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楊浦區(qū)老年大學手風琴樂團的老樂手們聚在一起談音樂、聊家常,共享快樂人生。攝影/ 郭新洋
申城初入夏。
早晨7點,黃浦區(qū)淮海路上的淮海坊,一棟小樓里,79歲的朱妹妹(很多上海老人有類似可愛的名字)安頓好老伴的早餐后,準時出門“上班”了。她急促地邁著小碎步,一路上和熟人打著招呼,目的地是南昌路44號——瑞金二路街道“心悅夕陽”心理服務站。
下午兩點鐘,上海老年大學古詩詞課程上,65歲的張阿姨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講。她一邊低頭做筆記,一邊示意老師能否定格PPT拍幾張照片備份。開課前一個小時,她從崇明輾轉兩個小時車程到達這里。張阿姨不覺得累,在她的概念里,學習就是最好的老年生活。
午夜時分,曾任上海某商業(yè)大廈高管的方赟(化名)驅車趕回家中。十年前退休后,他在寶山區(qū)開辦了一家影視公司。每天清晨寫劇本,晚上談業(yè)務,一天工作時間十幾個小時。方赟的女兒無奈又略帶調侃地說:“我爸比我大24歲,比我還忙?!?/p>
三位老人平凡一天,是上海老齡化社會中的一個側面。如今的老人生活,完全不是過去“頤養(yǎng)天年”的概念,他們的追求和樂趣,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達到1.67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1.9%,且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首次超過15歲以下人口。相對于西方國家的“先富后老”,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也決定了未來要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
上海是全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戶籍人口1471.16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35.2%,這中間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又占比達15.8%。隨著老年人健康余壽和自理能力的提升,男性60周歲、女性55周歲的退休年齡,已經不能成為老人們結束社會貢獻的時間節(jié)點,很多老人有強烈的愿望繼續(xù)工作和服務社會。
當人生的長度拉長,怎樣才能活出精彩?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學院醫(yī)藥研究院院長劉超建議,中國要走“積極老齡化”之路,即鼓勵就地安老、居家養(yǎng)老,老年人參與社會,鼓勵老年人再就業(yè),參加社會物質生產。他還建議,引導多方主體參與,參考發(fā)達國家經驗建立醫(yī)養(yǎng)結合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城鄉(xiāng)所有老年人的社會救助制度與社會服務體系。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里,上海媽媽薛珍珠的形象深入人心。這位朝氣蓬勃的媽媽,無論身體狀況還是精神狀態(tài),都遠沒有到接受別人照顧的時間。城市里,越來越多的“薛珍珠”們,希望有參與社會的機會,也需要更多適合這個年齡層的公共活動、休閑娛樂。
做個積極的老人,是很多老人的愿望,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
沒有成摞的辦公用品,更沒有“格子間”,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更像隨時為居民敞開的客廳。社區(qū)老人和志愿者用紙模搭建的悉尼歌劇院、京都金閣寺、倫敦塔橋,整齊劃一地放置在進門的一整面墻上。這里是南昌路44號——瑞金二路街道“心悅夕陽”心理服務站,一個改變許多老人命運的地方。
79歲的朱妹妹是“心悅夕陽”志愿者中最年長的一位,也是10年前加入志愿者團隊的“元老”。《新民周刊》記者見到她時,她身穿淡紫色針織衫,頭發(fā)梳得整潔,言語溫和,精神抖擻,完全看不出是一個近80歲高齡老人的狀態(tài)。
2003年朱妹妹退休,那時她剛剛60歲出頭,身體狀況很好,和老伴每月退休金加起來一萬多元,平時水電煤等開銷兒女全包,生活基本沒有負擔。抱著發(fā)揮余熱的心態(tài),成為了一名社區(qū)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幾年。
居住在淮海坊的朱妹妹老人(左)在社區(qū)當了10 年志愿者。
瑞金二路街道南昌社區(qū)總支書記王娟說,整個南昌社區(qū)16個居民區(qū),老年人居民占46%,其中獨居老人又占比10%。孤獨、失落等心理在他們中發(fā)生率高出一般老年群體。2009年“心悅夕陽”招募了首批志愿者,朱妹妹成為了二十多名志愿者隊伍的“排頭兵”。
這天上午,朱妹妹像往常一樣步行至上班地點,坐在電話機前,查詢前一天當班志愿者的通話記錄。沒過幾分鐘,電話鈴就響了。來電的是朱妹妹認識的一位老伯,也住在瑞金二路街道。聽到是朱妹妹的聲音,老伯本來支支吾吾的表述開始變得急促。
“我想換個保姆,她對我不好。”“具體是哪里不太好呢?我?guī)湍阆胂朕k法?!敝烀妹谜f,老伯的子女都在國外,基本訴求就是換保姆。還有一位老人繞了個“小圈子”后,吐露了自己的苦惱:痔瘡變嚴重了,沒想好要不要去看醫(yī)生。
“以前不明白為什么老鄰居突然養(yǎng)了幾十只流浪貓,培訓后,才發(fā)現根源是老人內心孤獨,后來發(fā)展為認知障礙?!敝烀妹酶嬖V《新民周刊》,社區(qū)工作瑣碎且特別考驗耐心,誰家是孤寡、獨居老人,誰家吃什么藥,誰家子女在國外,誰家水電煤幾號交,幾乎每個人的情況都裝在她腦海里的那間“解憂雜貨鋪”?!坝行├先瞬惶靡馑几贻p的社工說,更愿意跟同齡人交流,所以需要我們的存在,既解決心理困惑又充當養(yǎng)老顧問?!?/p>
王娟說,別看朱妹妹最年長,卻是最得力的志愿者。她是“一對五”結對的老伙伴負責人,經常與結對的老人通電話、見面,實時掌握老人情況;她也是社區(qū)黨員巡邏隊隊員,黨齡60年,上午和下午分別巡邏兩小時,關注防火防盜、垃圾分類等;她還是民情氣象員,主要收集民意,反饋到居委會;有時工作行程有沖撞,實在排不開,朱妹妹還找來老伴臨時頂替兩三個小時的班。
“那些老人們想我呀,換個人都搞不定?!笔嗄陙?,朱妹妹與時俱進學了不少。拍小視頻、用word軟件、發(fā)朋友圈、群聊不在話下。雖說忙中作樂,但偶爾也會感到力不從心。前不久的一天清晨,朱妹妹抱著一摞報紙匆忙趕下樓,捆報紙的繩子突然松了,她伸手去抓,誰料腳下一滑,直直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眼眶著地受了傷。
“兒女都勸我,不讓我干了,但我覺得自己還能再干一兩年。”朱妹妹笑著說,王娟在旁補充道:“原則上75歲以上不能干了,目前她的名單已經不在街道,但社區(qū)征求了朱阿姨的意見,只要身體允許,愿意做還讓她繼續(xù)做?!?/p>
據了解,上海的“老伙伴”計劃,意思是低齡老人幫高齡老人,到2017年有20萬低齡老人參與照護4萬高齡老人。類似“老人幫老人”的服務體系,在長三角區(qū)域的杭州有另外一種名字——“時間銀行”,即“年輕存時間,高齡取服務”。志愿者通過參與固定崗位的社區(qū)志愿服務和街道、社區(qū)的養(yǎng)老服務活動換取積分,未滿60周歲的服務者積分,可給家里60歲以上老人使用。
長寧區(qū)新華路街道綜合為老中心的園藝興趣小組。
靜安區(qū)延鐵樂齡家園內的藝術活動。
67歲的居民姚惠貞,是杭州市大塘巷社區(qū)首批“時間銀行”注冊儲戶之一。自社區(qū)啟動“時間銀行”項目以來,她每次上門看望獨居老人時,用手機掃碼服務對象的二維碼就能儲存服務時間積累積分。
這段時間姚惠貞有外出旅游的計劃,她打算登錄“時間銀行”管理系統“陽光大管家”網站,用部分積分換取旅游英語課程。與此同時,為姚惠貞提供旅游英語課程相關服務的人員,也會在自己的“時間銀行”賬戶里存進相應的服務時間用于兌換積分。
走出朱妹妹的社區(qū),還有這么一群老年人,他們對養(yǎng)老生活有另一番與眾不同的定義:他們追求上進,有的是學霸,有的是健談王,有的擁有一技之長;他們最大的愿望是去學府學習。
“別看現在校園里很安靜,但到了開學,這里儼然是一條人聲鼎沸的‘南京路?!鄙虾@夏甏髮W校長助理方幗萍告訴《新民周刊》記者,上海老年大學的授課老師多數是教育系統退休或返聘的,師資優(yōu)質,課程火爆。沒有網上報名的年代,學員們天不亮就排隊,后來實行網上報名后,拼的是手速,熱門的課程幾十秒內就一搶而光,一座難求。
截至2018年,上海已經建成290所老年大學,另有居村委辦學點5503個,超過80萬人次的老年人在這些教育機構學習。按照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大數據統計,上海老年大學一天三個班上課,教室的使用率已經超過了100%。數據從側面佐證了一個事實:上海老人是全國最愛學習的老人,沒有之一。
今年快70歲的張正真,退休前曾在上海法學會擔任法律調查研究協調方面工作,2007年退休后在家待了半年又被單位返聘了。繼續(xù)工作三四年后,張正真來到上海老年大學報名?!拔乙酎c時間給自己,再返聘我也不干了,我先生在我影響下也一起來了?!?/p>
張正真是老三屆,之前下放到江西,后來應聘到寧波,之后考上天津商學院。她信奉“學無止境”的樸素道理,一定要圓了深造大學夢。“我是學霸,學了文科又學理科,大學畢業(yè)后還是想學習。記得報名那天人特別多,一大早我叫老公起床去排隊,后來我選擇了中醫(yī)保健課和健美課,主要考慮到對家人和自己身體都有幫助?!?blockquote>
退休后還希望繼續(xù)工作,這已經是很多老人普遍的心態(tài)。如今不少老年人想要“找點事做做”,并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
現在的張正真,擁有了全新的身份——經絡養(yǎng)生班班長、老年大學志愿者。九年來,張正真成了經絡養(yǎng)生班的“明星學霸”,“同學們一直跟著我,我報什么課他們都跟著報。學校課程是屬于系統性的,有課程大綱,這門課學完會直接轉到下一門課。比如中醫(yī),先學系統中醫(yī)基礎,再學臨床保健”。
方幗萍說,某種意義上老年大學就像是老人的家,即使課程學完了,畢業(yè)了,大家也不舍得離開,不少學員以志愿者的身份留在校園。張正真說,老年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十分瑣碎,需要細心、耐心、平常心。
“我的姐姐就特別不理解我,沒有報酬,為什么還干得那么起勁,不僅要花時間、精力,還要受委屈。比如招生工作,許多學員排了好久的隊沒報上滿意的課程,就會有情緒。記得有一次,冬天很冷,我讓報名學員先在教室取暖等待,等她氣消了,耐心向她們解釋?!?/p>
“有時候,你要像小青年一樣沖在一線,不怕苦不怕累?!币淮卧谖幕瘡V場演出,結束后演出服裝堆了一堆沒人收拾,志愿者們一件件折好放進箱子里,然后再一箱箱抬走。長期在這樣的氛圍里,張正真的身體、心情都是正向循環(huán),應了那句話“我奉獻,我快樂,我健康”。
老年大學吸引的不止上海人。六年前的春季,方幗萍辦公室響起了一個特殊的電話。打電話的人是55歲退休阿姨李梅(化名),來自中俄邊境黑河,李梅在電話中說,自己從小有一個文學寫作夢,但苦于大環(huán)境耽擱了,她想要圓夢,專門打電話詢問上海的老年大學是否接收外地同學。“她在上海沒有住處,也沒有親戚朋友,我比較擔心,一直沒同意她的報名?!?/p>
“放假前夕,教務辦突然告訴我說,有一位學員找我,原來李梅的女兒陪著她來上海了。”在李梅的堅持下,方幗萍接收了這名學員,李梅是知識分子,腦子也活絡,一下子報了三四所老年大學,五六門課程,每天生活過得非常充實。六年了,李梅不僅學會了電腦、PS等軟件,寫文章的水平也越來越高,文采飛揚。
退休后還希望繼續(xù)工作,這已經是很多老人普遍的心態(tài)。如今不少老年人想要“找點事做做”,并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
濱江的一間茶樓,方赟和幾個老友正在聊收藏、聊劇本、聊投資。席間,方赟用洪亮的嗓音、借著懷舊的氛圍感慨道:“我做過最正確的事,就是沒有安逸地養(yǎng)老,而是開辦了自己的影視公司?!狈节S的社交圈子很廣,一周基本四天要應酬。應酬結束,休息到凌晨三四點,醒來繼續(xù)寫劇本?!皶r間點比較安靜,如果狀態(tài)好,很快幾千字就出來了。”
方赟的人生節(jié)奏,有種與他70歲年齡不太匹配的感覺。用他自己的話說,時間是寶貴的,每一秒都要活得精彩。目前,方赟撰寫的三本小說即將上市,其中一本被影視大佬改編成了影視作品,收藏古董的資源開拓也正在打開新局面。方赟從未想過停下來。“我和我愛人都是工作狂,她有自己的藝術團,我倆各忙各的,樂此不疲?!?p>
上海某公園內老人們自彈自唱尋快樂。攝影/ 種楠
走紅網絡的“時尚奶奶團”,平均年齡67歲,平均身高175cm。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當然,創(chuàng)業(yè)有風險,如果闖蕩失敗,一輩子的積蓄可能會打水漂??紤]到父輩們的身體承受能力,大多數子女對父輩創(chuàng)業(yè)之舉并不贊同,但對就業(yè)接受度較高。調查中發(fā)現,身體狀況較好、教育程度較高、專業(yè)程度高的老人,退休后再就業(yè)也越容易。部分專家級老人退休后多從事顧問等工作,薪酬也相對較高。
63歲的謝培香(化名)在一家航天科研單位擔任高級工程師。臨近退休,單位的負責人找到謝培香,希望她能夠接受返聘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皢挝焕飦砹撕芏嗄贻p人,我又是高級工程師,單位希望我能夠再干一干,帶一帶年輕人。”
謝培香和家人商量后同意單位返聘,她與單位簽訂的合同為一年一簽,待遇方面除了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外,年底還會有獎金??傮w算下來,每月大概有八九千元的收入。與之前的工作重點不同,謝培香返聘后,更多起到的是“傳幫帶”的作用。
不是每個老年人都像謝培香一樣順利得到返聘機會。王阿姨退休后,由于原單位沒有返聘機制,最終放棄了再就業(yè)的念頭。而一些不具有專業(yè)技術的退休老人,在再就業(yè)選擇時,只能選擇像家政、餐飲、保安等對年齡限制較寬的服務行業(yè)。而這些行業(yè)往往是賣力氣的活,而且沒有保障。
“找老鄉(xiāng)介紹的保安工作,風吹日曬挺辛苦的,也不簽合同,相當于干一天算一天的錢?!睆埵迨逭f。
法律上對于老年人就業(yè)保障有待補足。根據《勞動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如果是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老人,只能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這就意味著雙方達成的是勞務關系,而非勞動關系,在勞務關系中,用人方支付一定報酬,但不用承擔節(jié)假日、加班工資、辭退后的賠償金等義務。
“企業(yè)也不太敢用沒有法律保護的員工,一旦發(fā)生問題,企業(yè)要負擔的責任就會很大?!比肆Y源經理劉洋表示,在勞動合同關系下,當勞動者在工作中發(fā)生意外,勞動者可以拿到工傷保險的賠償?!霸倬蜆I(yè)的老人簽訂用人合同時,合同中應更加詳實,約定好權責。”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退休老人的就業(yè)需求與求職供應量之間的屏障,是客觀存在的。數據統計顯示,一方面,全國離退休人才網中的數萬名注冊求職的老年人,求職者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0歲到70歲之間,其中占比最大的是60歲到70歲,占比60%。
另一方面,人才市場并沒有專門的老年人求職招聘會,社會為老年人提供的工作崗位少之又少。大部分招人的單位,不愿意接受老年求職者。
養(yǎng)老業(yè)內有一句話:中國養(yǎng)老先看上海,上海養(yǎng)老先看日本。鑒于日本老年人超就業(yè)人口12%的高占比,以及他們百歲老人仍能就業(yè)的典型事例,上海可借鑒一些創(chuàng)新之策。
今年,日本一項老年人相關政策修訂草案提出建設“不老社會”,鼓勵老年人繼續(xù)就業(yè),公共養(yǎng)老金可待70歲以后再領取。新政還包括一系列鼓勵日本老人再就業(yè)的措施,希望60歲至64歲人口就業(yè)率能從2016年的63.6%提高至2020年的67%。
相比日本的老年人促就業(yè)計劃,上海的做法更多還在志愿者層面。
積極老齡化其實是老年人的需求,他們希望過上有尊嚴、有滿足感、有樂趣的老年生活。當老人們想要做一個積極的老人時,社會是否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