對血清IL-2、IL-6的調節(jié)作用,且觀察組10.91%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的32.73%,提示半夏瀉心湯可有效抑制胃潰瘍患者炎性反應,清除Hp,提高臨床療效,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半夏瀉心湯可提高胃潰瘍患者Hp清除率,調整血清IL-2、IL-6水平,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且更具安全性。隨著抗生素類藥物的濫用,中醫(yī)中藥治療疾病效用更廣,毒副作用更小,優(yōu)勢日益明顯,然對于中醫(yī)藥社會研究不足,認知落后,應更深入地研究中醫(yī)藥,擴展涉及領域,為患者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