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一 金殿射策
狀元或稱狀頭,這個名稱起于唐朝武則天做皇帝時,但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已無可考。
本篇所談的是清朝狀元的故事。清朝自順治三年丙戌開始,至光緒三十年甲辰末科止,正科、恩科共計一百一十二科。恩科為前朝所無,起于康熙五十二年圣祖六十萬壽時;此后遇皇帝、皇太后整壽,以及其他慶期,皆開恩科。
狀元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我將最后一個過程作一簡單介紹。
清朝的考試,共分三級:縣、省、京師?!巴比雽W為“生員”,俗稱秀才,每年都有機會。省的考試稱為“鄉(xiāng)試”,得中者即為“舉人”,除恩科外,三年一舉,逢子、午、卯、酉年份的八月間舉行,故稱“秋闈”。京師的考試集合各省舉人,稱為“會試”,亦是三年一舉,逢辰、戌、丑、未年份,亦就是鄉(xiāng)試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故稱“春闈”;又以由禮部主持試務,故亦稱“禮闈”。會試取中,實際上已是“進士”,但理論上稱為“貢士”。
會試通常在四月中旬發(fā)榜,尚須經(jīng)過一次復試,于四月二十一日殿試。其規(guī)制與鄉(xiāng)、會試不同,主要各點如下:
第一,殿試只試“策問”,即所謂“金殿射策”。策問題大多與時務有關,先一日由“讀卷大臣”擬“標目”,或四字或二字,共計八條,御筆圈定四條后,由讀卷大臣再擬策題,連夜寫就發(fā)刻,印好題紙;第二天一早發(fā)題,每人一紙。
第二,殿試照例在“三大殿”最后的保和殿。自備試桌——用光面細布蒙于薄板,下加四根活絡的鐵條,攜入殿內(nèi),找明亮之處支起來便是一張小桌;坐具則是代替“考籃”的小藤箱。
第三,鄉(xiāng)、會試皆是三場,殿試只是一天,例不給燭,如果寫得太慢,就要看監(jiān)試的王公大臣,是寬是嚴了。大抵嚴的多,一到暮色初合,不管你是否寫完,一律收繳,于未寫完之處,鈐一印章為證,其名謂之搶卷。但遇到平和忠厚的,不但不搶卷,甚至拿吸水煙的紙煤為人照明,這是惜士冷才,不算助人作弊。
第四,殿試卷糊名而不易書,事實上書法亦是考試的一部分。因為如此,軍機章京參加殿試,往往占盡便宜,其故無他,讀卷大臣每由軍機大臣派充,而軍機章京的筆跡,是他們所熟悉的,徇情提攜,人之常情。
第五,殿試的考官,既不像鄉(xiāng)試稱為“主考”,亦不像會試稱為“總裁”,而名之為“讀卷大臣”。因為就理論上說,天子臨軒策士,是唯一的主考,所以狀元有“天子門生”之號。
讀卷大臣例定八員,殿試前一日宣示后,即時入宮擬策題,奉欽定后,至內(nèi)閣大堂寫題,封前后門發(fā)刻,往往終夜不能合眼,及至殿試之日,方能休息,在文華殿住宿。
殿試的第二天,齊集文華殿,每人一張小桌,由收卷官分卷,按官階高低依次分布,一人一卷,周而復始,分盡為止,每人大約分到三十卷。
詳閱試卷,共分五等,記號是“○”“△,“、”“-”“×”;讀為“圈”“尖”“點”“直”“叉”。
每人看完所分到的全部卷子后,留置原處,再至第二桌看另一人所分到的卷子,這樣一桌一桌看過去,看完全部試卷,名為“轉(zhuǎn)桌”。
“轉(zhuǎn)桌”需要兩天的工夫,然后公推在科名中資望最高者一人,主持評定前十本;這十本卷子是要進呈欽定的,名次大致不動,在御前拆彌封后,前三名為三鼎甲;第四名至第十名,為二甲第一至第七名。但例外的情形,亦復不少。升沉決于皇帝一念之間,此在乾隆朝,尤為常見,“狀元的故事”便不妨從“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趙翼談起。
二 得而復失
談趙翼以前,先要談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正科的狀元畢沅。此人字湘蘅,別號秋帆,江蘇鎮(zhèn)洋人,乾隆十八年中舉人以后,捐了個內(nèi)閣中書,在京當差;迷戀名伶李桂官,債臺高筑,正業(yè)俱廢,后為李桂官所知,大為感動,盡其力之所及,助畢秋帆上進。及至畢秋帆大魁天下,李桂官亦因而名滿天下。袁子才曾賦長歌詠此一段佳話,內(nèi)有句云:“若教內(nèi)助論勛閥,合使夫人讓誥封”,李桂官遂為人稱做“狀元夫人”。
畢秋帆不善書法,他之能中狀元,頗出人意外。原來他在乾隆二十二年考取軍機章京,同事中有諸重光、童鳳三,亦皆是舉人,而且一起在庚辰科的會試中中了進士,到得殿試前一天,原該諸重光在軍機處值宿,諸重光對畢秋帆說:“今晚上應該你代我值夜?!蓖呕ハ鄵Q班是常事,但何以說是“應該”呢?諸重光指著童鳳三說:“我們倆的書法都很拿得出去,有鼎甲之望,今天應該早點回去,養(yǎng)精蓄銳,一躍龍門。像你老兄的一筆字,我想你自己也不會作非分之想吧!”
原來如此!畢秋帆性情寬和慷慨,一諾無辭。到了傍晚,發(fā)下一件“交議”的奏折,是陜甘總督黃庭桂所上,以準噶爾、回部之亂平定,應如何在新疆興辦屯田事宜,以期一勞永逸。入夜枯坐無事,他將黃庭桂的奏折細看了幾遍,對于新疆屯田是怎么回事,大致已了然于胸。
及至第二天殿試,所發(fā)下來的策問題中,正有一題談屯田,在許多應試者尚不知新疆位在何處的情況下,畢秋帆得心應手,將這一道策問,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進呈的前十本中,畢秋帆原列第四,高宗親手拔置第一;而原為第一的諸重光,被壓成第二,到手的狀元,拱手讓人。童鳳三亦在十本之內(nèi),中了二甲第六名。
第二年辛巳,皇太后六十萬壽開恩科,同為軍機章京的趙翼,上年會試鎩羽,這年卷土重來,禮闈得意。殿試以前,軍機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劉統(tǒng)勛及左都御史劉綸,已內(nèi)定派為讀卷大臣,私下計議:去年狀元、榜眼,皆出于軍機章京,外間嘖有煩言,說軍機章京占盡便宜;本年為避嫌疑,進呈的前十本之內(nèi),絕不能有趙翼的卷子。
趙翼字云崧,別號甌北,文名甚盛,自視亦高,當然亦有掄元之想。及至聽說二劉有此約定,怕他們認出字跡,決定變更字體。趙翼初入京時,在劉統(tǒng)勛家當西席;劉統(tǒng)勛之子劉墉,字石庵,寫顏字有名;趙翼學他的書法,平時偶作正楷,亦寫顏字。其實,他本來擅長的是歐陽詢的“率更體”;這天殿試的大卷子,以率更體來寫。
及至轉(zhuǎn)桌已畢,九圈的只有一本。不是說讀卷大臣共八人嗎?何來九圈?其中有個緣故,平定回疆的定邊將軍兆惠,班師還朝;高宗為示榮寵,特為派他充任讀卷大臣。兆惠面陳,身為武夫,不諳文事;高宗跟他說:“不要緊,你看圈多的,也給他圈好了。”其中有一本八圈,兆惠錦上添花,便出了一本九圈的卷子。
將進呈時,劉綸跟劉統(tǒng)勛說,九圈一卷,疑心是趙翼的卷子。劉統(tǒng)勛笑道:“趙云崧的筆跡,燒了灰我都認得?!?/p>
“不然?!眲⒕]答說,“今年一共二百另七卷,我每一卷都檢查了,沒有找到趙云崧的筆跡。如說此卷非趙,那么他的卷子在哪里呢?”
此言有理!劉統(tǒng)勛將趙翼的卷子要了來,聚精會神地復閱了一遍說:“趙云崧才氣縱橫,但常有不中繩墨之處。這一卷嚴謹修潔,絕不是云崧的手筆?!?/p>
話雖如此,劉綸終以為疑。及至進呈后,正好有御史建議,前十卷請先拆彌封,再定名次;目的即在抵制軍機章京因軍機大臣徇私而得鼎甲。高宗降旨,準予試行。
及至一拆彌封,果不其然,第一本即是趙翼;第二本是杭州人胡高望;第三本王杰,字偉人,號惺園,陜西韓城人。
高宗于王杰的筆跡很熟,因為王杰曾先后在兩江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陳宏謀幕府中專司章奏;而且他曾問過尹繼善,知道王杰人品高潔,決定拔擢他為狀元。
“本朝有沒有陜西人得過狀元?”高宗問劉統(tǒng)勛。
“沒有?!?/p>
“趙翼是常州人,江浙狀元很多,得失看得輕;如今西征之師平定回部,我想給陜西人一個狀元,以示偃武修文之意。你們看如何?”
大家當然沒有話說,趙翼與王杰的名次互易,即成定局。這就是趙翼的狀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曲折經(jīng)過。至于王杰,確是不負高宗的識拔。乾隆末年,和珅當政,勢焰熏天,軍機大臣中除了首輔阿桂以外,只有王杰持正不阿,有一回和坤執(zhí)著王杰的手說:“這雙手好軟,真好?!蓖踅艽鹫f:“這雙手雖好,不過不會要錢。”和珅為之面赤。嘉慶七年告老還鄉(xiāng)時,仁宗御詩贈行:“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還韓城?!眰髡b一時。
三 失而復得
有失而復得、得而復失,便有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乾隆三十一年癸未科狀元張書勛的故事,與趙翼是個有趣的對照。
張書勛字西峰,蘇州人,家貧力學,但會試不利,常出意外。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會試,張書勛原已取中第三名,但到填榜時,發(fā)現(xiàn)試卷違犯程式。科場條例,嚴格苛細,一切均須照功令程式行事,譬如御名避諱,等等,一不小心,便遭黜落。但到填榜時發(fā)現(xiàn)出了問題,是個很大的麻煩,因為名次均已排定,第三名黜落,如以第四名推升,則以下的名次皆須更動,會搞得一團糟。
因此,不知誰發(fā)明一個辦法,在黜落的卷子中抽一本“補缺”。這在科場中是件很鄭重的事,由主司擺設香案,對天祝告,然后在抖亂了的上千的落卷中抽取。那一回抽中的是秦大成,江蘇嘉定人;秦大成的運氣好得難以相信,殿試后居然中了狀元。
三年以后的丙戌科,張書勛卷土重來,這一年一面應試,一面應“大挑”。凡是三科會試落第,而有意人仕,可應大挑;定制每六年舉行一次,欽派王公親貴挑選,十個人一排,十取其五,一等二人用為知縣;二等三人用為學官。大挑主要的是看相貌,長方的“同”字臉,四方的“國”字臉,圓圓的“田”字臉,都可望取中。上豐下銳的“甲”字臉,反過來的“由”字臉,以及兩頭尖的“申”字臉,就難望人選了。
張書勛先應會試,后應大挑。會試的文章,自己覺得不壞,哪知闈中失火,偏偏燒的就是他那一“房”,卷子也燒掉了。禮部奏明原因,準予補試,由高宗親自出題。張書勛已經(jīng)認命了,此生與進士無緣,補試以后,到吏部領了大挑知縣的文憑,摒擋出都。走到良鄉(xiāng)地方,有他的同鄉(xiāng)好友追了上來,說補試發(fā)榜、榜上有名。于是重新回京,參加殿試,居然又是狀元。上一科得而復失,這一科失而復得,而且是知縣中狀元,成為科場中獨一無二的佳話。
四 倒霉的狀元
科場中有這么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闭债呫?、王杰、秦大成中狀元的例子看,這句話實在不無道理。此外靠運氣而得中狀元者,還可以談兩個故事。
先談一個簡單的,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正科,四川的駱成驤,在進呈十本中,原列第三,只因策論中有“君憂臣辱、君辱臣死”一語,使得因甲午大敗而飽受刺激的德宗,大為感動,拔置第一。第十本的喻長霖,亦因策論中有忠勇奮發(fā)之氣,改為第二。原來可當狀元的王龍文,就此變?yōu)樘交ā?/p>
另一個故事,則是真的要點運氣了。乾隆十六年辛未正科,高宗奉皇太后首次南巡,啟蹕前密囑刑部尚書劉統(tǒng)勛主持本科會試;殿試則以南巡之故,延期至五月下旬,高宗回京后,親自發(fā)策。進呈的第一本,為補行殿試的劉統(tǒng)勛之子劉墉,他那一筆名聞海內(nèi)的顏字,一望而知。
其時劉統(tǒng)勛正在大紅大紫,高宗可能以為讀卷大臣有意奉承劉統(tǒng)勛,要讓他的兒子中狀元,所以拿劉墉的卷子與第五名對調(diào),拆彌封一看,狀元變成杭州的吳鴻;而劉墉降為二甲第二名,凡前一科已中進士,因事未能參加殿試,而于下一科補行者,不得人一甲,由此立下一個例子。
其實吳鴻這本卷子,根本就不能列入前十本,因為多寫了一個“而”字,當時讀卷大臣及高宗都沒有看出來,直到好幾年以后,方在琉璃廠為人發(fā)現(xiàn)。
怎會在琉璃廠發(fā)現(xiàn)呢?原來琉璃廠有一家專門供應考試用具的文具店,名為榮祿齋。當發(fā)榜前夕,在寫榜時,名條陸續(xù)由貢院門縫中傳出,榮祿齋匯印成紙,公開發(fā)售,名為“紅錄”。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會元劉可毅,本名毓麟,更名應試,得中會元,本是喜事,不意紅錄將他的名字誤刻為“劉可殺”,都訝為不祥,劉可毅本人更是耿耿在懷,他自己想,身為翰林,如何“可殺”?除非當考官,下人借他名義舞弊,始有可死之道。因此每逢有“考差”,他都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想當考官。哪知“拳匪之亂”,由京南歸時,中途遇害,“可殺”竟成惡讖。
榮祿齋為了招攬生意,每每托人設法從內(nèi)閣大庫中偷出墨卷,張貼店壁,供人觀摩。吳鴻策文中多一“而”字之所以未被發(fā)現(xiàn)者,因為前一頁末一字為“而”,次頁第一字又書一“而”字,衍文在絕不同的兩個地方,容易忽略。如果當時為讀卷大臣發(fā)覺,照例要加貼黃簽,打人三甲,決無列入前十本之可能。
狀元雖為讀書人至高無上的榮耀,但中狀元并不就表示榮華富貴,萃于一身,倒霉的狀元亦有的是??滴跞四觏樚爨l(xiāng)試,正副主考為三十六年丁丑科的狀元李蟠、探花姜宸英。姜為江南老名士,圣祖久知其名,當進呈十本時,圣祖問其中有姜宸英否?禮部尚書韓菼回奏:“姜宸英在史館甚久,臣識其字,二甲某卷當是?!辈痖喒唬プ姘沃脼橐患椎谌?,年已七十有二。
及至鄉(xiāng)試過后,京中流言甚盛,說情弊不一而足;同時傳出一副諧聯(lián):“老姜全無辣氣,小李大有甜頭?!?/p>
不論鄉(xiāng)會試,每次發(fā)榜后,總有落第的舉子制諧聯(lián)罵主司以泄憤,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未足以驚動九重。但這一科除了罵“老姜”“小李”以外,還有一道四六的“揭帖”公然出現(xiàn)在通衢大道上。最駭人聽聞的是,正文之下的許多小注,公然指明朝貴大臣的子弟,以何因緣得以中舉:有的是憑交情,有的是作交換——甲放乙省主考、中丙之子;丙主北闈、中甲之子——最多的是行賄,銀數(shù)若干,中介何人,指得歷歷分明,如廣東巡撫年遐齡之子年羹堯,左都御史趙申喬之子,后數(shù)科中狀元的趙熊詔,皆以孔方兄之力,得登賢書。
于是圣祖降旨查問。他大概亦知道這一案牽涉的大臣太多——連他最信任的,曾為順治草遺詔,了解宮闈秘密最多的首輔王熙亦不免。如果只指派某數(shù)大臣徹查,不僅不能查明真相,而且亦使被派的人為難,所以上諭中只派九卿會勘試卷。而對首先發(fā)難的御史鹿祐,特予褒獎,以示希望勘卷的九卿能秉公辦理。
這是這年十一月初的話,到了月底,九卿復奏,請將正副主考李蟠、姜宸英革職。圣祖旨在杜絕幸進、改革風氣,認為如此糊涂了結(jié),并非治道,降旨全榜舉人,一律復試。
復試于第二年正月底舉行,結(jié)果大出意外,圣祖命人宣示,認為試卷并不如想象中那樣惡劣,只黜落四等數(shù)名;三等以上皆準予參加會試;但亦并不認為主考弊絕風清,李蟠充軍,而姜宸英已瘐死獄中。
當時輿論都認為姜宸英是冤枉的。照我的看法,那副諧聯(lián)道出了真相,即是“小李大有甜頭”,而姜宸英不能隨事匡正,卻不過情面,勉強同意取中,即所謂“全無辣氣”。桐城派古文名家,曾有一文,記姜宸英生前曾跟他說過,平生有三事,自信可傳,第一件是他曾做過權相明珠家的西席,媲美李后主的大詞人納蘭性德是他的學生。有一天納蘭性德跟他說:“家父信任我,不及信任‘某仆,先生如能向‘某仆致禮,則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苯酚⒉淮笈?,拂衣而去。此“某仆”便是原籍朝鮮的安歧,通稱安三,為明珠經(jīng)營鹽業(yè)而致巨富,在康熙朝是有名的收藏家,鑒賞力之高,不遜于梁清標。姜宸英人品如此,謂其古稀以后得鼎甲,主北闈而竟納賄自污,似乎是件不可思議的事。當時王漁洋當刑部尚書,自言:“吾為刑官而令姜西溟(姜宸英字西溟)非罪而死,何以謝天下?”
這一榜的榜眼嚴虞悖,亦因此案被議,照揭帖中說,嚴虞悖不但子侄在此科得雋,為人居間,過付賄銀,亦有多起。他是神童,入翰林后,館閣文字多出其手,而因此案涉嫌,革職閑居,至康熙五十年始復起,以大理寺寺丞充四川鄉(xiāng)試副主考;升太仆寺少卿后,又充湖廣鄉(xiāng)試正考官,旋即病歿。這一榜的三鼎甲,都很倒霉。
六年以后的康熙四十二年癸未正科,亦是很倒霉的三鼎甲,榜眼趙晉以江南副主考舞弊下獄,自縊而死。向例犯人入獄,以紙捻作褲帶,紙捻不能承重,用意即在防止自縊,是以趙晉之死成為疑案,謠諑紛傳,說同榜狀元王式丹入獄探視趙晉時,以丐尸掉包,掩護趙晉脫逃,因而吃上罣誤官司。
王式丹、趙晉同榜的探花錢名世,字亮工,江蘇常州人。錢名世詩文皆工,詩為王漁洋所激賞,文則為主修明史的萬斯同所欽服。雍正四年,不幸無端卷入當時最嚴重的政治風暴中。
錢名世有首投贈年羹堯的詩,說他當立碑于圣祖“平藏碑”以后。贈詩達官是常事,頌揚過分,亦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過失,但因世宗深惡年羹堯,在年死后,依然株連不休。錢名世一案交議后,大學士九卿將順世宗的意旨,科以“甚屬悖逆”的罪名,“應革職交刑部從重治罪。”而世宗以精神虐待,作為懲罰的手段。他說,錢名世“既以文詞諂媚奸惡,為名教所不容,朕即以文詞為國法,示人臣之炯戒”。除革職發(fā)回原籍以外,御書“名教罪人”四字,交常州地方官制成匾額,張掛錢名世住宅。同時又發(fā)動朝士一起來痛罵錢名世,他諭知軍機處說:“可令在京現(xiàn)任官員,由舉人進士出身者,仿詩人刺惡之意,共為詩文,紀其劣跡,以做頑邪,并使天下讀書人知所激勸。其所為詩文,一并匯齊,俟朕覽過,給付錢名世?!贝耸潞髞聿o下文,可能是經(jīng)人奏諫后,收回了成命。
此外,三鼎甲都倒霉的,還有乾隆四十年乙未正科一榜。狀元吳錫齡,安徽休寧人,探花沈清藻,杭州人,都在授職一年后去世,吳錫齡只有二十五歲,是清朝唯一的短命狀元。榜眼汪鏞,山東歷城人,金殿臚唱那一天,不知何故,競致缺席,未受職先罰俸,仕途蹭蹬,編修一干干了三十年,垂老始改官為御史。
以上是談一榜三鼎甲皆不利的情形,至于狀元個人最倒霉的,莫如嘉慶十九年甲戌正科的龍汝言——功名富貴都斷送在“雌老虎”手里。
龍汝言,安徽桐城人,字錦珊,一字子嘉。他在做秀才時,在旗下一個都統(tǒng)家做西席,旗人素輕西席,目之為“教書匠”,龍汝言郁郁不得志好幾年。
嘉慶十四年,仁宗五旬萬壽,龍汝言受都統(tǒng)之托獻祝詞,集康熙、乾隆兩朝御制詩,作五言排律一百韻進呈。仁宗大為驚異,排律一韻即是一聯(lián),一百韻便是一百副對聯(lián)共兩百句,加上前后散起散結(jié),共兩百另四句,實在難能可貴。
旗下都統(tǒng)不認識漢字的都很多,居然能集先皇詩句,成此巨制。仁宗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于是召見都統(tǒng)垂詢,都統(tǒng)據(jù)實回奏,仁宗更為感動,因為他知道,南方士子多不屑讀御制詩集,尤其是乾隆的三萬四千首詩的《樂善堂集》,如果引用,必是資以取笑。如今龍汝言能集成排律一百韻,非熟讀細讀不可,即此足見愛君之誠,立即賞給舉人,準予一體會試。
仁宗五旬萬壽,例開恩科,但壽期是在十月初六,早過春闈試期,因此龍汝言參加嘉慶十六年辛未殿試,不幸落第,四總裁之一文華殿大學士董誥復命時,大受申斥,說“今科闈墨不佳”。
其實這一科所取,頗多佳士,林則徐就是這一科的二甲進士。狀元叫蔣立鏞,湖北天門人。新進士發(fā)榜后,照例要謁見國子監(jiān)祭酒,猶如今之研究生見校長;祭酒高坐堂室,三鼎甲率同榜羅拜于下,有個規(guī)矩:祭酒受禮時,絕不能有何動作,頭動則不利狀元,左右手動則不利榜眼、探花。其時的國子監(jiān)蔣丹林,正就是蔣立鏞的父親。父子行此隆重的大禮,一時傳為佳話,有朝士贈詩云:“回憶趨庭學禮時,國恩家慶喜難支。阿翁不敢掀髯笑,怪底郎君拜起遲?!贝艘酄钤适轮弧?/p>
回頭再談外號“董太師”的董誥,他是很受仁宗尊禮的老臣,即使真?zhèn)€闈墨不佳,天顏亦不敢為此不悅,此中必有蹊蹺。
仔細一打聽,才知道仁宗是為龍汝言落第而遷怒。因此到了下一科甲戌,四總裁入闈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將龍汝言的字號找到,關照房考呈薦,榜發(fā)高高地中了。
到得殿試,讀卷大臣仰承意旨,將龍汝言取中第一,進呈后,仁宗雖看出是龍汝言的筆跡,還不十分放心,私下拆開彌封看過,復又封好。以萬乘之尊有此偷偷摸摸的行徑,亦算奇聞。
到臚唱時,仁宗比龍汝言本人更得意,向左右表示,賞識不虛。嘉慶二十一年奉派為湖北鄉(xiāng)試正主考,差滿回京,立即派在“南書房行走”。南書房翰林猶如皇帝的清客,向例非資深翰林如侍講、侍讀等不能充任;龍汝言其時尚未“散館”,獲此差使,殊為罕見。
不久,龍汝言又奉派為實錄館纂修,這更是一個優(yōu)差。因為修先帝的實錄,等于民間富貴之家請人為先人撰墓志銘,諛墓之金必豐,所以除了實錄告竣,照例優(yōu)予議敘以外,平時亦常有賞賜。到得二十四年,實錄告竣,繕出清本以后,實錄館的執(zhí)事送到龍汝言家中,請他校對。第二天取回以后,隨即進呈御前,仁宗打開一看,高宗的廟號尊謚競寫成“高宗‘絕皇帝”——應該是“高宗純皇帝”;純字誤書為絕,龍汝言競未校出。
仁宗既驚且怒,最后則是傷心,因為他覺得待龍汝言如此之厚,而龍汝言竟絲毫沒有感恩圖報之心,失望極了。但仁宗猶不忍宣布真相,僅降一朱諭:“龍汝言精神不周、辦事粗忽,毋庸交部議處,著即革職回籍?!比绻敖徊孔h處”,則“純皇帝”誤書“絕皇帝”而未校出,事屬“大不敬”,起碼也是個充軍的罪名。
那么到底是不是龍汝言“辦事粗忽”呢?不是。龍汝言家世寒素,少年時常受岳家周濟,因此而懼內(nèi)。其時夫婦反目,龍汝言避居友人家,實錄館送件來時,他的妻子漫然置之,第二天來取件,原封不動交給了來人,以致出了這么大一個紕漏。
第二年仁宗駕崩。龍汝言因為曾充南書房翰林,內(nèi)廷行走人員,算是皇家的“自己人”,例應奔喪,叩謁幾筵時,龍汝言想起仁宗的恩德,亦痛自己的遭遇,更有無可言宣的委屈,三副眼淚并作一副,哭得搶天呼地,聲震深宮,嗣君道光皇帝問明經(jīng)過,說此人很有良心,特旨賞內(nèi)閣中書,以微官而抑郁以終。
五 狀元應不應有才
狀元應該不應該有才?答案是肯定的,但亦有例外,在清朝至少可以找出兩個。
一個是同治十三年甲戌正科的陸潤庠。曾孟樸著《孽海花》第十一回,有個“磨勘官”陸萃如不知有《公羊春秋》、更不知注《公羊》的何休,甚至不知《說文》的作者是誰,此人就是影射陸潤庠。曾孟樸與陸潤庠同鄉(xiāng)而相熟,必不致厚誣。當然,四書五經(jīng)是讀熟了的,只不知四書五經(jīng)以外,尚有學問而已。
陸潤庠之中狀元,有個很有趣的傳說。他的父親叫陸懋修,字九芝,號稱儒醫(yī),好著醫(yī)書,醫(yī)德更是過人,每每深夜到病家去探望動靜,真所謂“醫(yī)家有割股之心”。所以陸潤庠中狀元,蘇州人都說是他的父親陰功積德所致。
但陸懋修的醫(yī)道實在不高明,同治十三年將一家富家三世單傳的一個遺腹子醫(yī)死了,其家大憤,將陸懋修的招牌卸了下來,劈成兩半丟在茅廁中。不道“一報一報連三報”,聽說陸潤庠中了狀元,那家人家趕緊將陸懋修的招牌從茅廁中撈起來,洗刷干凈,包金鑲補,花紅鼓吹,送歸陸家。這是我幼年聽老輩所談,不見于任何記載。
另一個不通的狀元,笑話很多?!肚宄笆反笥^》有一條云:“乾隆初有粵東殿撰,以少年擅巍科,揚歷中外,頗受上知遇。然不甚通文理,嘗讀孔子觀射于矍相之圃,讀矍為瞿,人皆笑之為‘瞿圃狀元云。”按,乾隆初年出于廣東的狀元,只有一個乾隆四年己未正科的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而適有讀矍為瞿這個笑話,因而得了“瞿圃狀元”這個外號。
莊有恭曾任浙江巡撫多年。其時的書院,一月有三次考課,其中兩次為“官課”,即由督撫司道出題主考。有一回莊有恭主持“官課”,為防止生童交頭接耳,異想天開地命人以白紙條,一端粘附生童的前額,另一端粘在桌上,人人俯首、不得動彈。
莊有恭為人很刻薄,不但出了這么一個虐待的花樣,而且還用文字損人。這天是考試帖詩,出的題目叫做“萬馬無聲聽號令”,明明貶人為馬。
杭州的秀才也很不好惹,整人的法子很多。正當大家敢怒而不敢言之際,有人突然擊案說道:“奇哉!天然絕對?!甭酝R幌?,大聲念“萬馬無聲聽號令”的對句:“一牛獨坐看文章?!?/p>
一時哄堂大笑,粘額的紙條,盡皆崩斷,莊有恭無可奈何,類此自取其辱的笑話不一而足。還有一回,有個秀才考到一半,忽然腹痛想如廁。那時的規(guī)矩,先要領一支簽,進出都要照一下,名為“出恭入敬”,所以讀書人家的子弟,都管大解叫“出恭”。
此人去領簽時,莊有恭疑心有何作弊的行為,不肯給。此人便說:“生員是真有恭,不是‘裝有恭。”裝者假裝,意謂真的要大解,不是假裝要大解。有恭之恭,變成別有所指。這回是輪到莊有恭敢怒而不敢言了。
莊有恭與陸潤庠,除了四書五經(jīng),別無學問;除了八股,別無文章,但狀元中做學問的人實在不少,如彭定求、龍啟瑞,皆人《清史稿·儒林傳》,青史留名,在他們治學的成就,而不是因為他們曾經(jīng)大魁天下。
彭定求字勸止,蘇州人。他的父親彭瓏是規(guī)行矩步,淡泊自甘的道學君子。彭定求天性純孝,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中狀元授職修撰后,便請假省視老父,居家兩年,直到彭瓏催促,方始入京銷假,服官一年余,復又請假歸省,未到家彭瓏便已病歿。彭定求自此告病在家。圣祖南巡時,特派太監(jiān)賜御札,有“汝學問好、品行好、家世好”。其時江南的紳士,在鄉(xiāng)多喜歡包攬是非,只有彭定求閉門讀書,不管閑事,特為圣祖所稱許,特命他到揚州??芤鞒挚逃〉摹度圃姟?,照現(xiàn)任官升轉(zhuǎn)。彭定求在揚州兩年,《全唐詩》告竣后,仍回蘇州,既不進京亦不銷假,一意講求陽明之學。他曾從理學名臣湯斌受業(yè);湯斌當江蘇巡撫時,清廉無比,外號“豆腐湯”。彭定求晚年感念師門,常作“豆腐會”,邀老友講學論道。平生著作甚豐,歿于康熙五十八年,享壽七十五歲。
彭定求歿后第八年的丁未,他的孫子彭啟豐中了會元,殿試在進呈十本中,居第三。這與他的祖父“兩同”,彭定求亦是會元,殿試本為第三,由于策論中對圣祖有規(guī)諫之語,拔置第一。世宗得位之初,事事要學“皇考”,因而亦將彭啟豐由第三改為第一,祖孫同為會元、狀元,有意制造一重佳話。彭啟豐一生的經(jīng)歷,多在考試、教育方面,五典鄉(xiāng)試、三主學政,官至尚書,享壽八十有四。生當承平盛世,富貴壽考,不必有赫赫之功,亦不負一生了。
六 父子叔侄六狀元
由祖孫狀元聯(lián)想到父子叔侄,是否亦有先后奪魁的佳話?有的,父子狀元有一對,叔侄狀元有兩對。且從后者談起。
第一對叔侄狀元是浙江湖州府德清縣的蔡啟傅、蔡升元。蔡啟傅于康熙八年冬天赴京會試時,路經(jīng)淮安府山陽縣,縣令是他的鄉(xiāng)試同年,投刺拜訪。那縣令只以為是來打抽豐的,在名刺上批了四個字:“查明回報。”門房少不得加以盤問,蔡啟傅一怒而去。第二年庚戌科,先中會元,后中狀元,山陽縣令才知道得罪了貴人,具了一份厚禮補過。蔡啟傅拒而不受,在禮帖上寫了一首詩:“一肩行李上長安,風雪誰憐范叔寒?寄語山陽賢令尹,查明須向榜頭看?!?/p>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正科,其侄蔡升元殿試奪魁,上距啟傅臚唱十二年,故蔡升元賦謝恩詩,有“君恩獨被臣家渥,十二年間兩狀元”之句。一說此詩為升元之父啟賢所作。
另一對叔侄狀元為翁同穌、翁曾源。翁同穌為咸豐六年丙辰正科狀元,兩為帝師,得君甚專。晚年為剛毅、榮祿所排擠,被逐回常熟,凄涼以終。我曾為他寫過傳記,這里就不多說。
翁同龢為大學士翁心存幼子。其長兄翁同書,翰林出身,咸豐三年幫辦江北軍務,以克瓜州功獲賞黃馬褂,八年授安徽巡撫。同治元年,節(jié)制五省軍務的欽差大臣曾國藩,奏劾翁同書于定遠失守時,棄城走壽州,而壽州復陷。其時的曾國藩,所請無不準,翁同書被逮至京下詔獄。會王大臣會審,恭王岳父、大學士桂良主從嚴,因而定罪為“斬監(jiān)候”。
其時翁心存年逾古稀,何能承受這樣的刺激?雖然這年同治建元,照例“停勾”,翁同書這年可以不死,但明年又如何呢?老年人有這樣一個痞塊橫亙在胸中,真有生不如死之感,入冬終于臥疾不起。兩宮懿旨,特釋翁同書回家視疾。到得出獄,父子得見最后一面,但翁心存已入于彌留狀態(tài),是否知道長子暫釋,不得而知。
翁心存身后的恤典甚厚,除準翁同書在家穿孝百日再入獄以外,特賞翁心存的長孫,亦就是翁同書的長子翁曾源為進士,準一體殿試。這翁曾源書念得很好,但有一樣要命的毛病——羊角風,而且相當嚴重,說來就來。有了這項毛病,注定不能參加考試,否則,闈中發(fā)病,難保沒有性命之憂。因此只是捐了個監(jiān)生在家讀書。咸豐六年,宣宗實錄告成,在事諸臣優(yōu)敘,翁曾源因而蒙賞給舉人,一體會試,實際上并未入闈。及至蒙賞進士后,第二年癸亥恩科,殿試只有一天,家人決定讓翁曾源去試一試。
入宮以后,一直到天黑,未見翁曾源的蹤影,翁同穌及其他接場的親族,都焦急得不得了,一直到“戌初三刻”,也就是七時四十五分,才見他出宮。顯然天黑以后還能寫大卷子,保和殿中是有人照應的。
問起翁曾源殿試情形,是身體很好,大卷子沒有錯字,這就有前十名之望了。三天以后,進呈十本拆彌封,前十名即時召見,名為“小傳臚”。翁曾源一早人宮聽宣,居然中了狀元。這是八員讀卷大臣于翁心存、翁同書、翁同穌都有相當?shù)臏Y源,有意幫忙。但亦只有嗣君沖齡,太后臨朝,才敢于如此。且不說在雍、乾兩朝,斷乎不敢;即在嘉、道兩朝,亦不見得敢輕易嘗試,因為出了個羊角風狀元,不但是個笑話,而且有此疾者,絕不能服官,然則拔之以魁多士的作用何在?皇帝只要如此詰責,而無法“明白回奏”,則嚴譴立至。
翁曾源之中狀元,在中國科舉史上,創(chuàng)造了好幾項紀錄:第一,是從未進過貢院(鄉(xiāng)會試闈場)的狀元。第二,是唯一由監(jiān)生一躍而中的狀元。第三,是唯一未曾任過官職的狀元——在他中狀元時,他為他祖父所服的喪未滿,自然不能到翰林院受“修撰”之職,以后亦始終只領虛銜。
最后要談一對父子狀元,都是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父名于振,字鶴泉,江蘇金壇人,雍正元年癸卯恩科狀元。這一科三鼎甲俱命在南書房行走,事屬特例。世宗得位不正,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措施,需要在南書房親自指揮處理,凡奉派在南書房行走的翰林,如果縝密小心,則一路榮升,官符如火,否則便有殺身滅門之禍。如雍正四年江西主考查嗣庭,原來即是南書房翰林,當他奉派至江西時,世宗另派副主考俞鴻圖監(jiān)視,途中可能搜查到查嗣庭泄漏機密的確據(jù),以致被禍。
雍正二年甲辰補行元年癸卯正科會試,于振奉準為河南鄉(xiāng)試副考官,四年十一月提督湖南學政,未幾降調(diào)為行人司副。明朝的官制有行人司,長官正副二人,行人司副從七品,清沿明制,于乾隆十三年廢止。于振原為修撰從六品,改行人司副則為降二級調(diào)用。原因要查“雍正朱批諭旨”才知道,他未經(jīng)奉準,擅增武秀才的學額,且已取中,事情搞得很尷尬。世宗朱批:“新進小臣,無知孟浪,未經(jīng)奉示,何得專擅?已交該部察議矣?!鲍@咎之因如此。
如果從六品的修撰,降調(diào)為從七品的檢討,則仍在翰林院;一調(diào)行人司副何能再成翰林?說來也是造化弄人,于振居然復為翰林——雍正十一年踵康熙十八年己未故事,舉“博學鴻詞”制科,除現(xiàn)任翰林以外,無論已仕未仕,經(jīng)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撫學政保薦,即可應試。于振符合舉薦資格。
這一次的詞科,延到乾隆元年丙辰九月,方始舉行。但丙辰詞科與己未詞科,用意完全不同,前者旨在將隱于巖壑的前明義士延攬出山,所以錄取從寬;而丙辰詞科,原就是世宗的一種“陽謀”,想引出曾靜、汪景祺這類人物,以便鏟除,所以下詔一年以后,尚僅河東總督舉一人、直隸總督舉兩人。世宗降旨,切責諸臣觀望,于是舉列兩百余人,誥命一年之內(nèi)督集京師,先至者月給錢米,及至齊集,已在乾隆建元以后,特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吏部侍郎邰基閱卷。
凡是三考出身的進士,對于未受場屋之苦,一飛沖天的“征士”,都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此在康熙時已然,以朱竹坨的淵博多才,尚且被目之為“野翰林”,可見此輩的心態(tài)。因此由張廷玉主持的丙辰詞科,托慎重之名,行擯棄之實,應試者一百九十三人,取中一等五名,二等十名;次年七月補試二十六人,取一等一名,二等三名??傆嬕坏攘?,授職編修;二等十三名,授檢討、庶吉士不等。淹通經(jīng)史,或文章詞賦知名海內(nèi)的績學能文之士,如人《清史稿·儒林傳》的程廷祚、桑調(diào)元、顧棟高、沈彤等;入《文苑傳》的厲鶚、劉大櫆、李鍇、胡天等均未人選,頗失士林之望。
于振很運氣,取在一等之末,復回翰林院當編修。清朝以狀元而應詞科獲高第,具此雙重資格者,只于振一人。老師提拔,是其主因,于振的狀元,原就是張廷玉取中的。
到了第二年——乾隆二年丁巳,于家又有喜事。于振之子于敏中,殿試一甲一名。高宗很欣賞于敏中,乾隆二十五年入軍機后更是大紅大紫,他一直掌度支,三十八年晉文華殿大學士后,仍兼戶部尚書。所當過的差使都是闊極一時,如四庫全書館總裁、上書房總師傅、翰林院掌院。又因平金川,他以參贊廟謨之功列為功臣,賞戴雙眼花翎,圖形紫光閣,給一等輕車都尉世職,身后并得謚文襄,文臣非有安邦定國之功,不能謚“襄”,在他以前謚文襄者,只有一個洪承疇。
于敏中卒于乾隆四十四年,享年六十六歲,而生前之榮忽然轉(zhuǎn)變?yōu)樯砗笾?。事實上他的死因,便很可疑。?jù)說于敏中以微疾告假時,高宗遣醫(yī)診視,忽賞“陀羅經(jīng)被”,這是來自西藏喇嘛,歿后覆蓋于棺中的殮具,凡一二品大臣歿于京師者,例賞陀羅經(jīng)被,不是什么稀罕的榮典。因此,傳聞高宗賜此被于于敏中生前,是暗示他自裁。
于敏中身后,兩次嚴譴,第一次是乾隆五十一年,高宗讀《嚴嵩傳》,想到乾隆四十六年“甘肅捐監(jiān)折收”一案,于敏中庇護乾隆朝有名的貪官王宣望;恤典中原曾入祀賢良祠,此時降旨撤出。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國史館進《于敏中傳》,高宗復又想到于敏中結(jié)交太監(jiān)的往事,命將于敏中之孫所承襲的輕車都尉世職撤革。
高宗何以追論舊惡如此?已覺可怪。近年讀孔德成先生令姐孔德懋女士所著《孔府內(nèi)宅軼事》,探究有關史料,發(fā)現(xiàn)高宗與于敏中之間,有一種特殊的私人關系?!犊赘畠?nèi)宅軼事》中有一章,標題為“公主下嫁孔府”,一開頭就說:“衍圣公的兄弟不能住孔府,要搬到外面的十二府中去住,但在孔府里卻世世代代住著一戶外姓親戚,人稱‘于官親,住在東學,占有一大片房屋院落?!?/p>
這于官親是誰呢?就是于敏中的眷屬??赘鄠鳎呵∮袀€女兒,是孝賢皇后所生,對她十分鐘愛。這位公主臉上有塊黑痣,據(jù)相術說,這塊黑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公主嫁給比王公大臣更顯貴的人家,這就只有遠嫁孔府了。因為只有衍圣公可以在皇宮的御道上和皇帝并行。皇帝到曲阜后,也要向衍圣公的祖先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這都是別的王公貴族所沒有的榮耀。
乾隆第一次來孔府時,就說定將女兒下嫁孔府。但滿漢不能通婚,為了避開這個族規(guī),乾隆便將女兒寄養(yǎng)在中堂大人于敏中的家中,然后又以于家閨秀的名義,嫁給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憲培,孔府的后人稱她為于夫人。
公主嫁到孔府在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
這段敘述,真假摻雜。清朝的家法極嚴,公主不可能寄養(yǎng)在大臣家,此且不論。要指出的是,高宗十女,孝賢皇后生第一女、第三女;第一女早殤,未封;第三女封固倫和敬公主,雍正九年生,乾隆十二年出嫁,年十七歲;此外,能養(yǎng)大的四、七、九、十等四公主,出嫁的年齡,非十六即十五。乾隆十三年三月東巡回鑾時,舟次德州,孝賢皇后與高宗在一次激烈的沖突后,憤而投水自殺。然則于夫人如為孝賢皇后所出,至少應生在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已二十六歲,斷無公主至二十六歲始出嫁之理。
那么,于夫人是不是高宗的女兒呢?是的。不過她的母親并非后妃,而是孝賢皇后之弟大學士傅恒的夫人。高宗與傅恒夫人私通,福康安就是高宗的私生子,這種公案,我曾有考證;孝賢皇后在德州自盡,亦就是醋海生波所致。
因此,于夫人應該是??蛋餐竿傅陌谩3錾蠹从捎诿糁姓J之為女,說是由于敏中之妾張氏所生,《東華錄》載乾隆三十七年上諭:“于敏中之妾張氏,于例原不應封,但于敏中見無正室,張氏本系伊家得力之人,且其所生次女,已適衍圣公孔昭煥長子孔憲培,系應承襲公爵之人,將來伊女亦可并受榮封,張氏著加恩賞給三品淑人。”
張氏受封的理由,完全說不通,而且大臣家的姬妾,皇帝又何以知其為“伊家得力之人”?說穿了一句話,無非酬謝其撫養(yǎng)“公主”之功而已。
《孔府內(nèi)宅軼事》中說,“公主”自恃“毓德高門”,與婆婆不和,想來脾氣不大好。于敏中死后兩次獲咎,很可能是“公主”告的狀;而于敏中微恙而蒙賜陀羅經(jīng)被,暗示其自裁,則更可能是于敏中口舌不謹,泄漏了“公主”的身世之謎之故。
七 狀元的兄弟
清朝的文風,以乾隆年間為最盛,兄弟聯(lián)翩人詞林、膺鼎甲者,不一而足。主試大臣,所以能秉公取士者,高宗的英察,有極大的關系。
乾隆六十年乙卯,以登極周甲特開恩科。會試正總裁為左都御史竇光鼐;取中的第一、第二兩本卷子,都是浙江人。另外兩名副總裁,認為浙卷連中兩本,似乎太多,最好換一本。竇光鼐以脾氣固執(zhí)出名,當時表示“論文不論省”,拒絕更換。及至填榜時,會元浙江湖州王以銜,第二名即其弟王以铻。榜發(fā)后,群情嘩然,說竇光鼐兩督浙江學政,事必有私。
其時和珅的勢焰正盛,以竇光鼐的脾氣,是絕不會買他的賬的。乾隆五十一年竇光鼐第二次當浙江學政時,奉命會同戶部尚書曹文埴盤查各州縣倉庫虧空。和珅關照曹文埴含糊了事,但竇光鼐不聽,單獨上奏,嚴劾不法州縣,平陽知縣黃梅假彌補虧空苛斂,母死之日演戲。高宗得奏震怒,特派首輔亦為軍機大臣領班的武英殿大學士阿桂,到浙江查辦。
阿桂復命,說黃梅九十歲老母生日演戲,當夜病故,竇光鼐所言不實。竇光鼐不服,奏明阿桂只是派屬員至平陽查訪,本人未到;竇光鼐則親自赴平陽復查,取得黃梅勒派富戶的捐票,母死不肯發(fā)喪,托辭老母生日演戲,表示他并未丁憂,以便仍舊在任。于是阿桂二次赴浙查辦,這回證明了竇光鼐所奏不妄;黃梅斬決,阿桂等亦都得了處分。
和珅在竇光鼐手中栽了這么一個筋斗,久思報復,這回機會來了,在高宗面前告了他一狀。高宗亦有些懷疑,復試之日,稽察特嚴。及至名次揭曉,王以銜二等第四,王以铻三等第七十一,復試凡列等者,皆準殿試。和坤吹毛求疵,說會試卷子中,王氏兄弟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就是關節(jié)。高宗便準王以銜殿試,王以铻不準。及至殿試拆彌封,王以銜中了狀元,而讀卷官中即有和坤與主纂《四庫全書》的紀昀,高宗便說:“這莫非亦是你們給了王以銜關節(jié)?”至此,他確信竇光鼐無私,和坤原想借此興起大獄,傾陷竇光鼐,亦就變成枉費心機了。
除了王以铻、王以銜弟兄會狀外,還有弟兄狀元榜眼,更為難得。最不可思議的是,哥哥先成榜眼,而弟弟確信后來居上,必中狀元,果如所言。
哥哥是莊存興,江蘇常州人,乾隆十年乙丑正科榜眼。弟弟叫莊培因,當莊存興得鼎甲后,莊培因賦詩有句云:“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宋祁?!?/p>
宋朝宋郊、宋祁并稱“二宋”,以大小為別。莊培因以小自居,但當年的狀元則是大宋;所謂“他年令弟魁天下”,無非自勉更要爭氣,以期媲美二宋之意,并不算狂妄,而莊培因的妻子便小氣得可議了。
原來向例三鼎甲得于住宅前建立旗桿,莊存興中榜眼后建旗桿于住宅之東,莊培因之妻即指莊存興“不留余地”;因東居上首,而莊氏兄弟尚未分炊,如莊培因大魁天下,建旗桿于西,豈非狀元屈居于榜眼之次?
這話有沒有道理呢?不妨拿李鴻章兄弟間的一個故事來比較。光緒二十二年,李鴻章奉派為賀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特使,由北京抵達上海,候船放洋。上海道以下的在滬官員,公宴李鴻章于天后宮行轅;其時適李鴻章之兄,卸任湖廣總督李瀚章亦在上海,因而亦成為被邀貴客之一。李瀚章先到,坐于次席,李鴻章后到,昂然獨居首座。事后有李氏兄弟門下微言以諷,認為“二先生何妨對大先生略讓一讓”。李鴻章斥之為“公私不分”,他說:“今天是上海官場公宴,非私人應酬可比。我是當朝首輔,又是欽差,如果我論私情,讓大先生居我之上,朝廷體制何存?”
就此公私之辨而言,顯然莊培因的妻子,大錯特錯。狀元雖貴,只是一人一家之榮,既言家庭,長幼有序,弟不可居兄之上,而且科名講先后,莊存興早于莊培因四科,不論兄弟,亦是前輩。何況殿試人數(shù),常在三百人左右,其中變數(shù)甚多,何能有必中狀元的自信?所謂“不留余地”之說,實在是很荒唐的。但造化弄人,居然說大話兌了現(xiàn),以致荒唐的指責,變成振振有詞而已。
此外狀元的兄弟而居鼎甲者還多,最難得的是“昆山三徐”,順治十六年狀元徐元文、同胞兩兄乾學、秉義,皆為探花。至于彭定求之弟彭寧求,潘世恩之弟潘世璜,張之萬之弟張之洞亦皆為探花,但亦皆為堂房的兄弟。
八 三元及第
鄉(xiāng)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謂之“三元”,是科舉史上最高的榮銜。唐、宋、金、元、明、清六朝,三元及第的總數(shù),不會超過十五人。宋祁之兄宋郊(改名宋庠)、“錯把馮京作馬涼”的馮京,都是三元及第。明朝唯一的三元商輅,浙江淳安人,三元及第后建坊省城,杭州商業(yè)區(qū)的“三元坊”,即由商輅而來。
清已有兩個三元,一個是錢棨,字湘舲,初名錢起,因為與唐朝“大歷十子”之一的錢起同名,照功令必須更名,因改為棨。他是蘇州人,是個割股療親的孝子,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鄉(xiāng)試解元;四十六年辛丑正科會元,殿試奪魁,高宗特制三元詩紀瑞。
歷來凡有特異的人物,往往附有神奇的傳說,錢棨亦然。錢棨高祖叫錢中諧,康熙己未詞科,取在一等十四名,授職編修。他的詞科同年湯斌,當江蘇巡撫時,贈他一方“奎璧凝暉”的匾額。錢棨中解元后,入京會試,途中夢見五色云中,有一條蒼龍,蟠舞而前,錢棨了無所懼,攀住龍角,在龍頭上書“奎璧凝暉”四字,就這科連中會狀。
“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俗作魁星。“璧”同“辟雍”之辟,“奎璧凝暉”一語,可解作為國子監(jiān)增光之意。按:士人人仕,名為“釋褐”,褐即布衣,釋褐者易布衣為官服。非兩榜出身的官員,得官則走馬上任,無任何禮節(jié),只有進士殿試傳臚后三日舉行“朝考”,是一種任用考試,或點庶吉士人翰林,或分部用為主事,或分省用為知縣,官職既定,乃于五月初一日在國子監(jiān)舉行“釋褐禮”。
行釋褐禮之前,先在國子監(jiān)之東的文廟行“釋菜禮”,亦即最簡單的祭孔典禮,孔子及四配由狀元主獻;東南十哲由榜眼、探花分獻;東西兩廡,則由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分獻。禮畢釋褐,更換補服,然后至國子監(jiān)彝倫堂釋見祭酒及司業(yè),進酒三爵,三鼎甲各簪金花一枝。向例有一枝備用的金花,由管理國子監(jiān)的大臣攜歸;這一回是例外,因為錢棨是國子監(jiān)司業(yè)翁方綱在當江南主考取中的解元,所以管理國子監(jiān)的大學士蔡新,特以這一枝金花相讓。
另一個三元是廣西桂林的陳繼昌。時在嘉慶二十五年庚辰,仁宗賦詩志喜,有“大清八百載,景運兩三元。舊相留遺澤,新英進正論”??箲?zhàn)以前,掌故名家徐一士引此語,首句誤作“大清百八載”。因為清朝如自順治人關算起,至嘉慶庚辰,為一百七十七年;若以前一個三元起算,則乾隆丁丑至此,僅四十年。“八百載”乃是以周朝八百年天下自期。
“舊相”謂乾隆朝東閣大學士陳宏謀。陳繼昌是他的玄孫。巧的是兩三元都曾改過名字,錢起改錢棨;陳繼昌本名守壑,會試以前曾得一夢,夢見報子到他家報提,但名字為陳繼昌。問他是不是錯了,報子說不錯,今年的會元、狀元,就是這個名字,于是陳守壑改名陳繼昌,居然連中三元。
由于陳繼昌不但連中三元,而且清朝廣西四狀元,都出在桂林,而自陳繼昌開始,所以有關他的靈異傳說特多。桂林有一處名勝,叫做還珠巖,中有石筍下垂,相傳“石筍到地,狀元及第”,其時恰是“石筍到地”之時。
最不可思議的是,前明朝正德二年,有個云南按察副使包裕,游還珠巖作了一首詩,刻在巖石上,詩云:“巖中石合狀元征,此語分明自昔聞。巢鳳山鐘王世則,飛鸞峰毓趙觀文。應知奎聚開昌運,會見臚傳現(xiàn)慶云。天子圣神賢喆出,廟廊繼步策華勛?!?/p>
此詩首二句即言“石筍到地,狀元及第”的傳說,巢鳳山、飛鸞峰亦為桂林名勝,王世則桂林府永福縣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的狀元。趙觀文不知何許人,但必為桂府所出的狀元,讀者欲知其人,請查《桂林府志》。后四句則有“繼昌”二字,陳繼昌又號“喆臣”,與第三句詩意亦合,所以有人寄詩相賀,說“三百年前讖早成”,正德二年丁卯至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已在三百年以上。
又有一宗巧事是,廣西貢院的門樓,傾圮已久;看風水的說宜改建,剛落成而陳繼昌中三元。當時兩廣總督阮元賦詩云:“文運原因天運開,一枝真自桂林來。圣朝得士三元盛,賢相傳家五世才。史奏慶云合名字,人占佳氣說樓臺。若從師友掄魁鼎,門下門生已六回?!钡诹浼粗父慕ㄘ曉洪T樓。末兩句則嘉慶十三年起,狀元吳信中、洪瑩、蔣立鏞、龍汝言、吳其溶、陳沆、陳繼昌共七科,除倒霉狀元龍汝言以外,其余六人都是阮元的“小門生”,得意可想。吳其溶河南固始人,雖無赫赫政績,但在植物學界,赫赫其名,所著《植物名實圖考》為研究樹木花草的權威之作。
這一榜的榜眼是我的伯高祖滇生先生(諱乃普)。探花陳鑾字芝楣,湖北武昌人,他有段逸事,堪稱佳話。陳芝楣的父親,是江寧一鹽商家的賬房,陳芝楣十八歲那年進學以后,特地到江寧省親,鹽商看他器宇軒昂,又是“宰相根苗”新秀才,將女兒許了給他。第二年遭父喪,三年服制滿后,家已中落,奉母命至江寧,稱貸于鹽商,哪知鹽商一口拒絕,而且要退婚。陳芝楣是很有骨氣的人,一諾無辭。
借錢沒有借到,盤費倒用光了,困居逆旅,不知何以為計?江寧的客棧,多集中在貢院前面的“狀元境”,附近便是秦淮艷藪的釣魚巷。陳芝楣有一天從那里經(jīng)過,恰逢名妓李小紅出門送客,少不得多看一眼;李小紅看他憔悴之中有英爽之氣,一念憐才,將他請了進去,細問因何落拓如此?陳芝楣據(jù)實相告。李小紅動了俠義之心,送他五百兩銀子,勸他趕緊回武昌應試。這年是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鄉(xiāng)試得意,進京會試,聯(lián)捷中了探花。這年七月,仁宗崩于熱河行宮,皇二子智親王即位,明年改元道光。
道光二年壬午鄉(xiāng)試,陳芝楣放了浙江主考。不過三年的工夫,一個幾乎流落他鄉(xiāng)的窮秀才,竟主一省的文衙,鹽商之女自恨福薄,郁郁而終,鹽商亦悔恨莫名。于是有人替他出了個主意,說秦淮名妓李小紅杜門謝客,正等待陳芝楣來娶她,不妨為小紅脫籍,認作義女,通知陳芝楣來迎娶,復為翁婿如初。鹽商如言照辦,將小紅從釣魚巷接到家里當小姐。
及至陳芝楣在杭州出闈,媒人已經(jīng)等在主考公館外面了,自然一說即成。鹽商備了一副值十萬兩銀子的妝奩,將小紅嫁了給探花郎。
于是陳芝楣具折請假,在江寧成婚。滿月回京銷假,又將老母接到京里奉養(yǎng)。小紅恪盡婦道,一年以后生了個白胖兒子。
李小紅交了一步幫夫運,陳芝楣的宦運,一帆風順,道光五年外放松江知府,自此扶搖直上,由府道至監(jiān)司,升巡撫,署總督。道光十九年三月,小紅到江寧時,已是起居八座的一品夫人了。
這年己亥鄉(xiāng)試,陳芝楣以監(jiān)臨入闈。中秋那天,小紅重游釣魚巷,遍訪舊識,昔日手帕交至今仍有不曾從良的,小紅為之一一脫籍,擇年輕未娶的“戈什哈”為之婚配,總計二十一人之多。
《清稗類鈔》亦載有此故事,但謂陳芝楣是兩江總督陶澍的表弟。陳在陶幕府中,陶太夫人成全陳芝楣,為娶小紅做妾,其后扶正,顯然錯誤;陶澍早年喪母,容或不為人知,但當陶澍督兩江時,已在道光十年,陳芝楣方任廣東鹽運使,豈有入兩江督署幕府之理?
文三元以外,還有武三元。附帶可以談一談所謂“武科”??婆e時代一向有“窮文富武”之說,窮書生薄粥果腹,攻習舉業(yè)所下的本錢甚輕;習武則花費甚大,起碼飯要吃飽,而且非營養(yǎng)充足不可,所以非小康之家子弟,無力習武,但進學以后,同為秀才,身價不同。
從前有個笑話,有一縣官看本縣的武秀才,憑仗幾斤蠻力氣及一個秀才銜頭,往往欺侮鄉(xiāng)下人,思有以重懲。一日縣衙門“放告”,有一武秀才扭一鄉(xiāng)人告狀,說此鄉(xiāng)人擔糞時,污染其衣,請主持公道??h官罰鄉(xiāng)人磕頭一百賠罪,當堂執(zhí)行,命差役唱數(shù)??闹亮呤畷r,縣官忽然“叫?!保瑔栁湫悴牛骸澳闶俏纳€是武生?”答說是武生??h官急言:“錯了,錯了;武生要打?qū)φ郏荒芸奈迨?,如今被告多磕了,你要給他磕還,方是兩得其平。”武秀才不服,但不由分說,命差將鄉(xiāng)下人捺坐在椅上,強按武秀才下跪磕頭。一縣大快,稱頌“青天大老爺”不止;而武秀才的氣焰大殺,欺侮鄉(xiāng)里的風氣,為之一變。
武科鄉(xiāng)會試舉行的年份與文科相同,但武會試是秋闈,于十月間舉行,分內(nèi)外場,外場試武藝,計有馬步箭、掇石、舞大刀、開弓等項,其中以開弓為最重要,因為是考驗膂力。開弓的強度,以“力”為單位,一力為十斤,起碼開三個力才夠格;強者可以開到十二三個力。
內(nèi)場試文藝,先還有策論等名目,但至嘉道以后,已成具文。武會試以后,亦有武殿試,光緒十八年十月,翁同龢、汪鳴鑾師弟奉派為武殿試讀卷大臣,翁題汪像詩云:“今朝微雪點鎖廳,上堂對案校武經(jīng)?!弊⒃疲骸澳瑢憣O子九十六字?!薄秾O子兵法》稱為武經(jīng),指定其中一段默,所謂“校武經(jīng)”者,即是校對默寫孫子有幾多錯字,只字不誤者,即膺上選。
武舉人、武進士例授綠營武職。至雍正年間,武進士頗為吃香,武狀元授一等侍衛(wèi)、正三品,一等滿侍衛(wèi),放出去可當駐防的將軍,一等漢侍衛(wèi)放出去,便是綠營參將,如有戰(zhàn)功,升副將,升總兵就可以戴紅頂子了。
武狀元亦常有奇奇怪怪的遭遇。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武探花馬瑔,用為綠營游擊,派至福建,與同官言語失歡而互毆,雙雙墜水,為總督參劾革職,年未三十。乾隆二十四年改名馬全,復中武舉,會試聯(lián)捷,至殿試外場時,高宗親臨紫光閣校閱,識得此人,問說:“你不是從前的馬瑔嗎?”答奏:“是?!币云浼加鹿趫觯辛藸钤?。
一人而為兩榜的鼎甲,已是奇事;更奇的是順治年間的天津鎮(zhèn)總兵王玉墼,他是武三元,但在明朝崇禎年間,已經(jīng)中過武狀元,可說是“四元及第”,一人而中兩狀元,亦是一個新紀錄。
文三元、武三元以外,還有“小三元”,亦為人所艷稱,因為難得之故。
原來童生入學,須經(jīng)過三層考試,縣試、府試,最后是一省學政的院試。三試的第一名都稱為“案首”。入學與否,權柄雖操于學政,但向例縣、府案首,必定取中。因此縣試案首,到了府試,有時文章再好,亦不會取成案首,為什么呢?
就因為縣試案首,鐵定可成秀才,府試再取作案首,錦上添花,對本人無所助益,而主試的知府喪失了一個選拔他人的機會,倒不如雪中送炭,取一個文章好的寒士,反倒合乎造就人才之義。因此,就理論上說縣案首,為全縣之冠。院案首為通省之冠;而府案首不一定為一府之冠;因為如此,所以縣府院三試皆第一的“小三元”,就很難得了。
九 滿洲狀元、蒙古狀元、“長毛”狀元
八旗分滿洲、蒙古、漢軍三類,共二十四旗。漢軍與包衣同為漢人,但漢軍為清朝入關前后,所收容的明軍,而包衣則隸屬于滿洲。
這二十四旗原來是不準參加考試的,至順治八年吏部奏準,滿洲、蒙古、漢軍各旗子弟,有通文義者,準取人順天府學,鄉(xiāng)會試別成一榜,滿榜取一甲三名、二甲七名、三甲四十名。
滿漢分榜的會試,只行了順治九年壬辰、十二年乙未兩科,原因是見“八旗人民崇尚文教,怠于武事,以披甲為畏途”。而由科舉出身者,既免軍役,升遷亦易,所以降旨停止。
因此,滿洲狀元,只得兩人,一個叫麻勒吉,姓瓜爾佳氏,漢名馬中驥,隸屬正黃旗,兼通滿漢文字;康熙六年授為江南、江西總督,在任頗有政績,歿后得在江寧雨花臺立碑紀功,并入祀名宦祠。另一個叫圖爾宸,隸屬正白旗,平生事跡無可稱。
至康熙二十六年以后,復準八旗參加鄉(xiāng)會試,但不分榜,而且有個不成文的禁令,旗人不得中鼎甲。這個禁令,至同治四年打開,出了一個蒙古狀元,就是同治皇帝的老丈人崇綺。
崇綺字文山,姓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他的父親便是以文華殿大學士奉派為欽差大臣,花光了清朝自國庫發(fā)軍費,最后一筆二百萬而剿洪楊無功的賽尚阿。
《清史稿·本傳》:“文宗震怒,詔斥賽尚阿調(diào)度無方,號令不明,賞罰失當,以致勞師糜餉,日久無功,褫職逮京治罪,命大學士等會鞫。賽尚阿伏地流涕,自言不忍殺人,辜負圣恩。論大辟、籍其家、三子并褫職?!逼浜竺馑莱滠姡瑥陀轴尰?,歿于光緒元年。
崇綺是賽尚阿的長子,其時方任工部主事,革職后又以軍功自筆帖式升至兵部員外。同治四年乙丑正科殿試,列于前十本第一名,進呈后拆開彌封一看,才知道是旗人。
當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而往往由慈禧做主,她們亦知道鼎甲不中旗人的例規(guī),但當時的慈禧,還沒有毅然更換狀元的魄力。交軍機大臣與讀卷大臣會商,據(jù)翁同穌日記,交議后“諸公相顧不發(fā),延樹南曰:‘但憑文字,何論滿漢?遂復奏定局”。延樹南即延煦,他是宗室,為翁同龢同年,其時以禮部侍郎充任讀卷大臣。
翁同穌又記:“文山來請,遂攜舊賬往。文山學程朱十年,至是氣為之浮動,功名之際難言哉!”這段日記,需要加以解說,才能明白。
原來新進士的謝恩表,例由狀元領銜,文字有一定的格式,新科狀元須向前一科的狀元遞個門生帖子,請出示格式。崇綺前一科的狀元,即是翁曾源,翁同穌是代他的侄子應崇綺之請,所謂“攜舊賬往”,是指新科狀元拜老師,開賀請客,以及到國子監(jiān)釋褐、翰林院上任,各種花費開銷。
崇綺一向從當時保守派領袖,亦是蒙古人的大學士倭仁講學,應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修養(yǎng),但一中了狀元,氣性浮動,成了《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所以翁同龢有些感慨。
同治十一年穆宗大婚。
在此以前,王公大臣都認為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必膺中宮之選。崇綺親自課女,德容兼?zhèn)?,共許為八旗淑女第一。選后時,慈安太后亦中意于阿魯特。但穆宗生母慈禧太后,認為江西藩司鳳秀之女,明慧可喜,決之于穆宗,他站在嫡母這邊,因而使得穆宗失生母之歡,皇后亦連帶成了慈禧的眼中釘。
大婚后,慈禧干預小夫妻的房幃。穆宗賭氣獨宿于乾清宮——中宮本為坤寧宮,但滿洲風俗“祭于寢”,所以坤寧宮其實是屠宰場,每天半夜里現(xiàn)殺兩口豬祭神。坤寧宮除了作為大婚的洞房、合巹之夕住一夜以外,皇后的寢宮隨即移往養(yǎng)心殿后的隨安室。是故穆宗在乾清宮獨宿,小太監(jiān)引誘他搞同性戀,競因而途命。
別以為穆宗是死于艾滋病,那時還沒有這種“天譴”。穆宗是小太監(jiān)導之微行冶游,而頭等娼寮,不論外城八大胡同、內(nèi)城磚塔胡同,都是內(nèi)務府司官的天下。此輩常有內(nèi)廷差使,熟識天顏,穆宗不敢去,只好逛“三等下處”,因而染患惡疾,在出痘時引起并發(fā)癥而崩,“可憐天子出天花”一語中,包含了無數(shù)秘辛。
當穆宗病危時,相傳慈禧與皇后婆媳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皇后一句“是大清門抬進來的”,觸怒了慈禧。
因此,穆宗崩后,光緒入繼,奉懿旨封為“嘉順皇后”。這個封號,不知是誰擬的,“嘉順”二字,兆已不吉。??蛋蚕确狻凹雾権愖印?,嘉慶元年歿于軍中,以太上皇之命,晉封郡王,配享太廟,仁宗親政后,雖因先帝之故,既未奪爵亦未撤出太廟,但每言軍務,詔書中必痛斥福康安。
嘉順皇后旋于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崩逝,尚在穆宗升遐百日之內(nèi),故李慈銘賦挽詞有“玉皇天上自攜家”之句。
嘉順皇后之崩,“道路傳聞,或稱傷悲致疾,或云絕粒殞身”,御史潘敦儼貿(mào)然上言,兩宮太后以其言無據(jù),斥為謬妄,因而丟官。但道路傳聞,較之潘敦儼所奏,更為駭人聽聞。
相傳慈禧下令斷絕皇后飲食之供應,不過后家向例可以送菜,嘉順皇后得以勉強續(xù)命,但此非長久之計,嘉順皇后在退回食盒時,寫信問父,何以自處?崇綺答了四個字:“皇后圣明?!?/p>
向例皇帝有所垂詢,大臣不便明言,便答以“皇上圣明”,意謂盡在不言。嘉順皇后知道已絕不能自母家得何助力,自處之道,舍死別無他途,于是悄然自裁。
皇后的祖父賽尚阿素為宮中所惡,當他的孫女被立為后,照例后父封承恩公,后家抬人“上三旗”,由正藍旗而入鑲黃旗時,賽尚阿不知趣,竟上表為子謝恩,詔斥其荒謬,說擅入上三旗僅限后父,賽尚阿是有罪之人,何得擅旗?仍舊在下五旗的正藍旗。至此痛愛孫之逝,念處境之艱,憂傷成疾,不久下世。
崇綺以后父例封承恩公,是自有狀元以來,祿位最高的,此時女亡父死,憂讒畏譏,也成了個倒霉狀元,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曾放出關去當都統(tǒng)。
光緒十年出任吏部,旋即調(diào)任戶部。其時正當大政潮以后,恭王逐出軍機,醇王以皇帝本生父,在太平湖府邸中遙控政局;接著以大辦海軍為名,廣開捐納,海軍經(jīng)費則移為修建頤和園之用。
掌管國庫的戶部,既有帝師翁同穌為漢尚書,復有“管部”的東閣大學士閻敬銘看得死死的,內(nèi)務府需索,往往致壓力于崇綺身上,而徒呼奈何,崇綺只好再一次告病,而復起之心仍在。
戊戌政變,光緒被幽,頑固的保守派抬頭,悖王之子載漪,密謀廢立,先將一向作為羽林軍的神機營抓在手中,改名“虎神營”,取“以虎撲羊”之義。逐漸縱容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義和拳,釀成“大患”。
崇綺看時機已至,與徐桐一起策動內(nèi)務府與宦官集團,立載漪之子溥傍為“大阿哥”,準備代替光緒。但此事非取得慈禧最信任的大學士榮祿同意不可;崇綺擬好一個奏折,去找榮祿簽署,榮祿躲了他好幾次,終于躲不掉了。
原來廢立之說,甚囂塵上,但封疆大吏,多不以為然,兩江總督劉坤一,在南通狀元張謇的建議之下,打了個密電給榮祿,表示不宜輕舉妄動,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電文中的警句是:“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卑凳敬伺e不僅大違民意,甚至將引起列強干預。
榮祿不是個糊涂的人,自然不會認同保守派的胡作非為,但亦不愿顯然得罪載漪及這班昏聵的老朽,所以崇綺一上門,他總設法擋駕。有一回讓崇綺排闥直入逮住了。
談未數(shù)語,榮祿忽然大叫一聲:“哎唷,我這肚子到底不饒我?。 闭f完,捂著肚子,匆匆人內(nèi)。他是偽裝腹瀉,回到簽押房內(nèi)跟門客商量應付的辦法。
計議已定,復出會客,時值隆冬,圍爐促膝而談,崇綺喚著他的號說:“仲華,我擬了個請定國本的折子,想邀你聯(lián)名同上,你先看看?!?/p>
說完,他從靴頁子里掏出一張紙來,榮祿接到手中,說一聲:“我不敢看哪!”接著,將那張紙投入爐中,崇綺的心血,頓時化為灰燼。
崇綺勃然變色,但無可奈何,咕噥一句:“豈有此理!”拂袖而去。
這是光緒二十五年冬天的話,第二年庚子,在夏天發(fā)生了“八國聯(lián)軍”之禍,慈禧處死了珍妃,帶著光緒及大阿哥匆匆出奔,京師大亂。
其時明達之士,已預見咸豐庚辛之際文宗倉皇出狩的故事或?qū)⒅匮荩业脑婀谜申愘琮埾壬?,時官順天府府尹,承大學士榮祿之命,暗中調(diào)集大車數(shù)十乘備用;兩宮及王公親貴,大多率眷扈從,出居庸關西幸,得免受辱。及至洋兵破城,不及先逃的朝官,尤其是一班自命為道學的頑固保守派,遭到了重大的考驗。此派的首領有二:一為徐桐,一即崇綺,遭遇皆極慘,但歷史上的評價不同。
先談徐桐。此人屬于漢軍,家住東江米巷,此地后來一部分辟為使館區(qū),改稱東交民巷。徐桐一生最恨洋人,出城拜客,為了不愿經(jīng)過洋樓,繞地安門而出,自言:“望洋興嘆;與鬼為鄰?!钡巳藢嵲谑莻€假道學,人格的感召不足,所以他的兒子徐承煜成了個表里不一的奸詐小人。
徐桐是載漪一幫的中堅分子,義和團設壇請神時,徐桐曾經(jīng)為“大師兄”題了一副對聯(lián):“創(chuàng)千古未有奇聞,非左非邪,攻異端而正人心,忠孝節(jié)廉,只此精誠未泯;為斯世少留佳話,一驚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膽,農(nóng)工商賈,于今怨憤能消。”
及至“聯(lián)軍”入京,徐承煜勸他父親,如為洋人所獲,因為庇護“拳匪”有名,必不能幸免,不如殉國以全大臣之體;當時表示“父殉國、子殉父”,他愿同死。及至大廳上結(jié)好兩繯,徐承煜扶他父親上了吊,自己逃走。不過終為日軍所捕,后來論罪時,奉旨正法,仍難偷生。
崇綺則先隨榮祿同行,至保定在蓮池書院自縊而死。崇綺之妻,亦即嘉順皇后之母瓜爾佳氏,死事壯烈無比,她是在家預先掘好兩個深坑,與她的兒子葆初及四個成年出仕的孫子,分別男女,人坑生瘞——活埋,合門死難。清朝狀元下場之慘,無逾于崇綺。
洪楊的太平天國,在清朝的官文書中,稱之為“粵寇”;而民間則呼之為“長毛”,所謂“長毛狀元”就是太平天國開科取士所取中的狀元。
太平天國早在人“天京”——江寧之初,即出有將“衡文取士”的布告,但一共開過幾科,文獻無征。據(jù)零零碎碎的資料可知,科場最看重的“制義”,不是四書五經(jīng),而是耶穌教《舊約》;試亦三場,但每場相隔一月之久;第三場內(nèi)外懸燈結(jié)彩,中堂供香花及十字架。試卷很講究,紅綠黃三色,四周描金龍鳳紋,中作方格,格大及寸。
相傳別署“天南遁叟”的王韜是“長毛狀元”,此說非是。王韜字紫銓,蘇州人。曾策于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為官府所搜捕,遁至香港,故而有“天南遁叟”的別號。光緒初年回至上海,文名甚盛;他有一部書叫《海陬冶游錄》,是研究當時社會史很有用的史料。
“長毛狀元”見諸記載的,是個女狀元,名叫傅善祥,江寧人。大概“男女平等”的觀念,已引進到太平天國,所以洪秀全特開女科,考官當然亦是女人,正主考為洪秀全之妹洪宣嬌。
江寧因為受袁子才隨園女弟子的影響,閨中能文者很多,居然有二百多人應試,考題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傅善祥力辟“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之說,引古來賢女內(nèi)助之功作證,為洪秀全所激賞,拔置狀元?;ü阱\服,鼓吹游街,并招人“天王府”掌簿書,代洪秀全批答文書,地位有如明朝宮內(nèi)司禮監(jiān)的“秉筆太監(jiān)”。傅鸞祥對這份工作,頗能勝任愉快。但太平天國相繼發(fā)生內(nèi)訌,報到洪秀全那里的文書,彼此丑詆,看了叫人生氣,傅善祥便在批示上大罵一頓,罵到后來竟罵到了洪秀全頭上,因而被枷號在“女館”,結(jié)局如何不得而知。
十 末代狀元
清末自經(jīng)庚子之亂,創(chuàng)巨痛深,連慈禧太后亦感覺到非自強不足以圖存,而立國以人才為本,于是廢科舉、辦學堂之議,日益繁興,盡管科舉出身的大老王文韶等全力反對;但實力派內(nèi)則袁世凱,外則張之洞都持全力贊成的態(tài)度。新官制中的管學大臣張百熙,說科舉不停、學堂斷不能多辦,定為遞減之法,每科遞減中額三分之一,三科計九年,完全減盡,科舉自然停止。
但這個折中的辦法由于不徹底,觀望而不愿進學堂的人,仍舊很多。因此,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張之洞會奏:“科舉一日不停,士人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之志,民間相率觀望,私立學堂絕少?!薄罢堝分元殧?,立罷科舉?!庇谑窍略t,自丙午科起,停止各省鄉(xiāng)、會試及生員歲試科試。
這一來前一年借河南闈舉行的甲辰科會試,即成了最后一次全國性的考試;而殿試一甲一名的劉春霖,亦成了一“末代狀元”。
這劉春霖字潤琴,是魏忠賢的小同鄉(xiāng),直隸肅寧人,他之得中狀元,在會試時已露消息,完全是因為小楷出色。
劉春霖中舉時,正當全國大辦中小學堂,學生練字須用仿格,又正當石印盛行,劉春霖便是寫石印仿格的專家。中狀元后還將他的殿試策論,石印發(fā)售,末頁警告:“翻刻究罰?!边@個狀元之俗,可想而知。
怎么說,他之得中狀元,在會試時已露消息呢?
原來甲辰科會試,因京師貢院于八國聯(lián)軍破京,毀于兵火,假開封的河南貢院舉行。向例主持闈務者,鄉(xiāng)試名為“監(jiān)臨”,由地方大吏充任,會試名為“知貢舉”,派禮部侍郎主持,甲辰科會試改在河南,因而特派河南巡撫陳夔龍“知貢舉”,此為有清一百一十二科會試中唯一的特例。
甲辰會試所派的四總裁是協(xié)辦大學士裕德、吏部尚書張百熙、左都御史陸潤庠、戶部侍郎戴鴻慈,按官位序列,稱之為“正大光明”,向例取中會元為四總裁居首者的特權,但亦并非不可商量。
“正大光明”四席居次的張百熙是湖南長沙人,取中一本湖南的卷子。
其時試卷已廢謄錄之制,與殿試卷相同,所以文章好壞以外還看得出書法高下,但以張百熙的官位而論,只能取中會試第二名的會魁,他跟裕德商量:
“科舉將廢,我湖南三鼎甲都有,獨缺會元,能否以此卷冠場,庶幾可彌補我湖南在科舉中的缺陷?”
裕德慨然相讓。此卷即是翁同龢的同年,兩廣總督,湖南茶陵譚鐘麟之子譚延闿。
事后張百熙與裕德都很失悔此舉。
因裕德相讓的一本卷子,是前一年癸卯科福建解元林志炬,如果林志炬由解元而會元,則殿試時必定在進呈十本中,取為第一,以制造第三個“三元及第”的祥瑞,這一改,便失去了一個取悅慈禧太后的機會。
劉春霖的卷子為陸潤庠所欣賞,在至公堂拆彌封時,他就向“知貢舉”的陳夔龍說:
“此卷書法工整,為通場冠,廷試可望大魁?!?/p>
及至殿試時,劉春霖在進呈十本中,列為第二。第一本是朱汝珍,廣東人,及至發(fā)下,朱劉互易,劉春霖果如陸潤庠預測,居然大魁。
所以互易之故有兩說,一說是光緒整理試卷時,偶然顛倒。另一說是德宗認為劉春霖的書法較佳,而這年春天干旱,“春霖”之名,是個好兆頭,故拔置第一。
而朱汝珍的名字,有“你是珍妃”的意味,且又是慈禧所惡的廣東人,以致屈為第二。照我看,以前說較為可能,而且也可能是陸潤庠動了手腳,因為這天“小傳臚”——宣布欽定名次的,就是陸潤庠。
甲辰的第七年便是辛亥,人民國后,劉春霖的聲名事業(yè)遠不如他的同年譚延閩、蒲殿俊、湯化龍、張其锃,甚至還不及賈景德、關賡麟、沈鈞儒,且以打著狀元的招牌到處打秋風為人所譏。不道打秋風打出一頭姻緣,是狀元的故事中別開生面者。
話要從滄州一個叫張慶法的人說起,此人曾于光緒年間在浙江以候補知縣奉派辦理寧波厘金,亦即是收貨物通行稅,是個極有油水的好差使,因而在滄州頗有富名。
有一天門上遞進來一張尺許長的大紅名帖,赫然“劉春霖”三字,新科狀元來拜,張慶法受寵若驚,延人客座,備道仰慕,然后取出一把從杭州帶回來的扇面,“敬求墨寶”。
而劉春霖面有難色,但禁不起主人家親自磨墨殷殷相求,只好坐下來動筆,看他開頭“黃河遠上”四字,便知寫的是一首唐詩;但以下“白”字未曾寫完,他的跟班悄悄上前,附耳數(shù)語,劉春霖遂即擱筆說道:“舍間來了遠客,有急事要談,改日再寫?!比缓蟠掖覄e去。
這行徑非常突兀,張慶法不知是怎么回事,看留下的“黃河遠上”四字,雖還工整,卻離一個“好”字還遠得很。他的大女兒平時便是寫劉春霖的石印仿格的,喚她出來一看,這位張大小姐一口斷定:“絕不是劉狀元的字?!比粍t此人也就不是劉狀元,那么是誰呢?
過了幾天,張慶法跟朋友談起這件匿事。
此人對劉春霖頗有所知,他說劉春霖喜打秋風,必是有人冒了他的名想來弄幾文;一看要考他的字,怕露了馬腳,只好托詞遁去。
又說劉春霖元配已故,在天津候家后眷戀一名南妓,名叫黃錦華,納之為妾,及至劉春霖大魁天下,黃錦華以狀元夫人自居;而劉春霖在朋友面前,依舊稱之為“小妾”,黃錦華一怒下堂,至今中饋猶虛,接著又說:“大小姐年過摽梅,我來做個媒,老兄招個狀元女婿,豈非大妙!”
張慶法大喜,婚事亦很順利,劉春霖大登科后小登科,十分得意。
劉家還有韻事,劉春霖的元配留下一女,閨名沅穎,平時讀書寫字,自命為才女,又是狀元的小姐,自視更高,誓非才子不嫁,以致年將三十,仍然待字閨中。
漸漸地,劉春霖發(fā)覺女兒起居有異,茶不思、飯不想,每每長吁短嘆,終于懨懨成病。劉春霖探問病因,這位劉大小姐從枕頭下掏出一本書來,遞到老父手里,回面向里,不發(fā)一語。
這本書叫《玉梨魂》,是用文言寫的“言情小說”;是寫一個貌美多才約莫三十歲的寡婦為子延師,與西席兩相愛慕,而格于禮教,只能作“精神戀愛”的故事。
情節(jié)文字,哀感頑艷,不知風魔了多少青年男女。我十三四歲時,從先兄遺麓中檢得此書,亦曾為之廢寢忘食。
劉大小姐因書及人,對作者徐枕亞大為傾倒。這徐枕亞是江蘇常熟人,為“鴛鴦蝴蝶派”的巨擘——這一派的小說家,作品內(nèi)容,不脫“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的格局,故稱之為“鴛鴦蝴蝶派”。其時徐枕亞恰巧斷弦,寫了許多王次回體的悼亡詩,登在報紙雜志上,劉大小姐由愛才而憐才,寫信去安慰徐枕亞,由此開始通信,不知不覺陷入情網(wǎng),害起相思病了。
劉春霖從家人口中得知這些曲折,頗不以為然,認為門第既不相配,而且婚姻亦沒有從女家發(fā)動之理,劉大小姐探明老父心意,劃畫出一個辦法,示意徐枕亞拜樊樊山為師,再由老師出面作伐。樊樊山是翰苑前輩,又是連大總統(tǒng)徐世昌都要買賬的大名士,他肯玉成好事,劉春霖自無不允之理。徐枕亞北上就婚,入贅“狀元府”,是個五十歲的老新郎。
這段故事,先有張恨水寫入他的《春明外史》,后有高拜石寫入他的《古春風樓瑣記》。據(jù)高拜石記,婚姻并不美滿,原因是劉大小姐吃《玉梨魂》女主角的醋,且容我作個抄公,錄高拜石原著如下.
“第一天洞房花燭,第一句便問徐郎,書里寡婦是誰?和你有無關系?現(xiàn)在哪里?要徐枕亞從實招來,說得不對勁,便伸出麻姑之爪,渾身亂抓。
“枕亞受了許多委屈和磨折,雖然花稱并蒂,但小姐疑心太重,有時歡愉正永,忽而記起書中一段,又盤問了起來。最后隨枕亞到南邊來,因枕亞生活不裕,她也不慣南方的生活,郁郁而死。”
十一 狀元夫人
《清朝野史大觀》有一條“蔡以臺鬻妻養(yǎng)母”云:
閩中蔡殿撰以臺,赤貧至孝,無以為養(yǎng),將鬻其妻,夫人不忍拂,請行。抵富家白其故,乞改執(zhí)炊役,主人感動,遂如指。
一日,召墨客入書齋,適遇夫人相對泣,主人駭詰之,知客即蔡也,乃送還夫人。未幾,蔡聯(lián)捷會狀,屢典文衡,激勵寒唆,現(xiàn)身說法,初不以此事為諱。見童通副師《過庭筆記》。
這一段文字,不知出自誰何手筆?作者的老師“童通副”,當指嘉慶十年乙丑進士童槐,曾充軍機章京,官至通政司副使。《過庭筆記》一書未見過,但可斷言,如有此記,必不確。
不論敘述其事,不甚合情理;明顯的錯誤,即有兩點:
第一,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正科,會狀蔡以臺,是浙江嘉善人。
第二,蔡以臺從未放過考差。
通常狀元在下一科鄉(xiāng)試就會放主考,而蔡以臺是極少的例外;所謂“屢典文衡”,莫非是當房考?但亦不能用“典”字,而狀元當會試房考,只有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正科,總裁于敏中、王杰是狀元;房考則秦大成、陳初哲、黃軒、金榜,分別為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的狀元。在京狀元,無不入闈,但此榜人才平庸,徒成其為佳話而已。
另一個有名的狀元夫人,是陸潤庠的妻子。
蘇州關于陸潤庠的傳說最多,先母幼居蘇州,亦曾習聞其說,曾跟我談過陸狀元夫人“免荒”的故事。因為蘇州人認為地方上出一個狀元,拔盡秀氣,曾遭荒歉。禳解之法,是由狀元夫人,盛裝乘轎,在城上繞一周,謂之“免荒”。
我曾請教過世居蘇州的朋友,不知其事,自疑記憶有誤,或先母聽聞不真。近閱葉昌熾《緣柳廬日記》,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七日記:
“鳳石(陸潤庠字鳳石)夫人游街,傾城縱觀,仆病未能也?!?/p>
則記憶不誤,先母聽聞亦極真,陸潤庠中狀元的捷報到蘇,當在端午節(jié)前后,而遲至十月初七游街,由是秋收以后,祈求瑞雪,庶幾可免來年之荒。
不過我的蘇州朋友,跟我另外談了個陸狀元夫人的故事,頗為有趣,描寫如下。
陸潤庠微時以為人寫狀為業(yè),即是所謂“代書”。收入微薄而家累甚重,全靠陸太太賢惠,以各種當時婦女正當謀生的方法,自刺繡至浣滌,謀取微利,維持家用,而對陸潤庠的起居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陸潤庠在執(zhí)業(yè)之余,還能在“舉業(yè)”上好好下功夫,晨出暮歸,習以為常。
有天晚上,陸潤庠回家,陸太太開門一看,立即又將雙扉合上,在門內(nèi)說道:“你今天一定做了一件傷陰騭的事,我不能讓你進門?!?/p>
陸潤庠一頭霧水,想一想說:“沒有??!”
“你再想,一定有?!?/p>
陸潤庠細想了好一會,方始想起。
有一對患難夫妻,做丈夫的經(jīng)商發(fā)了財,嫌妻子丑,捏造妻子犯了“七出”之條,以重酬請陸潤庠寫了一張狀子,預備告官休妻。
“若說傷陰騭,大概就是這件事?!标憹欌约s略談了為人寫狀休妻之事。
“這就對了!你怎么可以拆散人家夫妻!”陸太太問道,“狀子遞了沒有?”
“明天一早去遞。”
“趕快拿回來!‘一字人公門,九牛拔不轉(zhuǎn)。一遞進去,你的陰騭就傷定了?!?/p>
陸潤庠唯命是從,趕到托寫狀子的人家,說內(nèi)有兩字不妥,要改。等那人將狀子拿了出來,陸潤庠扯碎了,吞在口中,然后將酬金退還,道明緣故。
及至再回家時,陸太太開出門來,含笑相迎。陸潤庠少不得要問:
“你怎么會知道,我今天做了傷陰騭的事?”
“平常你晚上回來,我總看到你后面有兩盞燈籠照在那里,我曉得你將來一定會大貴,所以再苦都是心甘情愿的。今天,你頭一趟回來,我開門一看,一片漆黑;一定你做了傷陰騭的事,神道菩薩都不保佑你了?!?/p>
“那么,第二趟呢?又有燈籠在照了?”
“當然,不然我怎么會放你進門?”
蘇州人講究真才實學,而且凡事總要講出個道理來,只由于陸潤庠無狀元之才,而居然中了狀元,如葉昌熾憑空來一句“仆病未能也”,藐視之意顯然。為了證明其來有自,所以本乎“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這個說法,在渲染陸潤庠之父的醫(yī)德之外,復又編造了這么一個陸潤庠本人陰功積德的故事,此亦“借神道說教”之一端。
但陸潤庠夫人助夫成名的賢慧,是必可肯定的。龍汝言、陸鳳石這一龍一鳳,前者一蹶不振、潦倒以終;后者狀元宰相,身名俱泰,妻之賢與不賢,關乎一生榮辱如此,奉勸剛剛擠入大學窄門的青年朋友,千萬慎談戀愛,尤其不可輕作婚姻之承諾,古人今事,皆足垂戒!
(選自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