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祈猛 ,劉郁林,陳明輝,翟志軍,周健平,胡殿明1,,3**
(1.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食藥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2;3.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田頭菇屬(Agrocybe)真菌通常生長于林中地上、草地或糞上,如田頭菇Agrocybe praecox(Pers.)Fayod、平田頭菇 A.pediades(Fr.)Fayod[1];少數(shù)生于腐木上,如茶樹菇A.aegerita(V.Brig.)Singer生長于腐爛或死亡的楊樹、柳樹、茶樹等樹木上[2];極少數(shù)寄生于植物上,如寄生田頭菇A.parasitica G.Stev.寄生在新西蘭闊葉樹上并使寄主死亡[3]。
田頭菇屬常見可食用種類包括柱狀田頭菇A.cylindracea(DC.)Maire、楊樹菇A.aegerita(V.Brig.)Singer、茶薪菇A.chaxingu N.L.Huang、楊柳田頭菇A.salicaceicola Zhu L.Yang,M.Zang & X.X.Liu、田頭菇A.praecox(Pers.)Fayod、平田頭菇A.pediades(Fr.)Fayod等[4-6]。其中,柱狀田頭菇與茶薪菇、楊樹菇、楊柳田頭菇,統(tǒng)稱為茶樹菇,原為江西廣昌境內(nèi)的高山密林地區(qū)茶樹蔸部生長的一種野生蕈菌[7]。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茶樹菇的栽培技術,經(jīng)過30余年的努力,我國茶樹菇已經(jīng)在全國大規(guī)模推廣栽培,并且形成了巨大的產(chǎn)業(yè)[8]。2017年中國茶樹菇年產(chǎn)量約90萬噸,比2016年產(chǎn)量增加了8.95%,占中國食用菌總產(chǎn)量的2.42%[9]。
茶樹菇不但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等營養(yǎng)特性,而且具有獨特的風味物質(zhì),鮮食、烘干皆宜[10-11]。此外,茶樹菇還有一定的藥理作用,有研究表明,其多糖和凝集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和凝集紅細胞等功效[12-15]。
多種田頭菇屬真菌是美味可口的食(藥)用菌,但只有少數(shù)被成功馴化并人工栽培,其種質(zhì)資源亟待開發(fā)。系統(tǒng)分類學研究是生物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基礎。通過對國內(nèi)外田頭菇屬的分類研究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綜述和展望,可為我國田頭菇屬的系統(tǒng)分類研究、種質(zhì)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及其遺傳育種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田頭菇屬(Agrocybe)屬于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 (Agaricomycetes)傘菌目 (Agaricales)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田頭菇屬由Fayod于1889年建立,該屬的模式種為A.praecox(Pers.)Fayod[16]。田頭菇屬主要形態(tài)特征為菌蓋外皮層由球形、梨形或泡囊狀細胞組成;菌褶直生至彎生,褶幅較寬,具囊狀體,或僅有褶緣囊狀體,菌髓平行型至近平行型;菌幕存在或消失,通常具有菌環(huán),少數(shù)無;菌柄基部常具白色較細根狀菌索;擔孢子卵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蜜黃色至淺褐色,光滑,芽孔有或不明顯或無孔[1,17]。
自田頭菇屬建立以來,該屬未有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致使其分類較混亂。直到Singer[17]確定了田頭菇屬的分類標準,即蓋皮層由梨形、近球形、泡囊狀的細胞組成;褶緣和褶側囊狀體有無;孢子印銹褐色至黃褐色,孢子芽孔有或不明顯等微觀特征,并將田頭菇屬歸入糞銹傘科(Bolbitiaceae),這為后續(xù)田頭菇屬的形態(tài)分類研究奠定了基礎。為了進一步確定其分類地位,將田頭菇屬與其他相近屬形態(tài)特征進行比較[1],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田頭菇屬與其他相近屬形態(tài)特征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grocybe and other similar genera
如表1所示,田頭菇屬與糞銹傘科中的一些屬的某些形態(tài)特征很相似,因此Hawksworth也支持Singer的觀點[18]。然而,田頭菇屬某些種類與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的一些屬,如鱗傘屬 [Pholiota(Fr.)P.Kumm.]和球蓋菇屬 [Stropharia(Fr.)Quél.],在形態(tài)特征上也很相似。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田頭菇屬的科級歸屬地位存有爭議。直到Kirk[19]根據(jù)分子特征將田頭菇屬放入球蓋菇科中,其分類系統(tǒng)一直沿用至今。當時田頭菇屬真菌包含100種,而截至目前,Index Fungorum報道的田頭菇屬真菌約160種[20]。
早期有關田頭菇屬的分類研究較少,且形態(tài)描述主要包括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而微觀結構特征很少被提及。Singer[17]根據(jù)孢子有無芽孔或不明顯,將田頭菇屬分為2個亞屬,田頭菇亞屬(Subgen.Agrocybe)和非顯孔亞屬(Subgen.Aporus)。其中,田頭菇亞屬又劃分為5個組,田頭菇組(Sect.Agrocybe)、平田頭菇組(Sect.Pediades)、小孢田頭菇組(Sect.Microsporae)、全囊體田頭菇組(Sect.Allocystides)和幕出田頭菇組(Sect.Evelatae);非顯孔亞屬則包括非顯孔田頭菇組(Sect.Aporus)和具幕田頭菇組(Sect.Velatae)。Watling[21]對田頭菇屬進行詳細的分類學研究,并對Singers分類系統(tǒng)進行了修訂,在2個亞屬的基礎上,將田頭菇亞屬下的幕出田頭菇組(Sect.Evelatae)放入非顯孔亞屬中,同時刪減了該亞屬中的全囊體田頭菇組(Sect.Allocystides)。此分類系統(tǒng)也一直被后來學者沿用至今,本郷次雄[22]、金鑫[1]等都采用Watling的分類方法對田頭菇屬真菌進行了形態(tài)學系統(tǒng)分類并鑒定。
在Fayod建立田頭菇屬之初,該屬包括9種,其中田頭菇A.praecox(Pers.)Fayod為模式種[20]。但由于該屬形態(tài)特征較原始定義更為寬泛,后續(xù)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納入田頭菇屬。如:Singer增加田頭菇屬真菌56種,其中新種或變種17種:A.aegerita var.rugosovenosa、A.allocystis、A.apepla、A.coprophila、A.firma var.tucumana、A.insignis、A.karelica、A.lazoi、A.microspora、A.neocoprophila、A.paradoxa、A.procera、A.procera f.procera、A.procera var.procera、A.tuberosa var.heterospora、A.viscosa和A.xerophytica[23-26],極大的豐富了該屬的種類,其中一個堅實田頭菇新變種 A.firma var.tucumana,后經(jīng)Watling修訂為A.tucumana(Singer)Watling[27];Pegler[28-30]增添了該屬真菌8種,其中4個新種和1個變種:A.manihotis、A.peradenica、A.stercoraria 和 A.manihotis var.manihotis,Pegler[31]把田頭菇屬中的 A.cubensis(Murrill)Singer和A.underwoodii(Murrill)Singer分別放入滑誘傘屬(Hebeloma P.Kumm.)和脆銹傘屬[Naucoria(Fr.)P.Kumm.]中,把Pholiotina musae Earle放入田頭菇屬;隨后,Watling又擴充田頭菇屬真菌31種,其中新種或變種15種[32-33]。Watling[21]列出了英國田頭菇屬真菌種類17種,并進行了形態(tài)學描述,編制了檢索表。Watling和Bigelow[34]對該屬進行研究,發(fā)表了北美東部的2個新種:Agrocybe smithii Watling & H.E.Bigelow和A.occidentalis Watling & H.E.Bigelow。1986年,Watling和Abraham[35]報道了印度田頭菇屬真菌17種,其中2個新種:A.aporata Watling & S.P.Abraham和A.indica Watling & S.P.Abraham。隨后在該地區(qū)又有一些學者對該屬做過相繼報道[36-38],Natarajan和 Purush[39]發(fā)表了 1個新種:A.musicola Natarajan & Purush.;Thoma 和 Manim[40]報道了該屬4個新種:A.calicutensis K.A.Thomas & Manim.、A.guruvayoorensis K.A.Thomas & Manim.、A.munnarensis K.A.Thomas & Manim.和 A.wayanadensis K.A.Thomas & Manim.以及2個新記錄種。Noordeloos[41]對荷蘭田頭菇屬真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報道了該國該屬13種和2個變種。Niveiro[42]對阿根廷糞銹傘科的整理中,列出了田頭菇屬名錄23種。Coimbra[43]整理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球蓋菇科真菌,該屬曾報道有29種。此外,許多學者對田頭菇屬做了零星報道,Stevenson[3]報道了唯一1株寄生在新西蘭闊葉樹上并使寄主致死的田頭菇屬新種A.parasitica G.Stev.;Nauta[44]報道了荷蘭田頭菇屬1個新種A.rivulosa Nauta。
綜上所述,經(jīng)Fayod、Singer、Watling、Kirk等其他國外真菌學者的研究,不僅豐富了田頭菇屬的種類,最終還確定田頭菇屬歸屬于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該屬包括2亞屬和5組,即田頭菇亞屬(Subgen.Agrocybe),以及田頭菇組(Sect.Agrocybe)、平田頭菇組(Sect.pediades)、小孢田頭菇組(Sect.Microsporae)、非顯孔亞屬(Subgen.A-porus)、非顯孔田頭菇組(Sect.Aporus)、具幕田頭菇組 (Sect.Velatae)。
線粒體核糖體小亞基(mitochondrial small-subunit,mtSSU)序列的核苷進化率要比核基因組核糖體小亞基(SSU rDNA)高16倍,但比核糖體內(nèi)部轉錄間隔區(qū)(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進化率低,非常適用于蕈菌的發(fā)育演化關系研究[45]。Gonzalez[46]首次對茶樹菇A.aegerita、硬田頭菇A.dura、茶薪菇A.chaxingu、濕粘田頭菇A.erebia、堅實田頭菇A.firma、田頭菇A.praecox、沼生田頭菇A.paludosa、平田頭菇 A.pediades、維瓦田頭菇 A.vervacti、A.alnetorum等10種田頭菇屬真菌采用mtSSU可變區(qū)域V4、V6、V9序列進行分子系統(tǒng)學分類研究,成功將10種田頭菇屬分成4個進化分支。隨后,Uhart[47]采用同樣的方法把茶樹菇復合群A.aegerita complex分成3個分支:歐洲分支、阿根廷分支和遠支亞-美分支,發(fā)現(xiàn)在亞-美分支菌株之間存在大量遺傳交換現(xiàn)象。Callac[48]結合mtSSU序列和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mtcob)對亞洲茶薪菇A.chaxingu和歐洲柱狀田頭菇A.cylindracea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這兩者間具有高的差異性和可雜交性,認為前者可能是后者的1個變種;陳衛(wèi)民[49]基于mtSSU序列對云南茶樹菇復合群多樣性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認為楊柳田頭菇可從茶樹菇復合群作為1個分類單元獨立出來,證實茶樹菇復合群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可能存在新物種。由此得知,mtSSU序列能夠很好地區(qū)分田頭菇屬不同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
除mtSSU序列外,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mitochondrial large-subunit,mtLSU)[50]、A.aegerita 線粒體基因組中編碼家族B DNA聚合酶的基因Aa-PolB[51]、線粒體中間肽酶基因[52]等線粒體基因也將是田頭菇屬遺傳研究熱點。
真菌rDNA不同區(qū)段的保守性不同,于是不同片段系統(tǒng)學分類水平也不同[53]。其中ITS和LSU廣泛應用于真菌分類鑒定,田頭菇屬系統(tǒng)學研究的rDNA基因片段主要有LSU序列和ITS序列,如Petersen[54]采用LSU基因對濕粘田頭菇A.erebia和田頭菇A.praecox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表明,2種田頭菇屬真菌均分布于球蓋菇科分支。田恩靜[55]則采用ITS序列對中國球蓋菇科10個屬進行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田頭菇屬茶薪菇A.chaxingu與球蓋菇屬、鱗傘屬等分布在同一支,這與Kirk觀點一致。Cheong[56]分析了30株田頭菇屬菌株ITS序列的差異,將其分成8個組。Malysheva[57]基于ITS序列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并分析了俄羅斯平田頭菇復合群34種,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物種屬于平田頭菇變種A.pediades var.pediades,少數(shù)為新變種A pediades var.bispora。Malysheva[58]基于多基因LSU+ITS序列分析,將Galera besseyi Peck 和 Bolbitius liberatus Kalchbr.分別修訂為A.besseyi(Peck)E.F.Malysheva,G.Moreno & M.Villarreal和A.liberate(Kalchbr.)E.F.Malysheva。Vizzini[59]分別采用LSU和ITS序列分析,將田頭菇屬分成4組,并把非顯孔亞屬的茶樹菇復合群、濕粘田頭菇Cyclocybe erebia和意大利新種C.erebioides歸并入環(huán)傘屬Cyclocybe。Callac[48]、陳衛(wèi)民[49]、Alam[60]等對田頭菇屬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中均用到ITS序列。
此外,一些其他基因比如茶樹菇子實體分化基因Aa-Pri1、Aa-Pri2、Aa-Pri3[61-63],以及信息素受體基因[64]也有相關田頭菇屬真菌的報道。
傳統(tǒng)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是田頭菇屬分類研究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一些生理生化特征也可以作為分類依據(jù)。根據(jù)生物學物種的定義,具有交配親和性或無生殖隔離的類群可視為同一物種,因此,這一特點可作為物種鑒定——交配試驗[65]。
Flynn[66]對北美和歐洲田頭菇復合群Agrocybe praecox complex進行交配相容性試驗,認為A.molesta分類群應放在田頭菇復合群A.praecox complex。Uhart[67]通過交配試驗在柱狀田頭菇分類單元發(fā)現(xiàn)1新種,即 A.wrightii Uhart & Albertó。Callac[48]通過交配試驗證明亞洲茶薪菇和歐洲柱狀田頭菇可雜交,說明這兩個菌株有一定的親和性,認為茶薪菇是柱狀田頭菇的1個變種。陳衛(wèi)民[49]基于ITS和mtSSU序列并結合交配試驗,從而證明楊柳田頭菇可作為單獨的物種從茶樹菇復合群獨立出來。
田頭菇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和印度地區(qū),我國對田頭菇屬的研究較少,僅有金鑫[1]對我國田頭菇屬真菌資源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其他都是零星報道。
茶薪菇Agrocybe chaxingu N.L.Huang,是我國黃年來于1970年在福建油茶上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1種新田頭菇屬真菌,該命名存在爭議[20,68]。1993年,楊祝良[4]發(fā)表了無孔組的1個滇產(chǎn)新種:楊柳田頭菇A.salicaceicola Zhu L.Yang,M.Zang & X.X.Liu;盧成英[69]報道了湖南吉首和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中中國田頭菇屬1個新記錄種無環(huán)田頭菇 A.fariancea Hongo。金鑫[70]報道了田頭菇屬3個中國新記錄種:隆起田頭菇A.elatella(P.Karst.)Vesterh.、褐色田頭菇A.brunneola(Fr.)Bon和平田頭菇環(huán)狀變種A.pediades var.cinctula Nauta。同時對中國田頭菇屬進行系統(tǒng)描述,增加了2個中國新記錄種,即平田頭菇糞生變種A.pediades var.fimicola(Speg.)Nauta和堅殼田頭菇A.putaminum(Maire)Singer及5個省級新記錄,共鑒定該屬真菌21種[1]。秦改娟[71]報道了采自北京延慶的中國田頭菇屬1個新紀錄種菌核田頭菇A.tuberose(Henn.)Singer;王鋒尖[72]在湖北省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中國田頭菇屬1個新記錄種堅實田頭菇A.firma(Peck)Singer。
關于我國田頭菇屬真菌的遺傳多樣性有較多報道,譚琦[73]利用隨機擴增多態(tài)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術對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柳松菇菌株遺傳差異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源于國外的8個菌株與我國6株野生菌株遺傳差異明顯。鮑大鵬[74]在譚琦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核糖體DNA擴增片段限制性內(nèi)切酶分析(amplif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技術,對7株柳松菇菌株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發(fā)現(xiàn)2株希臘菌株和5株中國菌株差異明顯。何瑩瑩[75]和姜性堅[76]分別對云南2種茶樹菇和湖南地區(qū)8株柱狀田頭菇栽培品種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的擴增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AFLP)分析,通過聚類得出,前者將茶樹菇和楊柳田頭菇聚為2類,得到了很好的區(qū)分,后者能清晰地顯示出不同品種的多態(tài)性差異,將8株分為3支。王筱凡[7]對茶樹菇進行表達序列標簽簡單重復序列(expressed squence tags-simple sequence repeats,EST-SSR) 引物開發(fā)及通用性研究,挑選的28對引物多樣性好且穩(wěn)定的有13對,其PCR產(chǎn)物的多態(tài)性可成功將17株茶樹菇菌株進行分類,從而說明菌株間具有一定的遺傳差異性。
我國幅源遼闊,田頭菇屬的物種資源豐富,且其生長宿主具有多樣性。根據(jù)上述文獻報道,我國已報道田頭菇屬大約有21個,約占全世界的13%,其中包括同物異名和變種,見表2。
表2 中國田頭菇屬種類及分布Tab.2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Agrocybe in china
長期以來,田頭菇屬的分類一直較為混亂,沒有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國內(nèi)外對該屬分類研究主要包括傳統(tǒng)形態(tài)學、分子系統(tǒng)學、種間隔離-交配試驗。
形態(tài)學研究主要以有無菌環(huán)、有無褶緣和褶側囊狀體、孢子大小以及芽孔有無或不明顯等特征作為分類依據(jù),易與相近屬鱗傘屬、裸蓋菇屬和球蓋菇屬等混淆。但僅通過傳統(tǒng)形態(tài)特征分類,無法準確反映不同物種的親緣關系和進化路線。
現(xiàn)代分子系統(tǒng)學分類已成為真菌物種分類研究的強有力手段,涌現(xiàn)出多種分子標記技術。現(xiàn)有田頭菇屬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主要以單基因或2個基因片段的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為主,但并不能全面體現(xiàn)其系統(tǒng)演化關系。真菌多基因片段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被廣大學者所采用,其更有利于疑難種或近似種的正確界定。但是田頭菇屬的多基因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學研究還沒有報道,因此,多基因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是田頭菇屬分子系統(tǒng)分類的研究熱點之一。由于地理因素引起的環(huán)境變化,導致田頭菇屬在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特征上的不穩(wěn)定性,容易發(fā)生變化,此時應通過交配試驗來驗證它們是否產(chǎn)生生殖隔離。
綜上所述,未來在田頭菇屬分類研究,尤其是由于地理因素造成難以區(qū)分的真菌中,應該從形態(tài)學、分子系統(tǒng)學和交配試驗3個層面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