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于讀書,逸于作文”,這些名言說明了讀與寫之間的聯(lián)系。閱讀與寫作不僅是英語學習的兩大重要技能,而且它們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寫作對閱讀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把閱讀與寫作分開來教學,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要使讀寫教學有機融合,就需要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不斷去探索與研究。
聽、說、讀、寫是英語的四大基本技能。傳統(tǒng)的語言流派認為:閱讀是語言輸入方面的技能,寫作則是語言輸出方面的技能。顯然,持有這一觀點的人只看到了閱讀和寫作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它們之間的有機結合。其實,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機統(tǒng)一體(孫玉嬌 2017)。下面通過導圖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閱讀與寫作關系圖
通過上圖不難看出:一方面,英語閱讀對英語寫作有巨大的帶動作用:“讀前”為寫作奠定“基石”,“讀中”為寫作搭建“腳手架”,“讀后”為寫作建立“成品樓”。閱讀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無不體現(xiàn)出閱讀對寫作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英語寫作對英語閱讀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英語寫作,學生不僅能擴大閱讀的廣度,還能拔高閱讀的高度,進一步拓展閱讀的深度。
1.“讀前”(Before-reading)為寫作奠定“基石”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提前接觸大量的生詞,還要指導他們分析文章的體裁,探討語篇的框架,了解語篇的要領。這樣,既可以排除在閱讀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又能為寫作積累詞匯、理清思路(劉嵐 2013)。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2 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為例,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閱讀記敘文時要弄清楚When,Where,What,Who,How 等要素。其次,要引導學生找到如 First,Next,After,Then,At the end of等表示順序的詞。再次,要幫助學生在閱讀之前把一些“攔路虎”處理掉,如文中出現(xiàn)的Snow White,Mickey Mouse,Sleeping Beauty Castle等詞。
上述案例的做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還能向他們講授如何寫記敘文:(1)記敘文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把文章分成幾段,也可以按照事件結構把文章分成若干段落;(2)寫記敘文,應該寫清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及結果;(3)記敘文的條理性可以通過使用 First,Next,After,Then,At the end of...等詞來實現(xiàn)。這些都將為后面寫有關記敘文的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2.“讀中”(While-reading)為寫作搭建“腳手架”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精讀和泛讀兩種類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閱讀文章,在閱讀中為寫作搭建框架。
(1)精讀課與寫作的結合。
精讀主要是介紹新詞、詞組和基本句型及系統(tǒng)地講授各種閱讀技能和基本寫作技能。教師應針對學生在寫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在精讀課中加強講解,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筆頭練習,從而使其在寫作中遣詞造句準確、簡潔,語法規(guī)范,減少用詞不當和“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2 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為例,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結構、句意、用法等:①Today we spent the whole day at Disneyland.該句子可以供學生在寫類似的旅游類文章時進行改寫。②First,we had fun on Space Mountain.該句子中有一個表示事件先后順序的詞first。③I couldn’t stop taking photos.該句子最能表達出作者對新鮮事物的喜愛之情。教師要告訴學生這些句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靈活多變的,能給文章注入活力。
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僅僅讓學生明白寫作的框架結構、題材特點和過渡詞等因素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寫出高質(zhì)量的文章,還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一些重要的短語、句型,這樣能使他們的文章錦上添花。因此,教師在講解Reading部分時要有重點地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佳句。其實,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因為只有一定量的語言輸入,才能有一定量的語言輸出。
(2)泛讀課與寫作的結合。
泛讀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擴大學生的語言知識,進一步鞏固他們在精讀課中學到的閱讀技巧,讓他們學會以英語為工具獲取所需信息的閱讀。泛讀和寫作的結合可分為:①改寫: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語言表達能力;②復述: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③縮寫: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歸納總結和書面表達的能力。
3.“讀后”(Post-reading)為寫作建立“成品樓”
讀后活動是在完成閱讀活動之后進行的學習活動,可以延伸為學生的課外閱讀。讀后活動是變被動為主動的最佳方式,是讀與寫整合的最好體現(xiàn)。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背誦和課外閱讀汲取語言精華,提高寫作水平。
(1)背誦—儲備素材。
(2)課外閱讀—遷移拓展。
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各類讀物,通過閱讀大量的英語文章,能漸漸學會準確地把握英語篇章的結構,精彩的語言表達,時態(tài)語態(tài)等基本語法、基本句型及詞匯的用法。隨著閱讀量的增大、知識面的拓寬,學生的詞匯量自然會越來越大,所掌握的句型也會豐富多彩。這樣不僅積累了素材,而且增強了語感,有助于提高寫作水平。
課外閱讀要有選擇性。遇到精美的語句、語段或習慣用語、諺語時,學生要及時地摘抄下來,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例如:devoteallhislifeto...;No news is good news等。學生在寫作時就可以很方便地參考摘抄本,選用最佳句型及詞語搭配,從而寫出精彩的英語文章。
《警世賢文》中收錄了陸游寫的一副對聯(lián):“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逼浯笠馐牵褐R需要用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悔恨自己讀的書太少了;事情不是經(jīng)歷過便不能知曉其中的艱辛、其歷程的坎坷。英語閱讀能夠為英語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如果閱讀的“廣度”“高度”和“深度”達不到一定的程度,寫作的質(zhì)量就會受到影響。所以,通過寫作反饋出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對閱讀方法、策略的改進,進而促進其閱讀素養(yǎng)的再提升。
1.寫作有利于擴大閱讀的“廣度”
“一個人的思想有多遠,他就有可能走多遠。”這是拿破侖的名言。同樣,在進行英語寫作時,你能寫出涉及面有多么廣泛的文章,取決于你已經(jīng)閱讀了多少涉及面廣泛的文章。當然,通過寫作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閱讀面不夠廣泛,也可以促使你去進行更加廣泛的閱讀,以擴大自己的閱讀廣度(王秀榮 2018)。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2 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為例,在學完Reading之后,教師為了擴大學生閱讀的廣度,讓他們以A trip to India為題寫一篇文章。然而,大部分學生沒去過印度或?qū)τ《雀静涣私?,不知道如何去寫?/p>
之所以遇到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因為學生的閱讀面不夠廣泛,只局限于閱讀有關國內(nèi)內(nèi)容的文章,很少閱讀涉及國外內(nèi)容的文章。如果要完成上述寫作,學生就要擴大自己閱讀的“廣度”,進行廣泛而有效的閱讀,不斷增加閱讀量。只有經(jīng)歷了一個廣泛的閱讀過程后,寫作才有可能達到一種“水到渠成”的效果。
2.寫作有利于拔高閱讀的“高度”
閱讀的高度決定了寫作的高度,寫作文能促進閱讀的“高度”。因此,要想寫出高質(zhì)量的文章,就要具備較高的語言文字功底和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否則難以寫出語言優(yōu)美、段落結構合理、修辭手法靈活、句式句型多變的高水平的好文章。這也說明了要想寫出高質(zhì)量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要重視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方法的培養(yǎng),同時對一些精美的語句、語段乃至語篇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體驗和賞析其語言之美,拔高閱讀的“高度”,提高自身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趙小青 2017)。
3.寫作有利于拓展閱讀的“深度”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大量的語言輸入是很重要的。學生如果能夠在自身的寫作實踐活動中反復運用已習得的語言,就能熟練掌握已有語言知識。但是,為了使文章“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還需要補充、拓展新的語言知識,而新的語言知識的獲得需要重新閱讀一些相關文章,通過深入地閱讀,學生能再一次豐富與提升閱讀素養(yǎng)(趙海紅 2010)。
從閱讀到寫作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閱讀是積累語言、理解語言,而寫作是運用語言。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充分注意閱讀和寫作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使二者有機融為一體,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融入寫作技能的訓練,使其利用所學語言知識,即已儲存的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從而掌握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通過寫作可以有效促進閱讀者對輸入語言知識的內(nèi)化,從而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與效果。
總之,閱讀對寫作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寫作對閱讀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果在平時的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實踐中能夠把二者高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這對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