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云
大多數(shù)人因為工作、學習繁忙,時間緊迫,早餐甚至午餐都是匆匆應付,把晚餐作為一天中最主要的一餐,雞魚肉蛋,生猛海鮮,欲將一天欠下的營養(yǎng)全加在這一餐。那么,晚餐到底該怎么吃呢?
網上流傳著“過午不食”的說法,晚餐是少吃,還是不吃呢?其實,“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也叫作“不非時食”,即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食,其他時間不可以進食。佛教認為,每天只用吃兩次飯,這樣才有更多的時間修行;另外,吃得少可以降低愛欲。現(xiàn)在一些減肥人群也主張過午不食,每天下午兩點以后就不再吃東西了,希望通過節(jié)食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過午不食”只適合特殊人群,例如上面提到的修行的僧人。因為如果午餐后不再吃東西,那么到第二天早上6點,至少有16個小時沒有進食。胃中食物被消化吸收后,胃分泌的胃液會腐蝕胃黏膜,從而導致一些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那么晚餐到底什么時候吃,吃多少才合適呢?一般建議應該每天吃晚餐,進食時間宜在酉時(17—19點),以18—19點最佳。因為酉時是腎經當值之時,氣血流注腎經,是人體貯藏精華、調養(yǎng)腎臟的最佳時間。晚餐中的食物可以提供人體氣血精華,所以晚餐最好安排在酉時。
“暮莫實”“胃不和則寐不安”,晚餐應該少吃,且不能吃得太晚,以第二天早上沒有明顯的饑餓感為標準。因為人在睡眠后,身體的代謝功能降低,胃腸蠕動減弱,若晚餐吃得太多,不但會加重胃腸道負擔,使胃腸道因過度疲勞而生病,還會干擾大腦皮層的工作而妨礙睡眠。對于晚餐后還要長時間工作或學習的人,一定要吃好晚餐,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
古人提出“早咸晚甜”。從中醫(yī)理論講,食物有五味,入五臟,咸入腎,甜入脾,養(yǎng)胃的飲食宜早餐吃咸,晚上吃甜。晚上可以飲一杯蜂蜜水,有清腸養(yǎng)胃、潤肺養(yǎng)顏的作用。蜂蜜水對胃酸分泌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可以增加胃酸、幫助消化,還可以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
一般人群的晚餐總熱量以占全天的30%左右為宜。在食物的選擇方面,晚餐盡量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少吃脂肪類食物,動物內臟少吃,同時還要葷素搭配得當。這樣既能幫助消化吸收,又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有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