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語“頂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漢譯是“花竹帽”?!绊斂ɑā笔敲献逯膫鹘y(tǒng)編織工藝品。
毛南族人民編織“頂卡花”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并流傳著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小伙子送一頂花竹帽給姑娘當作愛情的信物,已成為毛南族的傳統(tǒng)習慣。
“頂卡花”直徑約有2尺,帽上面呈錐狀,頂部交織著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黃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細篾條往下散開作經線,作緯線的竹篾也很細薄,以至能在直徑僅2尺的錐面上交織出近百道平整的圓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細篾交織成一道花邊,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黃色和黑色兩種細篾交織成寬三四寸的一道花帶,花帶上織出對稱工整的菱形圖案,圖案里交織花點,極似美麗的壯錦;帽內正中再系上兩條彩絨線帶,戴在頭上輕巧舒適,惹人喜愛。
毛南族的能工巧匠很多,他們不僅善于石刻藝術,而且儺面雕刻(木雕)的技術也很高超。他們能用整塊堅硬雜木雕出數十種神的木面具,如“雷王”木面具,紅面橫肉,闊嘴獠牙,眼珠瞪突,濃眉倒豎,讓人一看便知道他是作惡多端、催人索命的惡神,雕刻的刀法粗獷;“圣母娘娘”是櫻桃小嘴柳葉眉、滿面含笑的善神,雕刻的刀法細膩。這些木面具全憑工匠們的想象,稱得上是獨具匠心的藝術品。
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主要是在師公進行宗教活動時表演的,如在“分龍節(jié)”的祭廟,向神靈祈求人畜興旺的“還愿”活動等,均有師公扮演的各種神的形象舞蹈,既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斑€愿舞”,毛南語稱“肥套”,共有十幾個舞蹈場面?!斑€愿”時需要擺設各種“供桌”,搭神壇,在神壇上“安樓”,掛神像。當主唱的師公念請哪種神時,即由師公戴上該神的木面具起舞。“還愿”之家希望通過祈神活動得到“恩賜”,使子孫興旺發(fā)達。舞蹈的基本動作有軟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繞手輕拜、跳小步和輾轉繞圈等。動作規(guī)律是在流動行進中起伏跳蕩,輕柔悠然,氣氛較為莊重肅穆。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種儺舞,它是在民間祭祀樂舞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祭祀、娛神、娛人為目的,充分體現了儺舞的神韻。其內容有兩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和消災除難,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針舞;二是表現漁獵生產、農耕生產和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男女相愛的歡樂情緒,如瑤王系列舞和三娘與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種模擬性很強的形象舞和情緒舞。
木面舞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配合唱師和打擊樂表演,以詩、樂、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現,以頌揚真、善、美為主題。木面舞舞蹈語言簡潔、節(jié)奏明快,雖說面部被遮住,但通過手、腳、腰等的舞蹈動作,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性格的各種情感,由此構成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獷而典雅、簡樸而華美的藝術風格。木面舞的表演者身著龍袍蟒服,頭上插著羽毛,給人一種美的感受。服飾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木面舞通過舞蹈增加了動態(tài)美,充實擴大了舞蹈的表現力,更顯示出毛南族悠久文化的輝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