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即以《申報》在1910-1919年間有關(guān)朝鮮民族的反日活動報道為史料基礎(chǔ),以其他史料記載的朝鮮人的反日獨立運動史實為補充,探討了這一時期朝鮮民族在朝鮮國內(nèi)外各種形式的反日活動,《申報》報道的朝鮮親貴、官員、學生和百姓這些反日人物群體的反日活動,集中報道了謀刺朝鮮總督反日事件,體現(xiàn)出這一時期朝鮮人的反日活動具有自發(fā)的、零散的特點,《申報》對朝鮮人的反日活動報道中體現(xiàn)出其國際主義精神,同情并支持朝鮮人民的立場。
【關(guān)鍵詞】 《申報》 朝鮮民族 反日活動
一、《申報》中的反日活動主要群體
《申報》中20世紀10年代的朝鮮人反日活動主要群體主要有三類,一是朝鮮王族親貴,比如王族成員李范晉,地方官員如渭原郡守;二是留日的學生;三是普通朝鮮民眾。他們有的選擇自殺,有的集會發(fā)表演講,有的選擇流亡國外,以各種方式來表達對日本吞并韓國的不滿和反抗。
1.1朝鮮王族親貴及官員
1910年《申報》在其第三版右側(cè)電一報道了一則名為“某親貴以日韓合邦事陳訴攝政王,語極沉痛。王諭國家固貴上下一心?!钡碾娪崱4藙t電訊消息短至只有28個字,卻是在日本強占朝鮮后,第一則表明朝鮮親貴對該事件態(tài)度的消息,從短訊中“語極沉痛”四個字可以看出雖然朝鮮親貴對國家滅亡的消息痛心疾首,而攝政王也只能以“國家固貴上下一心”來敷衍和安慰之。
1911年《申報》報道刊登了一則“韓國舊臣自盡”的消息,具體內(nèi)容為“二十七日倫敦電云:據(jù)圣彼得堡電稱:前任韓國駐俄公使在其私宅自縊而死,遺有上韓皇書一通及盧布二千五百元?!边@里所指韓國駐俄公使便是朝鮮王朝的宗室李范晉,他是朝鮮王朝親俄派主要代表人物,曾在1896年主導了高宗和太子遷至俄國公使館的“俄館播遷”事件。1910年當日韓合并的消息傳到歐洲后,李范晉悲痛萬分,終于在1911年1月26日在俄國圣彼得堡自殺殉國,李范晉在遺書中寫道“我們的國家亡了,我無法向我們的敵人復仇,也無法嚴懲敵人,只感到絕望。所以我只能以自盡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此外別無他途?!崩罟闺m然絕望到只有殉國的途徑,但是在他之后,有無數(shù)被李公使的自盡行為所激勵的朝鮮人為了民族解放而不斷斗爭。
1911年《申報》有一則名為“嗚呼!亡國之官”的報道,即有一韓人攜女眷到安東東江旅館留宿,眾人見其衣著整齊,器宇不凡,遂有人問其來歷,該人曰“吾乃亡國大夫,歷任渭源郡守,自日韓合邦后,受日人壓迫不堪,故棄官避逃來此?!眻蟮乐袑υ摽な剡€有另一番描述,即“詢以亡國情形,默然不答,然而滿面憂愁,一把眼淚,其無限傷感之情狀,已盡在不言中矣?!蓖鰢鸵苋毡救说膲浩?,談及國家,無不潸然淚下。雖然沒有該郡守的姓名見報,但這更代表了廣大的朝鮮地方官員的心聲。自日韓合并后,朝鮮的行政、司法部門都為日本人所把持,甚至地方郡一級官職都少有朝鮮人擔任。
1.2 朝鮮留日學生
1910年《申報》以“可憐亡國之學生”為題報道了一則留日韓國學生的消息。當日韓合并條約經(jīng)過日本報紙宣布后,留日的韓籍學生憤慨自殺的有五六人之多,他們中有以刀割腹而死,有用手槍自擊而死,有飲毒藥而死,實在慘不忍聞。針對該事件,為了避免招惹韓國人的暴動,東京各大報紙均沒有予以報道,還依舊假稱留日韓籍學生一切如常,甚至宣揚學生深知日韓合并之幸福。這種做法,實則是在利用報紙之輿論效應誤導人民和麻醉在日韓人,《申報》在該報道的末尾也激憤道“詭矣哉日人”。
九天后,又有一則名為“留學生之血淚”的報道,報道了朝鮮在日留學生會長李水泉在東京大韓同學會演說中講道“日本并合韓國謂我韓人之衷心悅服,實屬誤解,我韓千數(shù)百年以至今日,無頃刻不受迫于強鄰,而強鄰之所以慶收成功者,非以仁政得民之心,乃以武功壓服韓人也。從來韓民富有依賴性,不知皇國家室為何物,又因平時深苦韓吏之殘酷。遂至自甘唯諾于強者之下,此吾早知有今日也,惟日本以統(tǒng)監(jiān)旗插入韓國而昌言于眾,曰‘此韓民倒履相迎,誠心悅服,雖斬盡吾韓人頭不承認也。語畢,淚涔涔下,嗚呼,亦可哀也?!边@則報道應是對上一則報道中日本報紙掩蓋事實真相的有力反擊,而留學生李水泉的“雖斬盡吾韓人頭不承認也”更是擲地有聲,強烈表達了對日本人強并韓國的痛恨和反抗。
同年《申報》報道了一則“亡國學生之調(diào)查”,其載日本的朝鮮留學生總共有五百八十四名,其中官費生只有三十多名,其余均為私費生。1915年也報道了一則“韓人求學不自由”的新聞,由于日本規(guī)定,凡朝鮮人民概不準赴歐美留學,報道了三名朝鮮少年追求上進去外國求學,喬裝華人出境,得到南京青年會的博士幫助的曲折事件。日本帝國主義采取這種辦法竭力使朝鮮青年不能讀書,不能到外國留學,妄圖使朝鮮人民永遠處于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
1.3其他普通民眾
1911年《申報》在“嗚呼!亡國之官”后有一則“嗚呼!亡國之民”的報道。報道稱“近見韓民播越奔逃,惶惶如喪家之狗?!本科湓?,是日韓合并后,日本將大量日本人遷移至朝鮮境內(nèi),朝鮮人民無法生存,許多生產(chǎn)資料都被日本人所搶奪,不得已另謀棲身之所。
1913年《申報》又報道了有大批韓人移居滿洲,每日有一百五十人之多,中國政府頗為重視。大量朝鮮人避逃到中國,為之后的中朝共同抗日貢獻了許多有生力量。宣統(tǒng)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吉林交涉司給延吉府發(fā)了一個札文,札文寫道“陸軍警察隊第二營管帶張紹芝于十一月初八據(jù)報探得十月十五、六兩日有韓國男女十余人赴黑林子教堂居住…查屬確實惟韓人來黑之原因系被日人迫脅無可如何故遷至此以避壓封等情…前來管帶據(jù)此查日韓合邦之后韓人紛投我國絡(luò)繹不絕”
在日本強占朝鮮后,綜觀《申報》的報道,其群體涉及面廣;有上層的朝鮮王族宗室李范晉的自縊殉國,也有無奈長嘆的親貴官員,他們無力使韓國光復,只能棄官避逃;還有憤慨激情的在日留學生,他們發(fā)表演講,試圖喚醒朝鮮人民;更有下層許多驚慌無措的普通民眾不忍做亡國奴而遷移到中國滿洲等地;從中可以看到朝鮮社會各階層的反應,所以說朝鮮民族解放運動在各階層中開展的。
二、《申報》中的反日活動事件
《申報》對于1910年至1919年朝鮮人反抗日本統(tǒng)治的斗爭報道比較零散,從新聞數(shù)量上來看以1910年、1911年、1912年三年居多。但較為集中的報道了韓人謀刺朝鮮總督寺內(nèi)正毅的事件,從1911年2月3日到1914年1月21日,前后共有三十條報道自始至終跟蹤這一事件。除此之外還報道了一些旅外韓僑的反日行為。
2.1 謀刺朝鮮總督寺內(nèi)正毅
《日韓合并條約》簽訂后,日本將統(tǒng)監(jiān)府改為總督府,寺內(nèi)正毅任第一任總督,由此開始對朝鮮的武斷統(tǒng)治,受壓迫的朝鮮人民中不乏有熱切愛國之志士,他們密謀在寺內(nèi)正毅乘火車外出時用炸彈將火車炸毀,但不幸事情被美國傳教士泄露給日本人,參與謀刺寺內(nèi)正毅的許多朝鮮人被抓,牽連人數(shù)達一百二十三人之多。
《申報》從1911年2月3日發(fā)布第一條“謀刺朝鮮總督之風說”后,接連跟蹤報道謀刺總督寺內(nèi)正毅事件,接著是1912年8月16日報道“漢城謀刺朝鮮總督一案開審”?!渡陥蟆愤€報道了日本各報對此案的不同評論,有時時新聞連日載論“貶斥漢城謀刺總督案審訊之不合法及所引證據(jù)之欠缺,且被告所稱慘刑取供一節(jié)不應調(diào)查究竟云。”這反映了一些公正的日本報紙對該案件的密切關(guān)注。同年12月該案開始復審,1913年7月《申報》之報道“漢城謀刺總督案內(nèi)之首要六人重行審訊后已判定監(jiān)禁六年,并作苦工?!毙娲税妇痛送杲Y(jié)。除1914年1月21日《申報》還報道了該案“首犯巨魁”榮吉利病卒的簡短消息外,再無與本事件相關(guān)的消息被刊登。
謀刺寺內(nèi)總督事件又稱“105人事件”,日本帝國主義用嚴刑逼供的方式起訴了105人。這一事件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受到世界各國強烈的輿論抨擊,其中《申報》對此報道的前后時間跨度近三年,報道內(nèi)容達三十條,足以可見《申報》對朝鮮人謀刺寺內(nèi)正毅案件的重視關(guān)注程度。
2.2 旅外韓人反日活動
1910年《申報》轉(zhuǎn)載了一條消息,稱日韓合并條約發(fā)表后,浦港排日派朝鮮人聚集在韓人町小學校里召開秘密會議,散會后在回各自住處時向日本人的房屋投擲石子?!渡陥蟆愤€附加了一句短評“恐伺候尚有激烈之運動也”。日韓合并條約簽訂的次日,由50名憤怒的朝鮮青年組成的敢死隊還擊了海參崴的日本人居住地。
這是日本強占朝鮮后《申報》所報道的第一條反日行為的消息,愛國的朝鮮人不論是在俄國還是日本,這些朝鮮人聚集會議,或密謀反日行動,或表達各自對亡國的憤恨和恥辱,而在歸途中向日人房屋投石更是朝鮮人愛國反日的生動表現(xiàn)。
由于日本對朝鮮的武斷高壓統(tǒng)治,朝鮮人的反日活動多被鎮(zhèn)壓,這一時期《申報》對朝鮮人的反日活動報道相對1919年之后要少,但卻集中關(guān)注了“謀刺朝鮮總督案”?!渡陥蟆吩u論“蓋韓民自受壓制之后,咸以行刺為泄憤之唯一方法耳?!庇纱丝梢?,雖在武斷政治下,韓人也并未停止反抗,以暗殺、行刺來泄憤、反抗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所以說朝鮮民族解放運動是在各個方面、在朝鮮人民居住的各個地方展開的。
三、反日活動的特點及《申報》之立場
3.1 反日活動的特點
1910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朝鮮后,將統(tǒng)監(jiān)政治改為為總督政治,強化憲警制度,實行恐怖政策來進行殖民統(tǒng)治。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統(tǒng)治朝鮮人民,頒布了“朝鮮監(jiān)獄令”,在朝鮮全境設(shè)立了二十四所監(jiān)獄,并以“擾亂治安”、“破壞安寧秩序”、“暴行”等名目,把無數(shù)的朝鮮愛國志士逮捕入獄,施以酷刑,逮捕件數(shù)逐年增加,1912年為五萬二千余件,1918年則為十四萬二千余件。
但與此同時,朝鮮人民的反日斗爭也從未停止。1910年9月起至1913年涌現(xiàn)出許多平民出身的義兵領(lǐng)導人,他們領(lǐng)導義兵部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大小七十余次戰(zhàn)斗。其中,洪范圖、車道善等人領(lǐng)導的義兵部隊,直到1915年7月還在咸鏡道、平安道一帶與日本軍警進行激烈的斗爭。他們把親日地主和富豪作為主要的攻擊對象,也襲擊憲兵分遣所、警察署、礦山等。但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強大武力及其在朝鮮憲警武斷統(tǒng)治體制的加強,加之義兵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所以迅速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這一時期日本實行武斷統(tǒng)治,統(tǒng)治手段比較殘酷,為了鞏固自己的殖民統(tǒng)治,大量使用憲兵和警察,社會氛圍極為恐怖,一般韓民尚不敢有太大的反日舉動。第二,這一時期韓國剛被日本吞并,韓國上下百姓民眾尚處于一種亡國后的悲痛自哀情緒中,一時間尚難以將亡國之痛轉(zhuǎn)化為獨立復國之動力并付諸行動。第三,朝鮮民族此時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境外,其反日活動還處于一個隱性的階段,即愛國志士尋求國際幫助,組織建立愛國團體等,都在積極地醞釀著反日活動。第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俄國、日本都成了同盟國,于是與日本的外交關(guān)系成為主要方面,日本進而要求這些國家驅(qū)逐、監(jiān)控或控制反日朝鮮人。因此,朝鮮民族的反日活動進入了停滯期。
20世紀10年代朝鮮民族反日活動呈現(xiàn)出零散性、自發(fā)性的特點,而且是在各階層、各方面、世界各地展開的。從《申報》的報道內(nèi)容來看,最早是1910年浦港韓人向日人房屋投石,其次接連報道留學生自殺、發(fā)表愛國演說,韓國宗室李范晉殉國等消息,并集中報道了謀刺朝鮮總督案。從《申報》的報道頻率來看,1910年、1911年、1912年這三年朝鮮民族的反日活動比較集中,而后幾年的報道寥寥無幾,直至1919年爆發(fā)三一運動后有大量報道。這些愛國的反日活動,喚起了朝鮮人民的反日意識和民族的覺醒。
3.2《申報》之立場
《申報》是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從1872年創(chuàng)刊到共和國誕生,共發(fā)行77年,不僅見證并記載了各個歷史時期國內(nèi)的重大歷史事件,對鄰國朝鮮的事件也是給予了極大關(guān)注,《申報》在報道有關(guān)朝鮮新聞中也有自己一貫的立場和觀點。
《申報》的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對于弱小國家的不公遭遇有著國際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基調(diào)。如1911年4月21日“嗚呼!亡國之民”報道末尾寫道“前車已覆,后鑒不遠,愿我滿洲同胞尚其結(jié)聚團體以維大局,毋徒哀韓人而不自哀也?!庇纱丝梢?,《申報》關(guān)注到了中國和朝鮮的唇亡齒寒的依存關(guān)系,對韓人的遭遇表達同情的同時,也發(fā)出了對我國滿洲安危的警示預告,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立場及國際主義精神。
不僅它的評論如此,從“嗚呼!亡國之官”、“嗚呼!亡國之民”、“韓人泄憤未成之可悲”、“亡國遺民泄憤之方法”等這些新聞標題的用詞和頻率來看,《申報》對韓國被日本吞并給予了極大關(guān)注和同情,并從新聞輿論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反日宣傳,引導輿論對朝鮮人民族解放運動給予同情和支持。
《申報》在報道事件時也能全面和客觀地綜合國內(nèi)外各方各界的看法。如“謀刺朝鮮總督寺內(nèi)正毅案”中報道了日日新聞質(zhì)問該案之審判是否全不足減輕外人之顧慮;還有英文某報謂近來朝鮮諸事一言以蔽之曰:愚昧而已;時時新聞連日載論“貶斥漢城謀刺總督案審訊之不合法及所引證據(jù)之欠缺,且被告所稱慘刑取供一節(jié)不應調(diào)查究竟云?!?又有某報載漢城來信謂等等。
《申報》不僅給予了輿論上的支持,更以實際行動來呼應朝鮮人民反抗日本侵略。1919年5月,《申報》聯(lián)合七家報紙拒登日商廣告,并在頭版頭條發(fā)布公告。拒登日商廣告之外,還刊登許多反日的廣告。從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申報》進行了立場鮮明的抗爭,還注重對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引導,在潛移默化中踐行愛國和救國的理想。
結(jié) 語
1910年至1919年這一時期是日本統(tǒng)治朝鮮的第一階段,朝鮮總督依靠憲兵和警察實行武斷統(tǒng)治。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武斷統(tǒng)治下,這一時期朝鮮人民的反日活動比較零散,尚未形成規(guī)模,全民族上下對于反日活動尚處在一種自發(fā)的,分散的且無組織的階段,但這不代表朝鮮人民就此停止、放棄了抵抗侵略的活動?!渡陥蟆吩谶@一時期密切關(guān)注了朝鮮人民的反日活動,完整報道了謀刺朝鮮總督案的全過程,同時也關(guān)注了普通人民和學生的反抗斗爭活動,表現(xiàn)出該報同情并支持朝鮮民族的反日獨立活動,發(fā)揚了國際主義精神。與1910年前相比,20世紀10年代的反日活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表面上暫時進入停滯時期,處于暗淡狀態(tài),但是朝鮮人民的愛國革命力量依然存在,朝鮮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與日俱增。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和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的勝利,給繼續(xù)堅持反日獨立斗爭的朝鮮人民以很大的鼓勵和支持。1919年一月,高宗突然病逝,更激起了韓人的民族反抗情緒,積蓄了十年的反日情緒終于在三月一日得以發(fā)泄,經(jīng)此三一運動后,日本只得轉(zhuǎn)變了其在朝鮮的統(tǒng)治政策,而朝鮮境內(nèi)外的反日活動也變得愈加活躍起來,各種團體組織紛紛建立,朝鮮民族的反日復國運動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
【參考文獻】
[1] 《申報》影印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
[2]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管理處編.《申報有關(guān)韓國獨立運動暨中韓關(guān)系史料選編(1910-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M].2000
[3] [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譯.《朝鮮通史》(下).吉林人民出版社[M].1975年
[4] [韓]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所編.《韓國獨立運動的歷史》2013年
[5] 王云莉.《辛亥革命時期<申報>新聞評論研究(1905-1912)》.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2013
[6] 石源華.《韓國獨立運動研究新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M].2010
[7]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二十年·歷史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M].2012
[8] 石源華、蔣建忠.《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關(guān)系編年史1919-194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M].2012
[9] 石建國.《中國境內(nèi)韓國反日獨立復國運動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M].2014
[10] 高永一.《中國朝鮮族通史》.白巖圖書出版社[M].2007
[11] 孫春日.《中國朝鮮族史稿》.香港亞洲出版社[M].2011
[12] 何揚鳴、牟茜.《<申報>的自由主義新聞理念探析—以<申報>在五四運動中的實踐為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J].2012(4)
[13] 彭懷彬.《試析韓國反日獨立運動中的義烈斗爭》.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A].2009
[14] 延邊大學民族研究所編.《朝鮮族研究論叢》[M].1991
作者簡介:楊永競(1996-),男,漢族,陜西人,延邊大學世界史專業(yè)在讀研究生,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東亞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