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向堂
摘要:在植院入口處界面的設計有以下一些細節(jié)。比如墻面與最下面水面的交界處,水面作為一個界面,與墻面作為一個界面,兩個界面的交界處進行了收口設計,這樣兩個界面交界處有所交代,同時內部藏有燈槽,夜晚的時候也更有層次感。
關鍵詞:建筑尺度;節(jié)點劃分;光影設計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20)05-0063-67 收稿日期:2020-03-24
設計的難度其實是在于對于不確定性的把握,而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實體又是確定性的東西。在本文的探討中,希望在售樓處建筑空間氛圍的營造中,嘗試將這種不確定性進行一些分解,方便設計過程中方向性的思考。
當我們談及建筑品質時,我們想表達的是什么呢?一個合適的詞就是氛圍,而感受氛圍本身是人們記憶深處的一種再現(xiàn)。比如小時候家旁邊的園林,記得的是冬日暖陽進去,和小伙伴在水心亭吃零食聊天的場景,那種透過花窗的陽光打在墻面上,留下斑駁的影子。而構成這些記憶的元素有彎曲的連廊,挑出屋檐留下的陰影,左右兩側都有走道的二層復道回廊,而那些局部光滑的石頭又留下了歷史的印記。
所以是什么打動了我們呢?是一切。是事物本身、人群、空氣、喧囂、聲響、顏色、材質、紋理、光影,還有形式……欣賞的形式。作為一個建筑師,這是我們始終要處理的事情,將影響氛圍的各要素恰到好處的組合到一起。而構成這些要素按照經(jīng)驗,分成了基地、動線、尺度、光影和界面五個基本要素,這些要素之間彼此影響,構成了建筑空間的體驗。
1 基地的合理性
基地分為4個方面。
文化聯(lián)系,像貝聿銘先生做的蘇州博物館,就是呼應了本土文化。
本土人群的回憶與展望,特別是在一個具有歷史底蘊的地方,要考慮當?shù)厝巳旱挠洃浺约叭绾稳鞒羞@種記憶。
建筑尺度的整體與分散,這是主要考慮建筑與周邊的尺度和契合度,究竟是用一個大尺度去呼應一個周邊都很空曠的區(qū)域還是用一些小尺度體量去呼應周邊比較擁擠的環(huán)境。
邊界的守住與突破,這種邊界不是紅線,而是空間和時間意義上的邊界。路易康在薩爾克生物研究所對于空間和時間意義上的突破。
在紹興招商陽光城檀院的設計前期,就做了以上的一些思考。為了傳承當?shù)氐膮窃轿幕圆豢赡苁菤W式古典的形式,在基地對面就有一個法式開放大廣場的項目,作為在柯橋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qū),做具有一些歷史感的建筑會更合適。而對于紹興本地人的這種歷史文化感也需要有一些呼應。在尺度方面的考量,項目是賣低密度的產(chǎn)品,所以體量方向定的思路還是一個分散的體量。而在于邊界方面,參考傳統(tǒng)園林里,外收內放的原則,希望在沿路的界面還是保持一定的封閉性,內部形成一個園林景觀,構成低密度產(chǎn)品本身高宅大院的調性。
2 動線的趣味性
在由古典建筑邁向現(xiàn)代建筑中的代表作薩伏伊別墅,是對傳統(tǒng)古典中軸十字對稱流線的打破,而這種打破建立在一定的建筑技術的發(fā)展上,正是由于動線的打破,薩伏伊別墅的流線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
所以動線是設計師在設計電影的劇本,安排人在建筑中移動,感受空間的節(jié)奏與節(jié)點。在動線設計中需要有節(jié)點劃分,花園、人口、過渡空間、門樓坡道、樓梯、平臺等各個功能節(jié)點都是動線上不可或缺的節(jié)點。在動線設計中,又可化為為停留、穿越、休息、觀景等空間。不同的動線設計具有不同的空間體驗,在動線節(jié)點處的開或閉,穿越或者通過都會影響著人的體驗。
在傳統(tǒng)園林中,動線和節(jié)點更是密不可分,動線就是游園路徑,而亭臺樓閣等就是動線上的節(jié)點。
在近代現(xiàn)代主義建筑代表作,巴塞羅那德國館中,更是將動線和視線節(jié)點結合的精妙的大師之作。
所以在設計的時候,通常會從以下3個方面對動線進行考量:(1)動線決定建筑空間;(2)動線上需要有節(jié)點劃分;(3)節(jié)點空間需要限定和尺度。
在檀院的這個項目中,設計的突破點在于動線的設計,一開始的動線設計是從中間進入的,從中間進入的難點在于無法處理好前場后場還有建筑之間的關系,主題建筑始終偏在一側,享受不到大景觀的視野。
在后續(xù)的設計調整中,借鑒傳統(tǒng)園林中的流線,從側面進入,轉折再進入大花園,由此整個流線的問題得到解決。
通過動線的調整設計,使整個參觀動線上的節(jié)點變多,有前院后院側園,從而把整個參觀流線統(tǒng)一的組織在一起。
3 內部、外部尺度
外部尺度跟隨著基地的調性走。外在小尺度比如木心美術館,在烏鎮(zhèn)這樣以小尺度街區(qū)的基地,以及私人美術館的調性,整體以小體量的體塊組合,形成較小的親人的尺度。
又如上海徐匯濱江的龍美術館,作為城市級的美術館以及周邊空曠的區(qū)域,和面對黃浦江的尺度,就以整體大尺度呼應基地的調性,同樣會體現(xiàn)在內部空間的處理上。
內部尺度與外部尺度有著設計的連貫性,內部尺度跟隨著動線節(jié)點走。動線上的節(jié)點設計需要尺度設計的考量,不同的高寬比圍合感,開放與半開放都與節(jié)點的空間感受有影響。
節(jié)點處的標高本身也是一種尺度的設計,不同的標高對尺度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更進一步對尺度進行研究的話,很多大師慣用的手法是尺度向更廣闊的邊界外延伸,就比如安藤的水之教堂,本質也是對于尺度向外部空間的延伸。
在檀院這個項目設計中,對于尺度的設計就放在優(yōu)先考量的地位。動線上的節(jié)點處的各個院落承擔不同的意義,有的是穿越式的,有的是作為背景觀賞的院落,每個院落都有不同的尺度要求,就比如在入口的這個院落是整個院落里空間最大的一個院落,增加了院落的進深以讓人在通過的時候更多的停留時間,又通過在兩側借鑒以白描的手法設計兩片高聳的山墻,并且以弧線屋頂勾勒的天際線,來營造一種深宅大院的壓迫感。同樣兩個觀賞的院落,沙盤模型的后院要比接待大廳的院落大一些,也是功能需求的不同所導致的。
4 光影是需要設計的
光影的設計往往被建筑師所忽略,光影這種捉摸不定的特征,讓建筑師無從下手。而光影又恰恰是建筑中最具有靈魂的部分。
比如柯布的朗香教堂,通過厚墻上內外兩面不等大小的窗洞,形成外小內大的窗洞,形成了光學上的丁達爾效應,造成內部空間神圣的感受。通過模型對窗洞的模擬,外部洞口不變的情況下,擴大內部的窗洞,會增加內部光線的投射面
光影大師路易康深受占羅馬建筑的影響,對于古羅馬建筑中對于高聳光影的神圣追求,也一直貫徹在路易康的建筑設計中。
同時我們對路易康的幾個建筑進行了剖面的光線分析,路易康喜歡將光線設置高聳的屋頂上,通過對屋頂光線漫反射的設汁,達到自然的天光的效果
在埃克賽特圖書館,更是模擬了傳統(tǒng)教堂穹頂空間的光影效果,形成神性的空間。當然光影效果除了影響建筑內部的感受之外,在建筑體量的外部,光影也是雕刻建筑的元素。
灰空間本質也是室外光和室內光的一種過渡陰影空間,包括作為建筑的挑檐形成的陰影空間也是在檀院項目的入口處,把陰影的刻畫只留在檐下空間,21根純銅手工打造的仿椽子強調了在陰影處刻畫的設計。而在室內空間對一于光影的處理是希望光影能透過格柵灑進來,在室內空間形成一些斑駁的陰影。
5 界面的定義
界面設計的精致度與否考量了一個建筑近人尺度的感受。同樣不同材料的組合與設計會形成不同的效果。
在檀院人口處界面的設計有以下一些細節(jié)。比如墻面與最下面水面的交界處,水面作為一個界面,與墻面作為一個界面,兩個界面的交界處進行了收口設計,這樣兩個界面交界處有所交代,同時內部藏有燈槽,夜晚的時候也更有層次感。還有包括屋頂延伸下來的外邊緣點與豎向凹槽的對齊,形成統(tǒng)一的秩序感。包括墻面石材拼縫的處理,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拼縫,最終還是選擇了密封對齊,就是不想過多強調石材的劃分,而只是讓人感受更多是一個面的感覺。石材也選擇了啞光面的木紋石,遠處看會有細膩的暗紋,與傳統(tǒng)山水中有一些神似。
綜上5個元素的單獨闡述,初步將建筑設計中的前后關系進行了一些思考。但這五個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響而構成了建筑空間氛圍的本身。
有些建筑空間中,某兩個或者三個元素占有主導,那這些都是在建筑設計中需要綜合去判斷和拿捏的。比如同樣的一個穿越路徑,通過不同的尺度、光影還有界面的設計,就有不同的空間感受。
以上對于設計中的空間氛圍的營造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并做了一些總結,這些總結僅作為設計中的思考,而設計中的思考過程又不僅僅限制于這些總結本身。
文章來源:本文由中房案例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