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慶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王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左右侍從:“為什么沒有聽到(王子敬)一點兒消息呢?他(一定)已經死了!”(王子猷)說這話時完全沒有悲傷的神色。便要了車去料理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王子敬向來喜歡彈琴,(王子猷)便直接走進去坐在靈床上,取了王子敬的琴來彈奏,可琴弦已經不協(xié)調,(王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子敬,人與琴都死了!”因此悲慟欲絕了很久。一個多月后,(王子猷)也死了。
注釋: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子敬:王獻之,字子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病篤:病得很重。
②了:完全。
③不調(tiáo):不協(xié)調,不和諧。
④慟絕:悲慟欲絕。
⑤卒:死。
練習:
一、請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翻譯時試著把省略的意思加進去、說清楚。
1.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 )消息?此已喪矣!”
2.( )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3.子敬素好琴,( )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 )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二、王子猷與王子敬兄弟倆“人琴俱亡”的故事與伯牙、鐘子期的故事有什么異同?你還了解王子猷兄弟倆的其他故事嗎?
輕松學古文: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豎著寫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的末尾用“?!睌嚅_,叫“句”;在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作斷句讀。
同樣的一句話,不一樣的停頓,可能意思就大相徑庭了,如“腳不大好頭發(fā)沒有麻子”,你可以斷成:腳不大,好頭發(fā),沒有麻子。你也可以斷成:腳不大好,頭發(fā)沒,有麻子。
要想真正學好文言文,一定要找到一些學文言文共通性的方法,那是鑰匙,是關鍵。比如說關于停頓,有沒有一些共通的規(guī)律。答案當然是有。
第一,可以根據文言文的句子中的語法結構確定,一個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會有主語、謂語、賓語,那么主語、謂語、賓語之間一般就要停頓。比如“宋人/有耕者”,“宋人”是這句話的主語,整句話只有五個字,那就可能考慮在“宋人”背后停頓一下。順便說一句,很多句子中的主語的后面往往會跟著一個“也”字,表提振語氣。這時,就應該在“也”字后面停頓。如果你還分不清什么是主語、謂語、賓語的話,我建議讀到一句話時,一句話的開頭處的人名、地名、事物名后面要停頓,動詞后面也要停頓,就大體上沒錯了。
第二,根據發(fā)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lián)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jié)奏。常見的句首發(fā)語詞有蓋、然、然則、豈、豈若、何嘗、其、夫等。關聯(lián)詞有且、雖、因、惟、故等。比如“因/釋其耒/而守株”,“因”字就是關聯(lián)詞,它的后面可以停頓一下。
第三,文中轉折、承接、并列處往往要停頓。具體的表現(xiàn)可能就是在句中的“而”字、“則”字前面停頓。尤其是“而”字,當它出現(xiàn)在句中時,絕大多數都要在它前面停頓。如“因/釋其耒/而守株”,“釋其耒”之后才是“守株”,兩者有一個前后的承接關系,一定要在這句的“而”字前面停頓。
當然,關于停頓的原則,還遠不止這三條,但我們小學課文都是些比較簡單的文言文,不會太難,有這三條,停頓方面的知識就基本上夠用了。
(本欄目由福建省福州市屏西小學張小椿老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