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凝玉
摘 要:《環(huán)翠堂園景圖》是晚明有代表性的徽州園林版畫。文章從視點高度(即遠景和近景)和空間建構角度來討論這幅畫作為“吳門”文人園林畫影響下的產物和戲曲小說刊本插圖體系中的版畫,畫面中兩種不同風格如何交融,借此反映出晚明雅俗共融的文化氛圍。
關鍵詞:《環(huán)翠堂園景圖》;“吳門”;園林畫;徽州版畫
版畫《環(huán)翠堂園景圖》(圖1)由園主汪廷訥特邀蘇州畫家錢貢繪圖、徽州刻工黃應組刻制,刊刻時間約是1606年后①。今人所見版本為1981年經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據傅惜華所藏的環(huán)翠堂原刻初印本出版的復制品,原件下落不明。這幅畫由汪廷訥的環(huán)翠堂刻書坊刊行。環(huán)翠堂刻書坊多出版戲曲插圖刊本,這幅園林版畫在風格上與這些版畫插圖相聯(lián)系,但仍顯得十分特別。正如相關研究所論述的,在汪庭訥的主導下,這幅畫借鑒文人畫風格,并展現文人式生活方式,構建出汪廷訥的文人形象,幫助他進入到文人圈。本文在此基礎上,從視點、空間建構這些新角度來討論“吳門”畫風和戲曲版畫插圖風格如何在這幅畫中融合。
一、從視點窺見“吳門”畫風的沿襲與創(chuàng)新
毛茸茸在論文中論述了自文征明這一代始,園林繪畫更加注重表現空間和園林細部,追求寫實,人物的園林生活也成為畫面中重要內容,并從這幾個方面證明《環(huán)翠堂園景圖》(下文簡稱為《環(huán)翠堂》)的風格是根植于“吳門”園林畫傳統(tǒng)①。文人園林畫廣義上來說已成為一種風格,這種文人畫的風格影響了戲曲版畫,使其由精細的汪耕風格轉變成格調古雅、線條細膩的文人畫風格,成為山水園林式的“詩意版畫”②?!董h(huán)翠堂》便是這一變化的代表,在此我們從視點來分析《環(huán)翠堂》如何學習“吳門”園林畫并進行創(chuàng)新。
《環(huán)翠堂》卷尾的“洗硯臺”(圖1)處以特寫突出了人物,緊接著就是遠山,兩處景色只以院墻分隔,遠近景轉換,呈現走出園林,接著看到遠山這一過程。但是園內之景與園外遠山上的亭子比例極為不合理,轉換得很生硬。這種空間過渡手法在一些“吳門”畫派的園林圖中也可見,如仇英的《獨樂園圖》③和文征明的《獨樂園圖》④。仇英的《獨樂園圖》中描繪園林采用近景,卷末由“見山臺”過渡到遠景,“見山臺”如同《環(huán)翠堂》中的圍墻。但不同于《環(huán)翠堂》的是這兩幅畫都利用水域自然地過渡到遠山,顯得更加生動自然,意境更悠遠。
而《環(huán)翠堂》創(chuàng)新之處可能在于多次使用遠近景切換。卷首以遠望視點表現園林周邊環(huán)境,再以類似《小祗園圖》⑤的俯瞰視角,表現山林中的建筑、修行的人和訪客。這樣的視點延續(xù)至農田處,呈現豐收忙碌之景。行至“高士里”,視點變低,觀者隨著一行人走進題有“大夫第”三字的大門(圖2)。這個視點持續(xù)到“六橋”處,視點又變高,觀者可以看到有的文士在柳堤上結伴而行;遠處“天花巖”,文士登高望遠,這些都呈現出熱鬧的氣氛和豐富的游園活動。到了“湖心亭”,視點再一次變低,表現游湖宴飲,以遠處竹排之小展現湖水之廣闊。再一次視點變低是在“無無居”,人物以特寫表現,比例變大。正中端坐、頭向左偏的文士可能是汪庭訥本人,卷尾靠在洗硯坡上的文士也以特寫描繪,而卷尾是郊外遠山。圖中視點不斷變化,使觀者既能縱覽全貌,領略游人如織的秀麗園景,又能看到景觀的細部,特寫則突出汪庭訥意欲強調的景觀和背后的內涵。進入園內便再無全景,這樣觀者就在汪庭訥的引導下順著題字和路徑來游園⑥。
晚明市民文化興盛,求新求異的審美使得書籍版畫插圖作為“耳目之玩”講求新穎。環(huán)翠堂以出版戲曲書籍聞名,書籍出版的趣味可能也影響到《環(huán)翠堂》的構思,使其以多變的視點來吸引觀者。
除此之外,有些手卷采用了冊頁常用的剪裁式的構圖,以便近景特寫,如沈周的《草庵圖》⑦和錢穀的《求志園圖》⑧。隨著畫卷的展開,展現連續(xù)的畫面,畫家把眾多視點連為一體,視覺體驗與真實的游園經歷相似?!痘⑶饒D冊》⑨中也是全景構圖和剪裁式構圖交替出現。所以《環(huán)翠堂》中多變的視點高度是根植于傳統(tǒng)的。《環(huán)翠堂》之后,蘇州畫家張宏繪制了構造同樣非常復雜的《止園圖》⑩,雖為冊頁,但每一開不只表現一處獨立景觀,各段相繼,旨在表現游覽的過程,如卷軸畫中的連續(xù)畫面,冊頁與卷軸畫所帶來的觀看園林的方式趨于混合。
二、從空間洞悉明代戲曲版畫插圖風格的彰顯
《環(huán)翠堂》在學習“吳門”畫風同時,保留了明代戲曲版畫常見的空間表現的方式——平行結構框架?!笆褂闷叫锌蚣艿漠嬜髦校婊蛐泵嫒际窍嗷テ叫械摹虼水嬅嬷凶匀恍纬闪艘粋€基本的平行肌理,畫面的事物大都按照這種肌理有序排布,這使圖畫空間變得有序且存在進深方向的層次?!保枯??輯?訛明代小說和戲曲插圖常用這種便于空間示意和敘事的構圖,幫助觀者理解故事。圖中的步道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從“高士里”到進入題有“大夫第”匾額的大門這一部分,兩條步道正面平行,使畫面分為畫面前景左下方步道上牽馬的仆從,中間步道上走進園內的文士,靠近遠景建筑的馬匹和仆從。同一部分的人物位置多像小說和戲曲插圖一樣呈一條直線。而“蘭亭勝景”“沖天泉”等部分則使用斜面平行框架,加上俯視視角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現建筑內部景象。從文征明這一代開始,“吳門”畫家對園林的表現更注重空間關系,希望再現真實的園林①,而版畫插圖具有成熟的空間表現方式,使其能較好地再現園林空間。
從視點和構圖可見“吳門”畫風與戲曲版畫的融合,這點在園林生活的表現中也能體現。《環(huán)翠堂》學習文人園林畫風格使得具有敘事功能的人物比例縮小,園林之景得到突出,但《環(huán)翠堂》畫面中人物眾多且氣氛熱鬧,卻與古雅的文人園林圖不同。畫面中人物活動有些是汪庭訥園林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湖心亭宴飲。有很大一部分人物活動和景點十分匹配,像是要為觀者提供暢游這座園林的范例,如人們在“蘭亭勝景”處行流觴曲水樂事,“觀空洞”外道士執(zhí)如意出觀,“洗硯坡”上小童在洗硯臺,如此切題,有些過于標準化?!董h(huán)翠堂》中敘事性的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園林生活文人化和符號化,汪庭訥要展現盡可能多的文人生活方式來塑造自己的文人身份。這樣,雖無需講述故事,畫面中的人物仍承擔著說明的任務。
三、結語
《環(huán)翠堂園景圖》是一次市民進入文人文化圈的積極嘗試。從視點和空間構建可以看到,在這幅畫中文人與市民階層共享的戲曲插圖版畫與象征文人品格的園林圖的兩種不同風格交融,體現出晚明雅俗文化的融合。
注釋:
①毛茸茸:《〈環(huán)翠堂園景圖〉新考——汪廷訥的園林與圖像世界》,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②董捷:《風格與風尚:凌漾初〈北紅拂〉雜劇及明末版畫創(chuàng)作中的競爭》,《美苑》2012年第4期,第83頁。
③仇英:《獨樂園圖》,絹本設色,27.8厘米×381厘米,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④文征明:《獨樂園圖》,27厘米×141.3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⑤錢穀:《小祗園圖》,1574年,冊頁(首頁),23.1厘米×19.1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⑥林麗江:《徽州版畫〈環(huán)翠堂園景圖〉之研究》,《區(qū)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區(qū)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2001年版,第309頁。
⑦沈周:《草庵圖》,1497年,29.5厘米×155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⑧錢穀:《求志園圖》,1564年,29.8厘米×190.5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⑨沈周:《虎丘圖冊》,冊頁,31.1厘米×40.2厘米,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⑩張宏:《止園圖》,1627年,紙本設色,冊頁,32厘米×34.5厘米(每開),收藏信息詳見高居翰、黃曉、劉珊珊著《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17頁。
?輥?輯?訛王一同:《明代小說插圖空間解析》,北京建筑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作者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