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機構投資者是資本市場重要的信息媒介,國外的資本市場發(fā)展較為成熟,而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有所差別。現(xiàn)有研究主要關注投資者調研對資本市場信息效率、股價同步性等方面,但經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仍存在著數據信息不全面等問題,缺乏關于投資者調研對資本市場影響的實現(xiàn)機制以及基于投資者異質性視角下投資者調研活動的經濟后果等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 投資者調研 資本市場 信息效率
一、引言
資本市場能夠促進資金自由流通,反映公司經營業(yè)績。我國資本市場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但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我國資本市場難以真實反映公司特有信息,市場中的資源配置效率相對較低。
機構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規(guī)模和專業(yè)的管理模式,獲取信息的渠道更豐富,對信息的搜尋和解讀能力也更強。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發(fā)展還不完善,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資本市場造成何種影響,是否能夠提升資本市場信息效率,不僅受到監(jiān)管層和投資者關注,在學術界也引起了熱烈的探究。機構投資者調研是獲取增量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調研的主要方式分為實地調研、電話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三種。
二、有關機構投資者調研的國內外研究
機構投資者調研是一種信息收集活動,其重要性逐漸被學術界肯定。Brown等(2015)發(fā)現(xiàn)分析師將企業(yè)實地調研作為獲取有關公司信息的第二有用的方式。曹新偉等(2015)指出分析師的實地調研活動獲取了有效信息。Chen等(2015)用數據集分析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的信息內容,發(fā)現(xiàn)實地調研產生了重大的市場反應,且被調研公司的股票回報與即將到來的盈利新聞正相關。分析師通過實地調研,能獲得更多公司基本面的特質信息。Cao等(2017)發(fā)現(xiàn)機構投資者調研會影響公司的投資決策,即機構投資者調研與考察之后企業(yè)的過度投資行為負相關,但沒有緩解公司的投資不足。
三、有關機構投資者調研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相關研究
(一)機構投資者調研對資本市場信息效率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的直接溝通行為能夠獲取有助于決策的增量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使企業(yè)財務報表更加透明,從而改善資本市場信息環(huán)境。目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電話會議以及問卷調查方面,Bushee等(2003)發(fā)現(xiàn)若公司采用公開的形式召開電話會議,在會議中能夠觀測到投資者的異常交易行為,并且導致股票價格更高的波動。在我國電話會議尚未制度化的背景下,2006年深交所在《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中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向監(jiān)管部門報告投資者關系管理活動,其中包括機構投資者調研信息?;谶@一獨特數據,譚松濤和崔小勇(2015)進行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投資者調研強度會加劇分析師預測的樂觀程度,并且增強預測的準確性,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譚勁松和林雨晨(2016)經實證檢驗也發(fā)現(xiàn)投資者調研能夠通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從而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二)機構投資者調研對股價同步性的影響。股價同步性及其控制因素一直是公司財務方面的重要研究領域,已有許多文獻對其進行探究。Morck等(2000)提出股價同步性的概念,來反映公司個股和市場整體價格的關系,即股價的“同漲同跌”現(xiàn)象。曹新偉和洪劍峭等(2015)發(fā)現(xiàn)股價同步性與投資者實地調研負相關,表明投資者實地調研提高了股價信息含量,從而提高資本市場信息有效性。李昊洋和程小可(2017)從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視角建立價格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投資者調研的次數增加,公司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更強,當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較差時這種相關關系表現(xiàn)更明顯。
四、總結與評析
雖然關于投資者調研與資本市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一)數據不全面,信息披露不足。目前只有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強制披露上市信息,缺乏來自上交所的數據信息。我國學者所做的研究也都局限于此。國外資本市場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缺乏現(xiàn)場訪問的數據,難以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在實證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二)缺乏投資者調研對資本市場影響的實現(xiàn)機制的研究。現(xiàn)有文獻表明投資者的信息獲取行為將直接對上市公司以及資本市場產生影響,投資者調研作為一種與上市公司進行直接溝通的行為,其調研行為對資本市場的具體影響是通過何種機制實現(xiàn)的,目前還缺乏一個系統(tǒng)有效的研究。(三)缺乏基于投資者異質性視角下機構投資者調研活動的經濟后果的研究。盡管已有少量文獻對機構投資者與公司進行溝通等調研活動的經濟后果進行了研究,但往往僅集中于某一類投資者所產生的經濟后果,而不同的投資者在市場中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行為及經濟后果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關于投資者整體以及參與溝通的不同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Brown L D, Call A C, Clement M B, et al. Inside the “Black Box ” of Sell-Side Financial Analy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5,53(1):1-47.
[2] 曹新偉,洪劍峭,賈琬嬌.分析師實地調研與資本市場信息效率一一基于股價同步性的研究[J].經濟管理,2015(8):141-150.
[3] Chen Q, Goldestein I, Jiang W. Price Informativeness and Investment Sensitivity to stock price[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5,20(3):619-65.
[4] 譚松濤,崔小勇.上市公司調研能否提高分析師預測精度[J].世界經濟,2015(4):126-145.
[5] 譚勁松,林雨晨.機構投資者對信息披露的治理效應一一基于機構調研行為的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16,19(5):115-126.
[6] Morck R, Yeung B, Yu W.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markets: Why do emerging markets have synchronous stock price move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2):215-260.
[7] 李昊洋,程小可.投資者調研提升了資本市場定價效率嗎一一基于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7(1):99-110.
作者簡介:周港娜(1997—),女,漢族,四川省南充市人,西華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