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華 王小合 華長城
【摘? 要】目的:對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與人工關節(jié)置換(FHR)兩種術式在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88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將其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行PFNA治療,觀察組44例,行FHR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髖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PFNA與FHR兩種術式在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均可發(fā)揮較好功效,但FHR可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關鍵詞】PFNA;FHR;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髖關節(jié)
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為骨科常見疾病,手術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術式主要有PFNA、FHR兩種,但對兩種術式的應用效果的比較較少,本次研究就兩種術式在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88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將其按照治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62-88歲,平均(74.3±1.4)歲;觀察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61-86歲,平均(72.9±1.6)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行PFNA治療,予以患者全麻處理,將患者固定于牽引床上,內旋內收患髖,在C型臂X線下復位頸干角、前傾角,做適當大小切口,若復位不滿意,則需做輔助切口,利用克氏針輔助復位,明確大轉子頂端,在其頂端做切口,行近端擴髓處理,置入合適的PFNA主釘,在X線下置入導針,明確位置長度后,于大腿外側做10mm、20mm得到切口,并行鉆孔、絲攻處理,旋入遠端交鎖釘,于透視下觀察骨折復位情況,復位滿意后沖洗、縫合傷口。
觀察組則FHR治療,全麻后,取患者健側90°臥位,于患側髖關節(jié)前外側入路,做T形切口,去除股骨頭,盡可能保留大小轉子,以克氏針臨時固定復位后的大小轉子,同時行股骨遠端髓腔擴髓處理。對髖臼、髓腔進行沖洗,然后選用加長型骨柄假體,安裝骨水泥及假體后,以鈦纜捆綁大小轉子骨折塊。復位關節(jié),然后檢測關節(jié)活動度,對傷口進行沖洗,最后縫合關節(jié)囊,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1.3觀察指標
(1)以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為依據評估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以評分≥90分為優(yōu),80-89
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1]。
(2)比較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
(3)對比兩組并發(fā)癥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資料以spss20處理,定量與分類資料分別行t與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兩組髖關節(jié)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髖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略高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組間比較各項臨床指標對比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腹脹1例,肺部感染1例,傷口滲液1例,發(fā)生率為6.8%;對照組中腹脹4例,肺部感染2例,傷口滲液2例,褥瘡2例,發(fā)生率為22.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X2=4.42,p=0.035)。
3 討論
股骨轉子間骨折為骨科常見疾病,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已逐漸成為威脅老年人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危害極大[2]。然而,因該類患者年齡較大,多數(shù)患者還可見骨質疏松、機體機能下降等現(xiàn)象,通常難以長期臥床,故而通常需及時選擇合適的術式為期開展治療。
PFNA與FHR兩種術式為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常用方式,其中PFNA具有較強的抗旋轉能力,且操作較為簡單、創(chuàng)傷性較好,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醫(yī)患人員的認可。然而,受斷端加壓作用改變的影響,極易促使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延長,甚至還可能會出現(xiàn)再骨折、斷釘扥根部梁后果,若固定失敗,則需再次行FHR治療,增加患者痛苦。而FHR則是以骨水泥進行固定,可提高假體早期穩(wěn)定性;且通過在骨小梁間隙滲入骨水泥的方式,還可顯著提升骨小梁的支撐穩(wěn)定性[3];此外,通過復位捆綁大小轉子,還可增強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附著的牢固性,對促進患者骨折及早愈合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髖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無較大差異(p>0.05);但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FHR術式在該病患者中的應用優(yōu)勢。
總而言之,PFNA與FHR兩種術式均可促進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但FHR可縮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可作為首選方式。
參考文獻
[1] 馬昆. 人工關節(jié)置換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比較[J]. 實用手外科雜志, 2019, 33(1):100-102.
[2] 何立民, 鄢承元, 葉赟,等.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 2017, 19(12):14-16.
[3] 陳洪柱, 祁傳才, 王延瑞,等. PFNA與DHS微創(chuàng)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 臨床醫(yī)學, 2017, 37(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