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如,王進義
(泉州市第三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抑郁癥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表現(xiàn)以心境低落、思維遲緩、認知功能損害、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癥狀為主[1]。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抑郁癥或?qū)⒊蔀閮H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大疾病負擔,而在中國抑郁障礙的患病率高達6.10%[2]。因其患病率高、自殺風險高、致殘性高及疾病負擔高等特點,抑郁癥的防治工作及發(fā)病機制的研究迫在眉睫。歐洲曾對1 884例抑郁癥患者進行調(diào)查研究,結果顯示睡眠障礙的發(fā)生率為63%[3]。相關研究顯示,失眠與抑郁是相互伴隨存在的,且又互為因果,兩者之間存在較為復雜的雙向關系,而兩者反復交替出現(xiàn),不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下降,甚至有可能引發(fā)其他相關疾病[4-5]。睡眠質(zhì)量與抑郁情緒呈正相關的[6],心理紊亂是引起失眠持續(xù)和加重的根結所在,而多數(shù)患者對失眠的思想負擔都較重,常常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本項研究主要從心肝論治,采用單純針刺治療抑郁癥相關性失眠,從而為抑郁癥相關性失眠的治療應用提供循證依據(jù)。
1.1 診斷標準 抑郁癥的診斷及分級標準參照《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7],失眠的診斷標準參照《睡眠與睡眠疾病》[8]。
1.2 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 中度抑郁及不伴精神病性癥狀的重度抑郁;③ 年齡18~60歲,男女不限;④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18 分[9],且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8分[10]者;⑤ 愿意配合研究者的調(diào)査與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 合并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者;②合并有嚴重精神發(fā)育遲滯者。
1.4 剔除標準 ① 不能堅持治療者;② 治療過程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或者嚴重不良反應,不宜繼續(xù)治療者;③ 未嚴格按照治療方案進行者;④ 自行要求退出實驗者。
1.5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于泉州市第三醫(yī)院住院的抑郁癥相關性失眠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9~55歲,平均(38.1±10.3)歲;病程 1~56 個月,平均(22.5±12.9)個月。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1~57歲,平均(40.2±9.1)歲;病程 1~53個月,平均(20.5±13.8)個月。2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來士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治療,每日1次,每次10 mg,早餐后頓服,共治療4周。
2.1.2 觀察組 予針刺治療,針刺處方:百會、四神聰、印堂、內(nèi)關(雙)、大陵(雙)、神門(雙)、太沖(雙)。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其中百會穴平刺0.5~1.0寸,四神聰平刺0.5~0.8寸,印堂穴向下斜刺或平刺0.5~1.0寸,內(nèi)關穴直刺0.5~1.0寸,大陵穴直刺0.3~0.5寸,神門穴直刺0.3~0.5寸,太沖穴直刺0.5~0.8寸。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以上,1周治療5次,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2.2.1 HAMD評分 采用HAMD評分量表[9]評估2組治療前后抑郁狀況。總分≥24分為重度抑郁,18~23分為中度抑郁,8~17分為輕度抑郁,總分≤7分為無抑郁,評分由同一主治醫(yī)師進行判定。
2.2.2 PSQI評分 采用PSQI評分量表[10]評估2組治療前后睡眠質(zhì)量。PSQI評分是由19個自評加5個他評條目所構成的,由主觀的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應用及R間功能7個部分組成,其得分越高則表示睡眠的質(zhì)量就越差。
2.2.3 療效判斷標準 參考文獻[11]根據(jù)PSQI評分擬定。① 臨床痊愈:治療后,PSQI評分<7分,癥狀消失;② 有效:治療后,PSQI總分減分率>25%,癥狀改善,但PSQI評分仍然>7分;③ 無效:治療后,PSQI總分減分率<25%,癥狀無改善,PSQI評分>7分。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病例完成情況 對照組有1例病例流失,觀察組有2例病例流失。
3.2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
3.3 2組治療前后PSQI、HAMD評分比較 見表2。
表 2 2 組治療前后 PSQI、HAMD 評分比較分
表 2 2 組治療前后 PSQI、HAMD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HAMD評分21.40±0.60 7.36±0.851)21.30±0.56 5.86±0.491)組別對照組n 29觀察組28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PSQI評分15.65±4.85 4.95±1.351)15.85±4.78 4.85±1.251)
3.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xiàn)4例惡心,5例便秘,均是輕度,予飲食調(diào)節(jié)后癥狀較前有所緩解。觀察組出現(xiàn)2例暈針反應,取針后患者的暈針反應消失。
目前新一代的抗抑郁藥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在臨床應用廣泛,該藥是西酞普蘭的S-異構體,其主要的藥理作用是通過抑制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元對5-羥色胺(5-HT)的再攝取,增強5-HT的功能,進而發(fā)揮其抗抑郁的作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對5-HT轉(zhuǎn)運體作用的選擇性則更強,在臨床上起效快,而且不易耐受。然而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抑郁癥患者在服藥后癥狀雖然能得到明顯的控制,但病情卻很容易波動[12]。
歷代的醫(yī)家大多認為肝氣郁結是導致抑郁的基礎病機,在治療上大多采用疏肝理氣進行治療[13]。而筆者認為,該類患者的治療方案應從心肝論治。因肝主藏血,而血舍魂,其肝血不足,致魂不能藏,則導致失眠。而肝主疏泄,肝氣通,心氣則和;肝失條達,則氣機不暢,導致心氣郁滯,故心神失主,而致夜不能寐[14]。人的情志活動分屬于人體五臟,但五臟又由心所主,心主神志的根本在于心主血脈,而血的運行是有賴于肝臟的疏泄功能及其調(diào)暢氣機的功能,若肝氣不舒,則易致氣郁化火,便可導致心神的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不寐[15-16]。
百會穴是手足三陽經(jīng)、督脈及肝經(jīng)的交會穴,可平肝熄風,升清陽,醒腦安神。印堂穴是經(jīng)外奇穴,所處的位置恰好在督脈上,督脈直通于腦,又有支脈絡腎貫心,故印堂穴能鎮(zhèn)靜安神。四神聰則為經(jīng)外奇穴,是鎮(zhèn)驚安神之要穴。大陵、內(nèi)關皆屬手厥陰心包經(jīng)穴,其功效是開竅解痙、疏通氣血、益心安神。神門可益心氣,安神志,擅于調(diào)理心經(jīng)的經(jīng)氣。而太沖是肝的原穴和輸穴,可疏肝理氣,清肝之熱。諸穴合用則神安而寐。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過4周的治療,2組PSQI、HAMD評分明顯改善,而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通過針刺治療調(diào)理心肝,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睡眠和抑郁狀態(tài)。綜上所述,在治療抑郁癥所引發(fā)的相關性失眠癥中,應用單純針刺從心肝論治可使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并且其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