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王堆三號漢墓“遣冊”中的幾支樂事簡及其他

        2020-06-30 10:09:38許繼起
        音樂研究 2020年2期

        文◎許繼起

        關(guān)于馬王堆三號墓墓主的身份及其政宦經(jīng)歷,至今學界存在很多爭議。①關(guān)于三號墓墓主身份,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墓主是利豨的兄弟。參見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4 年版;高至喜《馬王堆三號墓的墓主到底是誰》,《中華文華論壇》2000 年第3 期;黎石生《長沙馬王堆墓主再議》,《故宮博物院館刊》2005 年第3 期;等等。其二,墓主是利豨。參見孫慰祖《馬王堆三號墓墓主之爭與利希封泥的復(fù)原》,載《上海文博論叢》(第2 輯),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年版;孫慰祖《馬王堆出土印章與封泥之再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 輯),船山學刊雜志社2004 年版;陳松長《關(guān)于馬王堆M3 墓主身份的再認識》,《文物》2003 年第8 期;傅舉有《馬王堆墓主之爭三十年》,《中國文物報》2004 年7 月28日,第4 版;《馬王漢墓三位墓主的身份》,《中國文物報》2017 年10 月17 日,第7 版;等等。關(guān)于墓主的政宦經(jīng)歷,學界基本認同其軍事將領(lǐng)的身份。該墓隨葬“遣冊”簡文,記錄了較豐富的樂器、樂人及演奏情況,尤其是其中所記“大鼓”“建鼓”之器,詳細辨析二“鼓”之間的名義關(guān)系及其性質(zhì),對研究墓主的軍事身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遣冊”簡文的排序,對認識器物的組合,辨析其中蘊含的制度禮儀頗為重要。正確的樂事簡排序,有助于認識樂器的組合關(guān)系、演奏方式、人員配置和隨葬禮儀。本文嘗試對幾支樂器簡文的排序及釋讀問題提出新的看法。

        一、關(guān)于幾支樂事簡的排序

        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遣冊”中,部分簡文記載了隨葬的樂器和樂人,這在該墓東西壁帛畫和出土的實物樂器、樂俑中均有體現(xiàn)。樂事簡文正確的排序及釋讀,有助于認識樂器組合配置、表演方式、編懸制度及隨葬禮儀,應(yīng)該引起重視,否則會引起對音樂史的錯位理解。本文先就學界目前對三號墓“遣冊”簡文的幾處排序和釋讀談幾點意見?,F(xiàn)依《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所錄“遣冊”簡文②本文關(guān)于簡文編號主要依據(jù)《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簡文釋讀文字主要依據(jù)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2014 年版,下文簡稱《集成》。另外,《集成》對三號墓“遣冊”簡文做了重新編號,其編號附于本文所引簡文之末。關(guān)于《集成》對簡文及釋讀文字調(diào)整的理由,參見《集成·一號墓竹簡遣冊》“說明”,第174 頁。以上兩部著作,對“遣冊”樂事簡簡文的整理功莫大焉。,將相關(guān)樂事簡列之 如下:

        簡一〇 鼓者二人。/23

        簡一一 鐃、鐸各一,擊者二人。/11

        簡一三 鐘、鏺(鈸)各一楮(堵)。/242

        簡一四 大鼓一,卑(鼙)二。/22

        《報告》和《集成》在簡文的排序上,主要依據(jù)五支“木牘”簡文、東西壁帛畫和出土器物的位置等。如兩者均將簡九/9、簡一一/11,置于木牘簡四二/21“右方男子(明)童”前,主要是由于這兩支簡文的內(nèi)容,最能明確地在西壁帛中找到相應(yīng)的圖像,同時符合在簡四二/21 木牘簡文中的總結(jié)性文字。在“遣冊”中,有些簡文所記名物,既沒有圖像說明,也沒有實物出土,此類簡文相對較難歸類。在上述簡文中,《集成》將其中四支樂事簡重新編號后,置于簡四二/21“右方男子(明)童”小結(jié)木牘簡文之后,如下:

        簡一四 大鼓一,卑(鼙)二。/22

        簡一〇 鼓者二人。/23

        這四支簡文內(nèi)容主要跟軍樂器有關(guān),下面來分析一下其排序的問題?!澳緺焙單闹饕菍η拔乃浫宋铩④囻R、器物和服飾等物品的小結(jié)性文字,顯然是排序簡文最直接的參考。上述四支簡文與另外一支簡十六/26“遛狗二”,并置于“右方男子(明)童”木牘小結(jié)簡文之后、簡四七/43 “美人四人……”之前。這五支簡均非木牘簡,是上附“右方男子(明)童”類簡,還是下從“右方(明)童女子”類簡呢?五支簡文的歸屬,似乎些暗昧不明。

        先談一下四支樂事簡,從內(nèi)容上看,前兩支簡:簡一四/22 和簡一〇/23,應(yīng)該是對簡九/9“建鼓一,羽旌(飭—飾),卑(鼙)二,鼓者二人,操枹(抱)?!钡难a充說明。后二支簡:簡一五/24 和簡一二/25, 與簡一〇/23 在內(nèi)容表述上有一致性??紤]到這四支樂事簡所記樂器,均為軍用樂器,不能歸于“右方女子(明)童”類簡。如果置于“右方男子(明)童”前,與相關(guān)記錄軍用樂器的樂事簡相從,似乎沒有不妥,反而歸屬會更為明確。

        關(guān)于簡十六/26“遛狗二”,此簡文與前四支樂事簡卻毫無聯(lián)系?!都伞纷⑨屨f:“二、三號墓報告:或可釋為寵物的愛犬。伊強(2005):從文字書寫風格上看,此簡與男子明童類(附簡除外),女子明童類非常一致。但此簡所記內(nèi)容不見于小結(jié)42 木簡(木牘)和小結(jié)簡59(木牘)。對照江陵鳳凰山八號墓遣冊‘馬一匹,犬二’、‘遛犬’大概是一種犬的名稱?!雹芡ⅱ?。據(jù)《周禮·秋官司寇》有“犬人”職:“犬人,掌犬牲。凡祭祀,供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薄抖Y記·曲禮》孔穎達疏云:“大者為犬,小者為狗?!薄扒矁浴庇浻小肮方砀ㄒ唬┒Α薄肮房喔欢Α?,或為祭品,或為食羹,均以“狗”為祭、食之材,而不用“犬”。依此,“遛犬”應(yīng)該是隨車馬從行,非祭牲或食牲?!秷蟾妗奉}名東壁帛畫的局部為“行樂圖”,圖中有車、馬、隨從,正飛奔馳騁,“遛犬”或與此圖有關(guān)。因此,將簡十六/26“遛狗二”明確歸于“右方男子(明)童”木牘小結(jié)簡文前較為合適。

        《集成》將簡一三/242“鐘、鏺(鈸)各一楮(堵)”,置于簡五三/243、簡五 五/244 和簡五六/245 等三支簡文前面,此三簡記錄的相應(yīng)樂器是:北槨箱出土的琴(北173⑤《報告》對出土器物的編號,下同。),西槨箱出土的瑟(西32)和竽(西15)。編懸樂器與琴、瑟、竽等樂器合奏,本來是順理成章(編懸鈴存疑),但是將記錄北槨箱出土琴的簡五三/243 編于此,缺乏足夠的理由。很顯然,簡五三/243 應(yīng)與北槨箱出土的同類樂器并置,歸于“右方女子明童”類簡文比較合適。將記錄編懸金石樂器的簡文,與記錄琴、瑟、竽等樂事簡并置,看似合理,仔細思慮,似有拼湊。

        由“各一楮(堵)”可以確定,這是一組編懸的樂器?!吨芏Y·春官宗伯》“小胥”職:“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编嵭ⅲ骸扮婍嗾?,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半之者,謂諸侯之卿大夫士也?!雹呃顚W勤主編《周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點校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713 頁?!拌ǘ拢薄八痢保莾H就鐘、磬類的編懸樂器而言。尤其在秦漢之際的歷史背景下,鈴類樂器能否成編,能否與鐘并列成“堵”“肆”,則需慎重考察。

        李純一先生曾對周漢時期的編鈴問題做過考察,列舉了七例有舌裝置的鈴,對其能否成編,提出了質(zhì)疑。他對五例自名“鈴鐘”及“永命(詠鈴)”,即楚王鐘(1件)、陳大喪史鐘(9 件)、敬侍天王鐘(9件)、邾君鐘(1 件)和鄦子鐘(2 件),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五例都是小型的鈕鐘和镈,因知鈴鐘的本義當是鈴樣的鐘(镈),即鈕鐘(镈)。敬事天命鐘自名詠鈴,其義與歌鐘相當。”⑧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101 頁。這五例“鈴鐘”的斷代,均在春秋中期到春秋晚期。限于各種條件,李先生并沒有對此類“鈴鐘”的音樂性能、音列結(jié)構(gòu)等問題,做進一步的論證。

        除了上述的情況,另外還有幾例看似可以成編的情況。更早的是山東青州蘇埠屯商代晚期8 號墓出土的8 件編鈴,⑨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館《青州市蘇埠屯商代墓發(fā)掘報告》,載《海岱考古》(第1 輯),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年版。另外,山東博物館藏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收集品,有同器型,西周10 件,共兩型(6.996、6.970),每型各5 件,后者大小相次,因為是收集品,其序列不明。《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大象出版社2001 年版,第120、122 頁。按:為了敘述方便,僅從其大小有序的排列形式上稱其“編鈴”,下“南干渠”類編鈴、“睡虎地”類編鈴?fù)覂H示其時代不同。該墓同出鼎、簋、編鐃和石磬等禮樂之器,說明此編鈴可能已經(jīng)具備了鐘的某些禮儀功能。西周早期平頂山應(yīng)公墓(M223),存鈴舌1 件,圓槌狀,高4.5 厘米;西周中期聴墓(M210),存鈴舌1 件;兩墓均被盜,實際編鈴配置不明。西周中期應(yīng)侯墓(M86),出土素面紋鈴4 件,通高11.8—8.3 厘米;獸面紋鈴1 件,高6.2 厘米;3 件鈴舌。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頂山應(yīng)國墓地》,大象出版社2012 年,第47、418、451 頁。西周晚期應(yīng)伯墓(M95)出土編鈴9 件,最大的高12.1 厘米(M95∶109),最小的高4.8厘米(M95∶24),鈴內(nèi)系橢圓形、半橢圓形槌舌,最長的有10 厘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平頂山應(yīng)國墓地九十五號墓的發(fā)掘》,《華夏考古》1992 年第3 期,第97 頁;《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 年版,第49 頁。西周晚期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GM21)出土7 件,大的高19.8 厘米(GM21∶44),最小的高11.2厘米(GM21∶39)?報告定名為“鈴鐘”,參見襄樊市考古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隊《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科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42 頁。又被稱為“車飾鈴”,參見張翔《郭家廟M30 出土的編鈕鐘》,《音樂研究》2016 年第5 期,第14 頁。,多數(shù)體腔內(nèi)有槌狀鈴舌;郭家廟M30 出土3 件“鈴形鐘”?郭家廟曾國墓出土此類鈴器,又被稱為“鈴形鐘”“鐘形鈴”,且推測其功能應(yīng)該為棺飾,可能與慌帷有關(guān)。參見注?。。西周晚期到戰(zhàn)國初(宣、幽時期)三門峽虢國墓(M2001∶39)出土6 件“獸面紋鈴”,通高16.4—11.1 厘米,鈴舌13.5—7.5l 厘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 年,第105 頁。這種成編“鈴鐘”頻繁地出現(xiàn)在西周中晚期到戰(zhàn)國初期諸國君侯的墓葬中,有的伴有編鐘、編磬等禮樂器出土。不過,對此類鈴鐘的音樂性能?馮光生《從曾國墓地編鐘、編鈴看鈕鐘的起源》,《音樂研究》2016 年第5 期,第19 頁。、等級差別,以及相關(guān)禮儀功能始終無法確定,還有待于進一步展開研究。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合瓦侈銑的小型編鈴,如河北蔚縣南干渠戰(zhàn)國墓葬出土的10件(總602—610),鈴體和瓦,平舞,半環(huán)紐,侈銑,編次有序,通高5.3—2.7 厘米,多有網(wǎng)紋、乳釘紋等。明器,同出的尚有10 件瑪瑙環(huán)。?《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北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57 頁。江西樂平縣鸕鶿鄉(xiāng)韓家村附近出土戰(zhàn)國鈴6 件(與4 件青銅鐸共裝在一個陶罐內(nèi)),分二式,寬扁、直銑;一種銑角長,一種略短,方格紋內(nèi)乳釘紋,通高4.2—3.5 厘米,形似小型鈕鐘。?《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江西、續(xù)河南卷》,大象出版社2009 年版,第71 頁;樂平縣文物陳列室《樂平出土戰(zhàn)國銅編鐘》,《江西歷史文物》1979 年第1 期。山西昔陽縣趙壁村農(nóng)民整修農(nóng)田時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銅鈴32 件,通高6.5—2.5 厘米,平剖扁圓形,半紐,平舞,有舌,銑角偏長,排序不明。?《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 頁。這類鈴相比西周春秋時期的“鈴鐘”,普遍偏小,鈴體呈扁圓狀,侈銑,多有刻紋,又與普通馬鈴、車鈴有別。?如河北邯鄲百家村10 座戰(zhàn)國墓出土的53 件鈴,鈴?fù)ǜ?.0—2.8 厘米不等,腔體基本呈圓筒型。墓葬有眾多車馬器出土,此類鈴應(yīng)該是車鈴、馬鈴類。參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北卷》,第55 頁。四川青川郝家坪戰(zhàn)國2 號墓還出土一種鏤空鈴6 件(M2∶5),大小有序。?《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四川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21 頁。此類“南干渠”類編鈴,在形制上接近早期的棺鈴,或為棺鈴的衍生之器。

        早期棺鈴(其中有鏤空鈴),如虢國應(yīng)公墓19 件,分三型,通高6.56—5.7 厘米;虢國太子墓22 件,分為二型,通高6.1—4.2厘米。[21]參見注?,第119、351 頁??梢钥闯龉租徳谑褂弥贫壬嫌兴鶇^(qū)別(比如大小),但是同類型的較多,基本不能成編。棺鈴一方面是為了裝飾棺槨,另一方面或具有某種神秘的禮儀功能,這可能對棺鈴的聲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從形式上看,“南干渠”類鈴成編的排列,似是對鈴的聲音序列建立了更高的標準,這也是其所以可能成編的一個前提。上村嶺虢國墓出土了57 件棺鈴,其中也有鏤空鈴(1052∶68),但《報告》統(tǒng)歸的“雜器類”,并未進一步分類。[2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ざ》N第十號·上村嶺虢國墓地》,科學出版社1959 年版,第25 頁。

        上述西周中晚期至戰(zhàn)國初期“鐘”“镈”型的成編鈴鐘,到秦及漢初時期已經(jīng)基本絕跡。鏤空鈴在漢代墓葬中偶有出現(xiàn),而戰(zhàn)國“南干渠”類編鈴,似乎被一種“睡虎地”類編鈴所取代。如云夢睡虎地秦墓M9 出 土4 件(M9∶65), 合 模 鑄 成,方紐,有舌,兩側(cè)菱紋地飾乳釘紋,通高5.2、5、4.4、2.8 厘 米。[23]《云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6 年版,第45 頁。山 西 聞 喜縣嶺西東鄉(xiāng)七里店漢初墓葬出土9 件鈴(541—549,殘兩件),兩銑間徑達6.6—2.6 厘米,同出有鼎、銅編磬明器1 件。[24]參見注?。江西省樂平市涌山鎮(zhèn)車溪村廟背山出土西漢中晚期32 件(同出青銅鐸14 件),二式,一式銑角長,一式略短。[25]《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江西、續(xù)河南卷》,第72 頁。廣東省封開縣南豐鎮(zhèn)、開明村、思寮村,出土36 件鈴,合瓦,直銑,銑角外奢,多數(shù)方格凸點紋或素面。[2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廣東卷》,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73—74 頁山東博物館藏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征集件5 件鈴(6.977 號),均大小相遞,編列有序。[27]《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第125 頁。秦漢“睡虎地”類編鈴,器型均偏小,多出于級別較低的墓葬,已經(jīng)無法與上述春秋時期的“鈴鐘”相比,有的保留了鈴與鐸合裝一器的現(xiàn)象,應(yīng)是早期歷史葬俗的延續(xù)。“睡虎地”類編鈴的音列結(jié)構(gòu)、排序特點、禮儀性能,以及是否可以成編等問題,也還有待學界 研究。

        鈴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但是其成編也許要經(jīng)歷很長時間,很難定論。[28]李純一認為,編鈴的出現(xiàn)不會早于西周中期,參見《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第100 頁。郭寶鈞則認為,鈴鐘是鈴到鐘的過渡形式,參見郭寶鈞《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第10 頁。從成編上升到“堵”“肆”的行列,意味著其禮儀功能也隨之增強,這不僅需要提高制作工藝,更需要合理的歷史契機。就像周代的甬鐘、鈕鐘之所以產(chǎn)生并盛行,之所以不備“商”聲,[29]郭家廟M30 南出土了10 件編鈕鐘,出現(xiàn)了“商”聲,被認為是“目前所知、數(shù)量最多的音樂性能較為成熟的編鈕鐘”,參見注?。由于墓葬年代較早(西周晚期),這一現(xiàn)象值得重視,但與周代大多鐘不備“商”聲的認識矛盾。不僅僅是為了變化器物的音樂性能,更多的是為了改革殷商制度的需要。

        由此來看,簡一三“鐘、鏺(鈸)各一楮(堵)”中的“鏺(鈸)”,是否可以解釋為“鈴”,而編鈴樂器在漢之時是否可以編懸成“楮(堵)”,就存在很大的疑問。

        觀察原簡文圖片,簡一三/242、簡五一/35 兩支簡文中“鐘、”“鐘、”的“金”字旁,書寫方式有明顯的區(qū)別;“楮”“柜”二字左邊的“木”字旁,前者短而緊湊,后者筆畫偏長;在“一”(橫)的寫法上,前者往右下傾斜,后才平直。[30]參見《報告》“遣冊”的“圖版”資料中的原簡圖片。簡五一/35 中“各”字上部分,似乎有連筆,從簡文整體書寫風格上看,此簡也顯得更為規(guī)整。依此,簡一三/242、簡五一/35 或是出于兩人之手,但記錄的可能是同一套編鐘、編磬。

        觀察“遣冊”樂器簡文的內(nèi)容,大致有這樣一個書寫順序:樂器組合—樂器數(shù)量—樂器裝飾—演奏者等。如把簡一五/24與簡一二/25 合讀:“屯()于、鐃、鐸各一。擊屯()于、鐃、鐸各一人”,其內(nèi)容相繼,文意可通。依據(jù)這個邏輯,我們把簡一三/242 與簡五一/35 合讀:“鐘、鏺(鈸)各一楮(堵)。鐘、(磬)各一,有柜(),擊者二人”,可以看出,這兩支簡文,似是在記錄、說明一套相同的編鐘、編磬。出土實物編鐘10 件,編懸10 件,各為一堵,合一肆,應(yīng)該是對這兩支簡文內(nèi)容較合理的解釋。若上述成立,簡一 三/242 的排序則需要重新考慮。

        金石之器,乃國之重器。三號墓出土的編鐘、編磬雖為木質(zhì),卻具有代表墓主政治等級身份的實質(zhì)意義,是否還隨葬另外一套可以成“楮(堵)”的鐘、鈴編懸樂器存在很大疑問。雖然“遣冊”主要是登記物品,并非專為屬文,不過,“合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兩簡內(nèi)容,以便合理排序簡文。

        二、“遣冊”中的大鼓、建鼓釋名

        在上述簡文中,值得關(guān)注的是“大鼓”和“建鼓”的名義問題。[31]學界對建鼓的研究較多,本文只梳理“建鼓”與“大鼓”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學界基本默認簡一四“大鼓一,卑(鼙)二”和簡一〇“鼓者二人”,是對簡九所云“建鼓一”內(nèi)容的另一種描述,對此并沒有做更多解釋,即“遣冊”中“建鼓”即為“大鼓”。不過,準確地說,大鼓、建鼓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分別。以下就二者名義及其性質(zhì)談幾點看法。

        首先,大鼓指鼖(賁)鼓。文獻屢屢提到“諸侯執(zhí)賁”,如《周禮·夏官司馬》:“中春教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陣,如戰(zhàn)之陣,辨鼓鐸鐲鐃之用。王執(zhí)路鼓,諸侯執(zhí)賁鼓,軍將執(zhí)晉鼓,師帥執(zhí)提旅,旅帥執(zhí)鼙,卒長執(zhí)鐃,兩司馬執(zhí)鐸,公司馬執(zhí)鐲?!编嵭ⅲ骸啊豆娜恕仿氃唬骸月饭墓墓硐恚再S鼓鼓軍事,以晉鼓鼓金奏,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以金鐲節(jié)鼓’。鄭司農(nóng)云:‘辨鼓、鐸、鐲(鉦)、鐃之用’,謂鉦、鐸之屬?!辟Z公彥疏云:“先鄭云:‘辨鼓、鐸、鐲、鐃之用,謂鉦、鐸之屬’者。按《司馬法》云:‘十人之長執(zhí)鉦,百人之帥執(zhí)鐸,千人之帥執(zhí)鼙,萬人之主執(zhí)大鼓’,義與此同。故引之為證也?!盵32]同注⑦,第900—902 頁。賁,又作“鼖”,意為大鼓。《周禮·地官司徒》“鼓人”職云:“以鼖鼓鼓軍事?!编嵭ⅲ骸按蠊闹^之鼖,鼖鼓長八尺?!辟Z公彥疏:“云‘大鼓謂之鼖’,是訓鼖為大。此唯兩面而已,而稱大者,此不對路鼓已上,以其長八尺,直對晉鼓六尺六寸者為大耳?!盵33]同注⑦,第372—373 頁。又云“以鼛鼓鼓役事”,鄭注:“鼛鼓,長丈二尺?!辟Z公彥疏:“此既丈二尺,大于鼖鼓,不得大名,但鼖鼓長八尺,尚對晉鼓為鼖,明鼛鼓亦大可知。不可同名為鼖,故別以鼛鼓為號也?!盵34]同注⑦,第373—374 頁。《爾雅·釋詁》:“大鼓謂之鼖。”郭璞注:“鼖長八尺,小者謂之應(yīng)。”《說文·鼓部》:“大鼓謂之鼖。鼖,八尺而兩面,以鼓軍事?!盵35](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影印本,第102 頁。孫詒讓《周禮正義》:“此經(jīng)王侯及軍將所執(zhí)路、賁、晉三鼓,鄭謂皆建于所乘之車,此皆大鼓,必當車中建之,則執(zhí)之者亦必居中可知。其師帥以下,皆小鼓,不必建于車中,則執(zhí)之者自可居車左?!盵36]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2301 頁。

        又有以人事為大、鼓聲為大的理解。如宋王昭禹《周禮詳解》卷十二云:“路者,道之大。而人由之以致其通,惟能通,然后置于大矣,莫大于帝王,故以路鼓鼓鬼享。三鼓之制,無所經(jīng)見。先儒以為雷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理或然也。以鼖鼓鼓軍事者,路,大也;鼖,亦大也。道之大謂之路,物之大謂之鼖。鼓軍事以鼖鼓,以人之事,于是為大也?!盵37](宋)王昭禹《周禮詳解》卷12“經(jīng)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王與之《周禮訂議》引鄭鍔說:“國之大事,莫大于戎。鼖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其聲尤大。鼖,大也,字或為‘賁’,賁亦大也,故宜用以鼓軍。”[38](宋)王與之《周禮訂議》卷20“經(jīng)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依上述經(jīng)注,可以從鼓的形制、聲制、用制等維度理解“大鼓”含義。其一,從形制上來說,是指鼓的尺寸大小,路鼓、鼖鼓、晉鼓和鼛鼓等鼓制尺寸,雖然各有分別,但是相比應(yīng)鼓、鼙鼓等其他鼓制的尺寸都大,因此均可稱為“大鼓”。其二,從禮制的角度上理解,路鼓、鼖鼓、晉鼓和鼛鼓等,主要是通過“別其名號”的方式,區(qū)分各鼓使用者等級分別及使用功能。如國君建路鼓、諸侯建鼖鼓、軍將建晉鼓,而鼛鼓則主要是用來鼓“役事”。

        由此可知:“大鼓”的名義,除了指鼓的形制大小外,更重要的是“別其名號”,這意味著各種大鼓在具體使用上,更重視其制度意義和禮儀功能,主要目的還是強調(diào)使用者的等級區(qū)分,在此前提下,大鼓的功能各自區(qū)別。

        20 世紀70 年代在內(nèi)蒙古發(fā)掘了和林格爾縣新店子一號漢墓,該墓葬斷代為東漢晚期,墓主為東漢烏桓持節(jié)校尉,是東漢派遣駐外夷的最高使節(jié)。此墓葬出土了豐富的壁畫,壁畫主要內(nèi)容是展示墓主生前的升遷經(jīng)歷、任職出行及各種生活場景等。在壁畫的榜題中有“行上郡屬國都尉時”“繁陽令”“使節(jié)護烏桓校尉”,標示了墓主的政宦經(jīng)歷。在中室至后室甬道南壁榜題“大鼓”(見封二下,圖1)“宮中□(鼓)吏”[39]內(nèi)蒙古文物工作隊、內(nèi)蒙古博物館《和林格爾發(fā)現(xiàn)一座重要的東漢壁畫墓》,《文物》1974 年第1 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考古研究所《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99 頁。,從壁畫實物和摹本來看,此建鼓上有流蘇傘蓋,下有對虎型底座,擊者一個人,旁從鼓吏數(shù)人。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廠M2 東漢墓,墓室甬道北壁也有建鼓壁畫,但是無榜題。[40]邱永生《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廠一、二號漢墓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1992 年第1 期,第94 頁??梢姡又翓|漢時期,“大鼓”與建鼓仍然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題畫建鼓于甬道墻壁的做法,是“建路鼓于寢”制度的一種遺留。關(guān)于路鼓的用法,除了文獻所說用于國君征戰(zhàn)外,還可用于祭祀、朝報、傳警和申冤等?!吨芏Y·夏官司馬》“太仆”職云:“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速逆御仆與御庶子?!编嵭ⅲ骸按髮嫞穼嬕?。其門外,則內(nèi)朝之中,如今宮殿端門下矣。政,鼓節(jié)與早晏?!庇忠嵥巨r(nóng)云:“窮謂窮冤失職,則來擊此鼓,以達于王,若今時上變事?lián)艄囊?。遽,傳也。若今時驛馬軍書當急聞?wù)?,亦擊此鼓,令聞此鼓聲,則速逆御仆與御庶子也。大仆主令此二官,使速逆窮遽者,玄謂達窮者,謂司宼之屬朝士,掌以肺石達窮民,聽其辭以告于王。遽令,郵驛上下程品,御仆、御庶子、直事鼓所者。大仆聞鼓聲,則速逆此二官,當受其事以聞音?!盵41]同注⑦,第973—974 頁。這里講了路鼓的另外一些用途,有冤屈的官吏,可以敲擊路鼓以求申訴;有郵驛急報,也可以擊路鼓傳警報信。依類推之,可知諸侯、軍將等,可以在不同的場合建賁鼓、建晉鼓,所建之鼓相應(yīng)的功能也隨之變化。

        關(guān)于建鼓,就其形制而言,主要特征是“柱貫中上出”“(木)貫而載之”。如《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鄭玄注:“足,謂四足也。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縣,縣之簨虡也?!盵42]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點校本),第948 頁。《儀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南鼓。應(yīng)鼙在其東,南鼓?!编嵭ⅲ骸敖?,猶樹也。以木貫而載之,樹之跗也。”[43]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點校本),第301 頁。建鼓為殷商“楹鼓”遺制,溯其源,則與更古老的“建木”“謗木”的諫政制度有關(guān)。之后,建鼓逐漸用于祭祀、戰(zhàn)爭、宴饗、大射和春秋振旅等各種禮儀。

        從鼓制上講,“柱貫中上出”“(木)貫而載之”的特征,決定了建鼓主要是建路鼓、建賁鼓和建晉鼓等各種大鼓。從使用者角度來說,如君王建路鼓、諸侯建賁鼓和軍將建晉鼓,是隨使用者的不同等級及使用的場合,植建不同的鼓型。如戰(zhàn)爭建鼓,孫詒讓綜合前代諸家之說,并結(jié)合文獻所記戰(zhàn)車的尺寸大小,認為在實戰(zhàn)中,路鼓、賁鼓和晉鼓等大型建鼓,陸戰(zhàn)載之于車,水戰(zhàn)載之樓船等等;在祭祀、大射和春秋振旅等禮儀中,則需要放置于合理的方位。[44]同注,第2304—2305 頁。

        從詞性上看,建鼓為動賓詞組,建,有立、樹之意。如《左傳·哀公十三年》:“日旰矣,大事未成,貳臣之罪也。建鼓整列,貳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孔穎達疏:“建,立也。立鼓擊之與戰(zhàn)也?!盵45]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點校本),第1923—1924 頁。《國語·吳語》: “十旌一將軍,載常建鼓,挾經(jīng)秉枹?!表f昭注:“鼓,晉鼓也?!吨芏Y》:‘將軍執(zhí)晉鼓?!?,謂為楹而樹之。”[46]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 年版,第549 頁。此時,“建”是動詞,有植、樹之意。

        可以看出,大鼓、建鼓本來是兩種詞性,即并非是同一層面的稱呼。“大鼓”著眼于形制之稱,而“建鼓”則強調(diào)其用時的方式。不過,在后來的使用中,尤其在具體的使用語義環(huán)境下,兩者漸而合義,大鼓即指建鼓。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的“大鼓一”,即指“建鼓一”;東漢壁畫榜題“大鼓”下,則圖畫建鼓。辨析建鼓與大鼓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名義關(guān)系,有助于我們理解“建鼓”所代表的實質(zhì)含義。

        從出土實物資料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及漢代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定數(shù)量的建鼓類鼓跗(底座),多青銅制,也有木制和陶制,[47]棗陽郭家廟曾國墓(M1),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建鼓,有木制鼓座和貫柱(鼓桿),柱身高3.31 米,其他詳細數(shù)據(jù)未來公布。參見方勤、胡剛《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曹門灣墓區(qū)考古主要收獲》,《江漢考古》2015 年第3 期,第3 頁。有的伴有建鼓殘件出土,研究者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48]參見孫機《記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所藏青銅鼓座》,《文物》1999 年第9 期;侯毅《鼓座、建鼓、戰(zhàn)鼓》,《中原文物》2006 年第4 期;周亞《鼓座、建鼓及其他》,《上海文博論叢》2008 年第3 期;王厚宇、趙海濤《淮安運河村戰(zhàn)國墓出土鼓車復(fù)原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 年第1 期,等等。有的也進行了文物修復(fù)和復(fù)原工作。依鼓座外形及出土形式,大致可以將鼓座歸為三類。

        A 型,蟠龍鏤空青銅底座,出土墓葬有許靈公墓、舒城九里墩墓和曾侯乙墓,另有上博館藏品。[49]參見馬新民、郭移洪、李元芝《葉縣舊縣四號墓春秋銅蟠龍建鼓鼓座的修復(fù)與保護》,《華夏考古》2012 年第3 期;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學報》1982 年第2 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考古學??ざ》N第三十七號·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鼓座、建鼓及其他》;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錫山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6 年第1 期;《記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所藏青銅鼓座》。國家文物局官網(wǎng),曾報道山西警方追回一件“蟠螭紋青銅鼓足”,該鼓座直徑77 厘米,高47 厘米,重80 公斤。據(jù)描述,上部三條蟠蛇相互糾結(jié)盤繞,似與上博館藏品相似。(http://www.sach.gov.cn/art/2019/3/12/art_722_154156.html,2020 年2 月2 日)

        B 型,蟠螭紋半球形青銅底座,太原金勝村88 號墓、太原金勝村674 號墓、隨州擂鼓墩二號墓和無錫鴻山丘承墩墓(青釉陶制明器),另有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上博館藏品。[50]參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西卷》“太原金勝村88 號墓鼓座”條;《鼓座、建鼓、戰(zhàn)鼓》;湖北省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擂鼓墩二號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5 年第1 期;《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發(fā)掘簡報》;《鼓座、建鼓及其他》。

        C 型,車載建鼓底座,有淮安運河村墓、淮陰高莊墓、洛莊漢墓和危山漢墓。[51]參見淮安市博物館《江蘇淮安市運河村一號戰(zhàn)國墓》,《考古》2009 年第10 期;淮陰市博物館《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文物出版社2009 年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等編《山東章丘市洛莊漢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 年第8 期;王守功、崔大庸《山東發(fā)現(xiàn)大型兵馬俑》,《走向世界》2003 年第1 期;王守功《危山漢墓》,《文物天地》2004 年第2 期。按:危山漢墓墓主爭議未定,王守功認為定于東漢比較合適,附列于上,僅作參照。關(guān)于“車載建鼓底座”的分類,未必確切。考慮到建鼓的實際應(yīng)用,多可車載,姑且按出土方式別之。

        除了博物館藏品外,出土建鼓鼓座的墓葬,多數(shù)隨葬鐘、磬、鼎等禮樂重器,可見建鼓擁有者基本是社會等級較高的統(tǒng)治階層。[52]侯毅梳理了其中6 件青銅鼓座,認為“只有極少數(shù)地位尊貴或者實力雄厚的高級貴族,才可能使用具有青銅鼓座的碩大建鼓”。參見《鼓座、建鼓、戰(zhàn)鼓》,第71 頁。上述墓葬從春秋晚期,迄至漢初,時間跨度很長,尤其是周代諸國墓葬的文化屬性,與周代建立的等級制度、禮樂制度關(guān)系極其緊密,這種影響延及漢初。建鼓制度雖然不是區(qū)分社會階層的絕對標準,但是依然可以清晰地窺見其中的社會等級。

        值得注意的是,在C 型中,洛莊漢墓、危山漢墓出土的車載建鼓形制相近,前者單出,后者整個建鼓及鼓座裝載在車輿內(nèi)。級別較低的淮安運河村墓和淮陰高莊墓(二者的國別和文化屬性比較復(fù)雜),[53]《江蘇淮安市運河村一號戰(zhàn)國墓》,第19 頁。其建鼓鼓座都是安裝在車輿上,基本可以看作車輿的組件?;窗策\河村墓出土的鼓殘件,身(框)長56 厘米,口(面)徑29厘米,腹徑46 厘米,其鼓型略小。該鼓鼓身與鼓座,均有整塊木頭刳挖而成,尤其是鼓身部分與《考工記》以拼版制作工藝有別;建鼓鼓座更像是車子的組成部分,如果離開車子,就無法起到架鼓的作用?;搓幐咔f戰(zhàn)國墓,出土了兩件青銅組件,復(fù)原者認為是“鼓柱插座”和“獸形鼓座飾”,“廣義上講也是車輿飾件”[54]《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第53 頁。。即使如此,從墓主隨葬器及車子的豪華程度看,兩墓墓主在其屬國中也是擁有較高的社會身份。

        漢初建鼓的使用者依然擁有特殊的權(quán)利和等級身份。如漢昭帝時,韓延壽曾為東郡太守,后取代蕭望之為左馮翊,望之遷御史大夫,二人矛盾由此而起。蕭望之按察東郡,奏韓延壽為東郡太守時,治兵有逾制的行為,其中就說:“延壽在東郡時,試騎士,治飾兵車,畫龍虎朱爵。延壽衣黃紈方領(lǐng),駕四馬,傅總,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盵55]《漢書·韓延壽傳》,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3214 頁。漢武帝死后,昭帝即位,燕王劉旦曾策劃謀反?!稘h書·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旦遂招來郡國奸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shù)閱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旄頭先驅(qū),郎中侍從者著貂羽,黃金附蟬,皆號侍中?!鳖亷煿抛ⅲ骸胺泊遂割^先驅(qū),皆天子之制。而貂羽附蟬,又天子侍中之飾,王僭為之?!盵56]《漢書·燕刺王劉旦傳》,第2753—2754 頁。顯然,這種鼓車在武、昭時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這類鼓車具體形制及器服配置,文獻所載不明。不過,在?;韬钅怪谐鐾亮艘桓睒奋嚨膶嵨?,配有建鼓、鼓槌、4 件鐃(疑似鐲)和1 件于,[57]參見《江西南昌西漢?;韬钅箍脊湃〉弥匾l(fā)現(xiàn)》,《中國文物報》,2015 年11 月6 日,第1 版;王清雷、徐長青《?;韬钅挂魳肺奈锸状慰疾焓鲆?,《中國音樂》2017 年第8 期,第68—69 頁。應(yīng)該是韓延壽、燕王劉旦所建鼓車的體現(xiàn)。更準確地說,這種鼓車是建鼓鼓車。韓延壽為東郡太守、左馮翊,燕王蓄謀反政,海昏侯為遜位之帝,其所建鼓車,應(yīng)該是更接近漢宮廷所用建鼓之制。從樂器配置來看,洛莊漢墓建鼓(配4 面小鼓),有別于?;韬钅构能嚨慕ü呐渲谩闻_爵呂王,在諸侯之上,且統(tǒng)帥長安南北軍,握擁重權(quán),其建鼓尺寸碩大,顯然非一般品第之官所能有。不過該墓葬器物來源頗為復(fù)雜,哪些為漢宮廷一系,哪些為地方所獻或征戰(zhàn)所獲,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武帝時期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漢代包括建鼓在內(nèi)的鼓吹制度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據(jù)《漢官儀》,設(shè)黃門鼓吹員20 人,不常置;據(jù)《續(xù)漢書·禮儀志》,帝王法駕有“黃門鼓車”;等等。張騫通西域后帶來了新的鼓吹形式,后融合漢家禮制加以改制,使之大行于漢廷。隨著鼓吹嘉賜制度的開始,鼓吹鹵簿漸行于諸王、列侯、將尉及顯貴之家,建鼓也隨著兩漢禮儀制度的更替悄然變化。尤其在東漢以后,從帝王殿廷、諸王侯將,到官宦富豪及小富之家,均可使用建鼓。建鼓的繁簡變化,隨使用者的身份、地位、財力及使用場合,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nèi)各自建置。在東漢時期的漢畫像中頻繁地出現(xiàn)各種形制的建鼓圖像,便是這種制度下行的反映。

        馬王堆三號墓西壁帛畫中“建鼓圖”(見封二下,圖2)出現(xiàn)在漢初器服未定時期,豪華的建鼓及編懸的鐃、鐸等軍用樂器的組合,置于整個禮儀隊伍中,有其特殊的制度意義。此帛畫中敲擊建鼓的兩位人物,身材格外修長,著青色長服,內(nèi)襯赤衣,有冠,足蹬青履,雙手揮舞鼓槌作敲擊狀,動作十分生動。鐃、鐸分系青、紅組帶,系于懸架。旁邊兩位身著白色、青色服飾的演奏者,右邊白衣?lián)粽?,?nèi)襯赤衣明顯。這兩人下蹲執(zhí)器,也似乎在隨著建鼓的節(jié)奏專注演奏。懸架旁邊各有一位朱、青衣侍者,分立左右兩側(cè),凝神佇立。尤其是建鼓的設(shè)置,極其夸張,鼓型碩長,鼓腹髹漆黑地,畫白色云紋,鼓兩面。鼓身兩側(cè),各有一根稍細的植木支架。中心植木貫穿鼓腹,上部青色圓幢,每段飾彩色組帶,幢上部有朱色傘蓋,四周朱纓,下垂至鼓身,迎風飄拂;植木下端置地,飾旄狀白色流蘇,盡顯其奢華尊貴。毫無疑問,建鼓是圖中的核心主體。那么,其中的鼓是鼖(賁)鼓、晉鼓還是其他大鼓呢?以下嘗試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關(guān)于鼖(賁)鼓、晉鼓的尺寸,最主要的依據(jù)是《周禮·冬官考工記》的相關(guān)記錄,“韗人”職云:“韗人為皋陶,長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廣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鼓?!辟Z公彥疏:“此鼓兩面,以六鼓差奏,賈侍中(逵)云:‘晉鼓大而短,近晉鼓也’。以晉鼓鼓金奏?!盵58]同注⑦,第1302—1303 頁。孫詒讓也同意此鼓為晉鼓的說法,“詒讓案:言此鼓兩面,明其此鼓非雷、靈、路三鼓,亦以此定晉鼓也。”[59]同注,第2301 頁。歷代注家對晉鼓的做法、尺寸及其原因,爭執(zhí)不下。孫怡讓基本認為由于各國制度變化,在晉鼓的具體制作上,存在差異是正常的。

        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存有豪華的青銅建鼓底座、殘損的大鼓、植木等建鼓的配件,基本可以復(fù)原出相對完整的建鼓。該建鼓(C.67)的鼓形:(框高)鼓長106厘米,鼓兩面,面徑74 厘米,腹徑90 厘 米。[60]《考古學??ざ》N第三十七號·曾侯乙墓》,第152 頁。鼓桿通高3.65 米,貫鼓腔而出,上端1.5 米,下端1.25 米,柱徑6.5 厘米。鼓槌一對,通長64 厘米,直徑1.8—2.4 厘米。[61]同注,第94 頁;譚維四《曾侯乙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3 年版,第96—97 頁。李純一以22.5 厘米尺,定《考工記》“韗人”所記晉鼓為“面徑90 厘米,框長148.5 厘米,腹徑150 厘米”[62]同注⑧,第7 頁。,認為曾侯乙墓建鼓的實際比值,大致符合《考工記》所記晉鼓尺寸,雖然有些偏差,但是“應(yīng)該說還不算太大”[63]李純一參考曾武秀所定周尺22.5 厘米。參見《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號注釋,第7 頁。。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尺,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變化,[64]如戰(zhàn)國楚地安徽壽縣楚銅尺為22.5 厘米,長沙楚銅尺為22.7 厘米、22 厘米。綜合出土實物刻尺,現(xiàn)在普遍接受戰(zhàn)國尺為23.1 厘米的認識。參見丘光明編著《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科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10—11 頁。有研究者認為,秦代有大小尺之分,小尺23.1 厘米,大尺27.65 厘米(統(tǒng)一后)。參見吳慧《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度量衡》,《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1 年第4 期,第129 頁。鼓制大小不盡如文獻記載,考慮到各國制度有所不同及歷史變化,有所偏差是正常現(xiàn)象。從三禮等先秦文獻所記名物來看,一方面是體現(xiàn)器物的實用功能,更重要的則是強調(diào)名物的禮制意義。

        受此啟發(fā),我們嘗試對三號墓“建鼓圖”中的鼓者、大鼓和鼓桿等進行數(shù)據(jù)測量,以此推斷建鼓的實際比例和尺寸(見封二下,圖3)。據(jù)《續(xù)漢書·百官志二》“太常條”下:“大予樂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眲③孔⒁稘h官》曰:“員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七人佐,十人學事,四人守學事。樂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又引用盧植《禮注》曰:“大予令如古大胥。漢大樂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guān)內(nèi)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已上,年十二到三十,顏色和,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盵65](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573 頁。聯(lián)系實際情況,三號墓建鼓鼓者在軍中演奏的特殊身份,年紀在20 歲左右(漢景帝時期的征兵年齡),其身高應(yīng)該比普通舞者要高。依漢初尺(23.1 厘米),折中鼓者身高為175 厘米,即合漢尺7.6 尺左右。如果從繪畫構(gòu)圖的角度看,左右兩個鼓者和植木,三者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位置;鼓人(側(cè)立)、鼓、植木,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構(gòu)圖,這為我們以下測量提供了依據(jù)。借助以毫米(mm)為單位的測量工具,依次對鼓者、中心鼓桿和兩側(cè)鼓桿高度,對鼓框(身)、鼓腹、鼓面和傘蓋下徑的徑長進行測量。

        首先對測量數(shù)據(jù)作幾點說明:其一,首先從戰(zhàn)國漢初尺子23.1 厘米,還原《考工記》所記錄尺寸。其二,古人制作器物之時,比較注重整數(shù)和余數(shù)的關(guān)系,如文獻中講到晉鼓“面四尺,鼓長六尺六寸”,甚至“六尺六寸三分”等。這一方面,可能與鼓腔發(fā)音體物理性的聲音屬性有關(guān),即框高、腹徑、面徑須構(gòu)成合理的比例關(guān)系,發(fā)出的聲音才能更有特色;另一方面,可能是禮制建制的要求。鑒于此,我們的測量數(shù)據(jù)盡量保留余數(shù)。其三,漢代繪畫中,重視突出畫中主題事物。如在西壁帛畫中,身材高大男子被認為是墓主,其他隨從人物身高偏小;漢墓其他壁畫中,突出墓主、墓主夫人的身材高大等。因此,關(guān)于鼓者測量,由于其身體傾斜造成實際身高偏矮,我們測量至冠飾的位置。鑒于鼓者、建鼓的關(guān)系,我們認為圖中更強調(diào)建鼓,所以適當增加鼓者的身高比例。如鼓者實際測量值為4550 毫米,我們按比例取其數(shù)值為5 厘米,將測量值換算為實際數(shù)值[66]《周禮·考古記》記晉鼓尺寸,依李純一訂。參見《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第6—7 頁。本文圖表以學界普遍接受的戰(zhàn)國漢初尺23.1 厘米進行比值換算。,如下表所示。

        ?

        依上表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三號墓“建鼓”的測量結(jié)果,與《考工記》所記晉鼓尺寸比較接近。較之出土的郭家廟鼓桿(3.31 米)和曾侯乙墓鼓桿(3.65 米),三號墓鼓桿偏長(5.16 米),其原因或是在漢初之際,鼓的上部結(jié)構(gòu)多有修飾,如加傘蓋、羽幢和垂旒等,或是繪畫者為了更加彰顯建鼓的核心意義,或者兩者兼有之。三號墓鼓框偏高,這樣使鼓的腔體整體增長,或許是為了增加鼓聲宏闊的穿透力。另外,從其擊鼓者的位置看,鼓槌距離鼓的中心點較遠,這不符合實際的擊鼓方式。這可能與繪畫者的意圖有關(guān),即強調(diào)圖畫的主題事物——建鼓;也有可能是此畫出土破損嚴重,后來修復(fù)所致。[67]我們借用制圖軟件取值時會發(fā)現(xiàn),上下鼓桿不是處于一條垂直線上,這可能與后來修復(fù)有關(guān)。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說,三號墓西壁帛畫是名副其實的“建鼓圖”(見封二下,圖2、3)。整個演奏場景,居于帛畫左邊中間的核心位置,場面格外開闊,這顯然是為了彰顯建鼓的意義。演奏者神態(tài)舉止,顯得莊嚴肅穆,結(jié)合豪華的建鼓修制,編懸的鐃、鐸及樂人冠服衣履,可以看出,這種演奏場景及整體氛圍,應(yīng)該與帛畫表達的核心禮儀緊密關(guān)聯(lián)。此“建鼓圖”,基本完整地描繪了漢初列侯軍中建鼓儀仗的境況,對研究漢初列侯軍中樂儀仗具有突出的意義。

        綜合來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無論是使用者的身份,還是所建之鼓的實際功能,均有較明確的等級標識。漢武時期隨著新鼓吹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早期建鼓制度的某些功能,而東漢時期建鼓制度下移,建鼓的使用逐漸廣泛。相較而言,西壁帛畫的“建鼓圖”與前代建鼓制度,具有更強的可比性。結(jié)合早期出土建鼓鼓座的用例,如安徽舒城墓、曾侯乙墓等出土的建鼓底座及建鼓殘件,聯(lián)系“遣冊”中“大鼓”“建鼓”的題名,二者并出“遣冊”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以及建鼓構(gòu)圖比例的實際數(shù)據(jù)還原,基本可以認為,三號墓西壁帛畫中的建鼓或是漢初列侯建晉鼓之首例圖物。大鼓無非路鼓、賁鼓和晉鼓之類,列侯名義上雖位通天子,畢竟在等級上還隔著諸侯國的國君,建晉鼓于軍,基本符合二代轪侯列侯的政治身份,而這對我們進一步界定三號墓墓主二代轪侯的軍事身份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国产资源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孕妇特级毛片ww无码内射| 欧美精品区|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有码| 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观看|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馬与人黃色毛片一部| 黄色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丝袜美腿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国产香蕉尹人在线视频你懂的| 亚洲精品国产亚洲av|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乱码| 国产肉体XXXX裸体784大胆|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亚洲精品夜夜夜| 日韩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极速版|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了| 特黄熟妇丰满人妻无码|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国产女奸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