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趣味歷史
在古裝劇中,時常會有這樣一種場景:某個大俠走進(jìn)店中,對著店小二喊道“一壇好酒,一只燒雞,一盤醬牛肉”,吃完飯,瀟灑地丟下一塊碎銀子便轉(zhuǎn)身離去,留下店小二在店中高興地收起銀兩。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大俠總是用碎銀子付賬,古代的物價很高嗎?店小二連價格都沒報,為何大俠扔完錢走后,他也不數(shù)一下?
古代使用銀子作為貨幣,主要是明清時期的事情,故而我們以明清時期的資料為準(zhǔn)。明清時期的市面上主要流通著四種規(guī)格的銀子貨幣,分別是五十兩的元寶(也叫馬蹄金)、十兩的錘形銀子、一到五兩不等饅頭狀的小錠銀子和一兩以下的碎銀子。
明清時期,一兩碎銀子價值一千文錢。大俠吃一頓飯,怎么也花不了這么多錢,所以對于店小二來說,這哪里是普通的顧客,分明是某個吃了幾十文錢的飯,卻給了十幾倍小費的“財神爺”呀。
其實,古代的老百姓吃飯的時候很少用白銀來付款,他們一般用銅錢。
我們總是牽掛大俠花了多少錢,卻很容易忽略碎銀子這個概念。古代的碎銀子,其價值是不固定的,在用它消費的時候,就需要工具來輔助商家和顧客,這種工具叫作“戥子”。
戥子是一種測量工具,專門用于精細(xì)物品的交易,比如藥材、金銀等。在雙方約定好價格之后,用戥子稱量銀子數(shù)值,多則用工具切割,少則加錢,所以店小二不用去數(shù),也沒法數(shù),他只要拿戥子一稱即可?!都t樓夢》中就有用銀子進(jìn)行買賣的場景,根據(jù)其中的描寫可知,光是剪銀子就要花費非常大的功夫。
當(dāng)時人們?yōu)榱俗屻y子能夠方便流通,都會私自將銀子剪成大小不同的碎塊。一旦碎銀子多了,保管起來就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代還有一種叫“傾銀鋪”的場所,專門負(fù)責(zé)將一些商家收到的碎銀子重新鑄造成價值相等的元寶樣式,這就是我們以前經(jīng)常說的“銀元寶”。
怎么樣,現(xiàn)在你知道為什么古代的店小二從來都不數(shù)碎銀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