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梅
引用文獻
為了精準解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探索和研究以此為背景的教學策略和手段,2018年10月11日,江蘇省蘇州中學承辦了“基于新課標的英語閱讀教學研討暨北京—江蘇同課異構交流活動”,北京名師和蘇州名師用同課異構的方式展現(xiàn)了基于新課標的課堂教學風采和理念。曾有幸觀摩了北京八中倪亮老師和江蘇省蘇州中學葉文潔老師的兩堂同題異構課。
授課文本選自北師大版英語教材模塊一Unit 3 Celebrations Lesson1 Spring Festival。該文本由三個語篇組成:三位年齡、身份、背景不同的被采訪者敘述了各自的春節(jié)見聞和感受。第一位被采訪者是16歲的外國交換生,他講述了第一次在南京過春節(jié)的別樣體驗和感受,如節(jié)前打掃房屋、貼福字,節(jié)中吃團圓飯等活動。第二位被采訪者是在上海工作的28歲電腦工程師,他講述了離鄉(xiāng)在外打拼者回家過春節(jié)的活動和情愫,如節(jié)前預定火車票、為父母購買禮物,節(jié)中與家人聊天、吃火鍋、追憶往昔等。此外,他還提及小時候慶祝春節(jié)時喜歡放鞭炮、吃糖果和張燈結彩的熱鬧方式,與如今簡簡單單的闔家團圓方式形成了對比。第三位被采訪者是70歲的黑龍江老奶奶,她描述了節(jié)前置辦年貨、準備團圓飯,節(jié)中享受孫輩歡笑、子女閑聊、家人吃餃子的祥和景象。文本最后還有一段總結,從三個采訪中提煉出“節(jié)日的精神——家”這個主題。
授課對象是江蘇省蘇州中學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高中學習磨合,學生基本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關于春節(jié)放鞭炮、吃餃子的傳統(tǒng)習俗,學生并不陌生,但他們對于春運“一票難求”以及“空巢老人”盼望子女回家過節(jié)的社會現(xiàn)象可能只是有所耳聞,對春節(jié)內(nèi)涵和意義的認識大多也只停留在表面,這有待于從文本的遣詞造句、語篇架構、情感體驗中領會、挖掘。
北京八中的倪亮老師從教師和學生的春節(jié)記憶入手,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然后,讓學生通過拼圖閱讀,提取春節(jié)前后不同人物、不同活動的事實性信息。在信息提取過程中探討了被動語態(tài)的語用功能。接下來,通過示范,引導學生開展小組采訪,試圖挖掘文本信息與學生個人經(jīng)歷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最后,通過視頻總結、提煉春節(jié)的本質(zhì)。在課后作業(yè)布置中,倪老師要求學生反思過往的春節(jié)慶祝方式,并寫出明年的春節(jié)過節(jié)計劃。
江蘇省蘇州中學的葉文潔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帶著任務展開閱讀,在對被訪者身份的推測中培養(yǎng)學生從字里行間推斷信息的能力;在集體回憶和分享春節(jié)習俗的活動中積累語言,激發(fā)文化自信;在體驗受訪者情感的朗讀中欣賞語言;在閱讀后續(xù)的批判性思考問題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fā)掘春節(jié)的內(nèi)涵和真諦,同時反思我們對待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家人的情感態(tài)度;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中又回到最初創(chuàng)設的情境,以“給美國學生回信”的方式輸出課堂所學的語言知識及內(nèi)涵感悟。
通過認真傾聽和總結反思,發(fā)現(xiàn)葉文潔老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具有濃濃的“蘇式”味道,即精致——思路精妙、設計別致;靈動——引導靈活、師生躍動;開放——理念開明、炫麗綻放。
自古以來,蘇州就以園林著稱。蘇州園林構筑精致,有“咫尺之內(nèi)再造乾坤”的美譽,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其特點是移步換景,透過不同的窗欞看不一樣的風景——修竹,抑或水邊的假山;還有一種構圖上的對稱與和諧美。葉文潔老師執(zhí)教的課堂亦具有此特質(zhì),即思路精妙、設計別致。
教學片段1
上課一開始,葉老師首先呈現(xiàn)一封電子郵件,這是她以前在美國教漢語時所帶的學生寫的,內(nèi)容如下(見圖1):
圖1
接著,葉老師就下面四個問題簡單采訪幾名學生,了解他們過春節(jié)的慶祝方式和對節(jié)日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的理解。
Q1:What do you usually do during Spring Festival?
Q2: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Spring Festival?
Q3:What does Spring Festival mean to you?
Q4:How do you feel about Spring Festival?
在課后布置的作業(yè)中,葉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見圖 2):
圖2
【點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學習主題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葉老師用一封美國學生的電子郵件導入,自然、合理,同時也快速聚焦主題——春節(jié)。接下來,師生之間簡單的問答,既讓學生熟悉采訪的形式,又快速激活了他們關于春節(jié)的背景知識。此時學生對四個問題的回答比較寬泛和淺表,等這堂課結束時,他們對春節(jié)含義的理解才會有所提升。
一般情況下,教師都能做到利用圖片或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主題,但葉老師在此基礎上,如建造蘇州園林般講究“構圖上的對稱與和諧美”,體現(xiàn)在:在一堂完整的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布置課后作業(yè)上,匠心獨運地呼應了前面的導入。經(jīng)過一堂課的學習,學生在文化、語言、思維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此時布置這個“回復電子郵件”的課后作業(yè),不僅與導入對稱,而且能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符合蘇州人的理念:精致且實用。
太湖是蘇州的一張名片?!疤?,美就美在太湖水?!彼淖虧?,使“蘇式課堂”變得靈活與躍動?!办`活”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因勢利導地實施課堂教學,產(chǎn)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成?!败S動”的“蘇式課堂”充滿了師生、生本、生生的多維活動,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豐盈潤澤,就像水汽一樣飽滿。
教學片段2
在“詳細閱讀”環(huán)節(jié),葉老師要求學生標出能反映被采訪者對待春節(jié)情感的句子。師生對話如下:
T:Find out the sentences reflecting the interviewee’s feelings towards Spring Festival.
S1: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section 1,I pick out these sentences:The greatest excitement began the night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Fireworks were being let off across the city.The night sky was lightened up by them.Children were covering their ears but with an expectant look on their faces.The fireworks were a lot of fun!
T:OK!Do all of you agree with him?
Ss:Yes!
T:Then what makes you think these sentences reflect Tom Jenkins’feelings?
S2:Because I find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the greatest excitement,was lightened up,an expectant look,a lot of fun.
T:Good!Can you complete the sentence:For Tom Jerkins,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of__________and__________.
S3:For Tom Jerkins,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of excitement and happiness.
T:Right!Anything else?
S4:For Tom Jerkins,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of joy and expectation.
T:Reasonable!But how do you know?
S4:Children were covering their ears but with an expectant look on their faces.
T:Yeah!Can you act out the description vividly?
第四名學生惟妙惟肖地表演出雙手掩耳但又滿臉期待的神情,引起臺上師生和臺下聽眾會意淺笑。
T:Now,who can read these sentences with proper emotions?
第五名學生用平淡的感情朗讀了這些句子。
T:Hi,boy,did you read with proper emotions?What feelings should you have?
S5:Oh oh,I see.I’ll reread them.
這一次,該生用激動、歡喜的感情大聲、略帶夸張地朗讀了這些句子,準確傳遞出文本背后的真實情愫,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對后面兩個采訪的處理中,除運用上述循循善誘、層層推進的方式外,葉老師還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設計問題并解答,最終總結出不同年齡、身份、背景的人對春節(jié)的感受各不相同(參考答案為板書):
For Tom Jerkins,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of__________and__________.
For Xu Gang,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of__________and__________.
For Li Yan,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of__________and__________.
(參考答案:excitement,joy,happiness;warmth,relaxation,togetherness;satisfaction,harmony,completeness)
【點評】《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教育部 2018)。如何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和發(fā)展思維,葉老師給出了具有“蘇式”味道的操作:要求學生開展生本對話,開放性地找出句子。葉老師沒有要求學生閱讀指定的段落、畫出指定的句子,是因為考慮到作為每個生動、活潑的個體——學生——的體驗各不相同。這種靈活的生本對話是教學方式由“傳遞—接受”式向“互動—體驗”式的轉(zhuǎn)變。當學生找出某個句子時,葉老師又順勢追問,層層推進地拋出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那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或表演或誦讀,無不折射出水的光澤。課堂就是一條時間之流,課堂的精彩在于剎那的碰撞迸發(fā)出的智慧火花。與生本對話相比,師生對話更需要教師“有意”的引領和點撥,這就好像潺潺流淌的太湖水在微風的吹拂和助推下一路躍動,一路歡唱。
作為一座擁有2 500多年歷史的古城,蘇州被周邊日新月異的新城環(huán)抱。在這片土地上,靜謐園林和摩登大樓比肩并存;幽深的小巷和寬敞的高架路遙相呼應;江南的小橋流水與現(xiàn)代的車水馬龍相得益彰……它們就像一幅幅絕美的雙面繡。蘇州人以開放的心態(tài)、博大的胸懷,每天往來穿梭于吳門煙水和多元文化間,這造就了“蘇式課堂”的開放特性。
教學片段3
如前面文本內(nèi)容介紹所言,該文本由三位被采訪者的敘述和一段總結構成。然而,在葉老師發(fā)給學生的這篇文章中,最后一段總結已經(jīng)被隱去。
經(jīng)過快讀、細讀環(huán)節(jié)后,進入思考階段,葉老師要求學生用2—3句話給文章加上最后一段小結。因為有前面的層層鋪墊,加上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都能給出大致相當?shù)拇鸢?。之后,葉老師呈現(xiàn)文本作者的總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接下來,全班齊讀文本的總結段:“Throughout history,some of the original customs have changed,but the spirit of the festival—the spirit of family—has largely been kept.Most of the important,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s are stillbeing practiced by people across the country.”在此過程中,葉老師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the spirit of the festival is the spirit of family”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人們對節(jié)日的理解折射出他們對家庭的理解,那么,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而言,家庭的涵義到底是什么?”。
The meaning of family for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For the kids,family is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the young,family is___________________.
For the old,family is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a paradise where they can get food,toys,care or anything that they want;a shelter where they can always go back when they feel tired and hurt;the destination where their bodies and hearts always belong)
葉老師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趁熱打鐵呈現(xiàn)三幅日常生活中頻頻出現(xiàn)的慶祝節(jié)日的圖片:(1)名義上是給老人慶生,實際上是扎堆陪各自的“小皇帝”“小公主”玩樂;(2)團圓的餐桌上,每個人埋頭不停地刷著手機,只有老母親忙著上菜、上飯;(3)子女送來了高檔煙酒和保健品,但急著要去參加聚會或旅游,沒時間陪伴父母。這些節(jié)日慶祝方式引發(fā)了現(xiàn)場每個人深刻的反思。在《春節(jié)序曲》舒緩的后半段音樂聲中,在綻放的絢爛禮花中,葉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誦道:“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但我們不能只在幾個這樣的日子里才表達關心和祝愿;務必要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每個時刻,使每一天都成為一個特殊的節(jié)日”。與此同時,PPT的呈現(xiàn)和切換雖簡單卻精美至極:幻燈片中央呈現(xiàn)Spring Festival,然后保持Festival不動,把Spring依次切換成Lantern,Mid-Autumn,之后把Festival切換成Family。最后呈現(xiàn)下面兩句話:(1)Don’t save your care and wishes for only a few festivals.(2)Do cherish every moment being together with your family and make each day a special festival.
【點評】“蘇式課堂”的開放表現(xiàn)在文本、情景、活動、思維、評價等諸多方面。以文本開放為例,具體表現(xiàn)在:文本只是教學的憑借或媒介,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容改動的。極具開放意識和理念的葉老師沒有囿于文本的呈現(xiàn)形式,而是大膽地進行了刪除、重組。
刪除文本的最后一段之后,先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再比較原來的版本,這種開放的處理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梳理、概括、整合等高階思維。接下來對“節(jié)日理解”的討論,其實就是對主題意義(闔家團圓才是過節(jié)的本質(zhì))的探究。學生通過學習,感悟節(jié)日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和意義,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機會,至此,思維品質(zhì)和文化意識猶如節(jié)日里的禮花一樣絢麗地綻放開來。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生活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人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蘇繡、蘇式糕點和蘇州園林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物質(zhì)、文化產(chǎn)品,同樣,蘇州教師執(zhí)教的公開課也體現(xiàn)出濃濃的“蘇式”味道。
有“蘇式”味道的課堂宛如蘇州園林般講究設計的精致巧妙、匠心獨到,而在開展課堂活動時又如太湖水般順勢變化、靈動生成。開放的“蘇式課堂”既不盲目地拋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又樂于以一種開放的理念、包容的心態(tài)來實踐課堂;既關注細節(jié),又不拘泥于細節(jié),具有點石成金、絢麗綻放的教學機智與優(yōu)雅。
(特別鳴謝江蘇省蘇州中學葉文潔老師提供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