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在我國訴訟程序中被害人的權益保護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完善,突出表現在刑事速裁程序中。一方面如果被害人過度行使其訴訟權力會造成效率與公平相沖突的情況。但是如果被害人沒有積極行使相應權利就會弱化被害人的權益保護的現象。如果被害人的參與方式存在問題,就無法實現刑事速裁程序兼顧效率公平的初衷,阻礙速裁程序的有效展開,使得被害人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關鍵詞】 刑事速裁 抗訴請求權 被害人 訴訟效率
刑事速裁程序為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正式入法。刑事速裁程序通過優(yōu)化司法資源的分配進而提高司法訴訟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展現出了社會主義法治優(yōu)勢。 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刑事速裁程序的隱性弊端和程序設計漏洞也顯露出來,突出為被害人權益有效保護與效率的沖突問題,本文對此展開進行研究。
一、刑事速裁程序中被害人權益保障的現狀與問題
(一)被害人權益的保護與訴訟效率兼顧難以并存。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于符合條件的案件,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誠心表達其悔過之情,同時被害人對其歉意表示諒解,使得兩者均出于自愿進行和解的,公檢法三機關均可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作出從寬處罰的決定或者向其他機關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以及《刑事訴訟法》適用速裁程序的前提為“當事人對于適用速裁程序無異議”,當事人中包括被害人,因此被害人有權決定是否適用速裁程序。這樣雖然能夠使被害人最大限度實現其權利,發(fā)揮其作用。但如果被害人對于適用此程序有異議,那么對于該案就不能適用刑事速裁程序,因此也就很難實現提升效率這個期望,還有降低的可能性。如果被告人不論用何種方式都難以取得被害人的原諒或與其和解,就很有可能按照普通程序進行審判。此種情況,提高訴訟效率的希望也就無法實現。
(二)訴訟前期被害人權益不能完全保障。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在與被告人協(xié)商后在結合具體案情進行分析之后就可以決定此案的量刑建議。雖然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檢察機關在做出量刑時應充分考慮被害人的意愿,但在實際運行中檢查機關在做出量刑建議時對于被害人的意愿并沒有結合考慮。這種情況雖然能夠帶來檢察機關減少受被害人意愿的影響,從而快速的做出量刑建議,進而使得案件能夠快速結案,提高訴訟效率。但作為訴訟參與人之一的被害人在訴訟中的參與度就會降低,被害人的權益收到一定損害。
(三)被害人權益對程序公平帶來的影響。被害人在一審判決后雖然享有向檢查機關請求抗訴的權力,然而在實踐中的刑事速裁案件中卻很少發(fā)生此種情況。這與刑事速裁程序中庭審前雙方已經達成協(xié)議這項規(guī)定有很大的關系,因此一審的最終判決與控辯雙方先前所達成的協(xié)議差異不大,使得雙方有抗訴或申訴可能性也不大,同時控辯雙方都希望早日結案,盡可能地提升訴訟效率,避免訴訟程序的拖延占用司法資源。因此,被害人的申訴意愿在刑事速裁的案件中往往可能會被忽略。雖然是出于提高訴訟效率的角度才會造成這種現象,但因此導致被害人的申請抗訴權處于虛置的狀態(tài),對于有違實現程序公平的期望。
二、刑事速裁程序被害人權益完善建議
(一)限制被害人速裁程序啟動權。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啟動速裁程序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基于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達成和解,這條規(guī)定充分的表明了被害人在速裁程序中的影響力。也就是說司法機關在啟動速裁程序的前提條件必須要征得被害人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諒解或達成和解協(xié)議,如果不能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主動認罪認罰或同意啟動速裁程序都不能啟動速裁程序。因此被害人無論如何均不接受被告人任何道歉與和解的,以及不愿適用速裁程序的該案件即不得適用刑事速裁程序。這樣絕對的規(guī)定,賦予被害人過度的權力,如果被害人的要求過分的高,超過了必要的范圍,此種情況就會阻礙速裁程序的運用使得降低司法資源。因此我們應當對此規(guī)定進行條件的約束,比如可以酌情考慮具體的情況,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態(tài)度誠懇,并且積極向被害人道歉提供賠償,但被害人仍有著較高或無理的要求,使得犯罪嫌疑人無法實現的,對此司法機關就可以介入對該情況酌情考察,根據相應的事實現狀進行決定以此方式促成速裁程序的啟動。
(二)賦予被害人一定量刑建議的話語權。對于被告人判處何種程度的刑罰以及能否從寬處罰等關鍵問題,被害人對此是否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被司法機關所采納,法律對此處的相關規(guī)定仍是留白的情況。刑事速裁程序是一種極盡精簡的訴訟程序,特別是對于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以及法庭調差等程序幾乎處于忽略的狀態(tài),具體的量刑情節(jié)被害人幾乎沒有參與度,以及最終法庭的判決也是結合檢察機關提供的相應量刑建議。由此可以看出在量刑建議處賦予被害人一定話語權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賦予了被害人量刑建議的權力那就會使得被害人與檢查機關均在形式享有平等的地位,兩者不僅可以相互參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加強被害人的參與度,保障制度參與權進而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
(三)賦予被害人享有抗辯請求權。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辦法》中雖然增加了被告人上訴機制,但對于被害人的救濟機制仍是處于忽略的狀態(tài)。所以針對此項法律空白,應當作出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即被害人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的請求權。這樣不僅能夠彌補簡化的速裁程序中被害人的訴訟權力被忽略的狀態(tài),更能維護被害人申請就記得權力進而完善刑事速裁程序整個救濟體系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 孔令勇.刑事速裁程序中的被害人參與模式:方式、問題與制度完善[J].西部法學評論,2018(02):54-66.
[2] 李站陽,閆振東.認罪認罰從寬中的被害人權益保護[J].中國檢察官,2020(05):33-36.
作者簡介:宋曉旭(1996—),女,漢族,吉林省龍井市人,法律(非法學)碩士,單位:延邊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