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琦,Khattak Sameena Noor,董曉筱,胡張可,韓盧,鄧雄威,安東妮娜,胡秦,盛望
1.北京工業(yè)大學 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北京 100124;2.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 100190;3.首都師范大學 附屬中學,北京 100037
富含未甲基化胞嘧啶-鳥嘌呤二核苷酸的DNA(CpG DNA)是一種可以刺激多種免疫細胞活化或增殖,具有強烈免疫激活功能的核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工合成的含有CpG基序的寡核苷酸序列(CpG ODN)具有相同的刺激效果[1]。Toll樣受體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是CpG ODN發(fā)揮免疫激活作用的受體[2-3],主要表達在B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和自然殺傷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內(nèi)吞小體膜上[4]。TLR9刺激將增強DC捕獲死亡腫瘤細胞釋放的抗原的能力,這些DC可以遷移到局部淋巴結(jié),在那里遇到并激活腫瘤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因此這一機制依賴于CpG ODN增強DC的活化和成熟,從而促進腫瘤抗原的攝取,進而改善隨后的免疫應答。研究表明納米化的CpG能夠在更低劑量激活免疫系統(tǒng)[5]。
近年來關于CpG的臨床試驗不斷開展,CpG既可以作為單獨藥物,也可與放療、化療[6]、免疫檢查點抑制劑[7]等聯(lián)合治療腫瘤。Hofmann等的Ⅰ期臨床試驗涉及CpG ODN腫瘤內(nèi)注射治療惡性皮膚腫瘤有較好的結(jié)果[8];布羅迪等研究表明,腫瘤內(nèi)注射CpG(單獨或聯(lián)合放射治療)可通過提高腫瘤特異性CD8+T細胞的生成來誘導全身腫瘤消退[9],淋巴瘤和黑色素瘤患者腫瘤內(nèi)注射CpG聯(lián)合放療通過提高腫瘤特異性CD8+T細胞發(fā)生而誘發(fā)全身腫瘤消退[10]。
β葡聚糖作為抗感染疫苗的佐劑[11]和抗癌免疫治療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劑[12]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在Ⅰ期臨床試驗中,患者接種結(jié)合了β葡聚糖的神經(jīng)母細胞瘤疫苗,15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微小殘留病變消失[13],在與生存素疫苗和DC疫苗聯(lián)合應用中也獲得了抗腫瘤效果[14-15],但是單獨的β葡聚糖只能產(chǎn)生弱的非特異性腫瘤抑制。
本研究采用自組裝納米遞送系統(tǒng),構(gòu)建β葡聚糖-CpG復合佐劑納米顆粒,在體外骨髓來源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BMDC)及體內(nèi)黑色素瘤模型中進行抗癌研究,擬為腫瘤的免疫治療探索一種新的納米佐劑治療思路。
SPF級C57BL/6N雌性小鼠50只(體重12~14 g,6~8周齡)購于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SCXK(京)2016-0006],飼養(yǎng)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動物房[SYXK(京)2019-0004],嚴格按照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倫理要求進行動物實驗(IPEAECA2019016)。
B16F10細胞存儲于北京工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CpG 1826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合成;羧甲基β葡聚糖(carboxymethyl β-glucan,CMG)、魚精蛋白硫酸鹽(protamine sulfate,PS)購自Sigma公司;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細胞介素4(IL-4)購自Peprotech公司;小鼠γ干擾素(IFN-γ)ELISA試劑盒、CD11c抗體(FITC標記)、CD86抗體(PerCPCy5.5標記)、CD3抗體(FITC標記)、CD4抗體(APC標記)、CD8抗體(PE標記)購自BioLegend公司;RPMI-1640、胎牛血清(FBS)、PBS(pH7.4)購自Gibco公司;青霉素-鏈霉素、DNA酶購自索萊寶公司;膠原酶Ⅴ購自Sigma Aldrich公司;70 μm細胞篩網(wǎng)、EDTA抗凝管購自BD Biosciences公司;淋巴細胞分離液購自北京達科為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透射電鏡Tecnai G2 F30 S-TEIN(EFI公司);動態(tài)光散射激光粒度儀(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FACS流式細胞儀(BD公司)。
用去離子水制備1 mg/mL的羧甲基β葡聚糖溶液和1 mg/mL的魚精蛋白硫酸鹽溶液,將后者逐滴加到前者中,持續(xù)攪拌30 min后離心,去除上清液,分散,用超純水復溶,即得到葡聚糖納米顆粒(NP)。將CpG-ODN溶于上述羧甲基β葡聚糖溶液中,再按上述方法制備,即得到CpG納米顆粒(CNP)。
取C57BL/6N小鼠脛骨和股骨,將完整的骨骼在70%乙醇中消毒2~5 min,PBS清洗;用RPMI-1640和直徑0.45 mm的注射器沖洗骨髓,收集骨髓細胞,靜置30 min后收集非貼壁細胞,以5×106/mL的濃度鋪6孔板,RPMI-1640培養(yǎng)基中加入20 ng/mL GM-CSF和1 ng/mL IL-4培養(yǎng)7 d;在培養(yǎng)的第3、5 d更換培養(yǎng)基,補充血清及細胞因子;第7 d收集懸浮細胞,在含20 ng/mL GMCSF、1 ng/mL IL-4的培養(yǎng)基中以1×106/mL的濃度鋪24孔板,分為5組進行處理,分別為PBS組、β葡聚糖(200 μg/mL)組、NP(β葡聚糖 200 μg/mL)組、CpG(4 μg/mL)組、CNP(CpG 4 μg/mL)組,每組3個復孔,每孔加入10 μL藥物溶液,培養(yǎng)24 h后收集細胞待用。
取C57BL/6N雌性小鼠,實驗前飼養(yǎng)觀察1周。標準細胞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B16F10細胞至對數(shù)期,胰酶消化后,PBS重懸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2×106/mL。小鼠右后肢皮下接種2×105/100 μL B16F10細胞,接種當天記為第0 d,接種后第6 d篩選腫瘤大小相對一致的24只小鼠,隨機分為4組進行給藥,分別為PBS(對照)組、NP(β葡聚糖2.5 mg)組、CpG(50 μg)組、CNP(CpG 50 μg,β葡聚糖2.5 mg)組,給藥體積均為100 μL,給藥方式為后頸部皮下注射,共給藥4次,給藥間隔3 d,剩余小鼠安樂死。
實驗期間監(jiān)測小鼠腫瘤生長情況。測量腫瘤最大直徑(l)和最小直徑(d),用公式(l×d2)/2計算腫瘤體積。實驗結(jié)束后麻醉小鼠,眼眶取血,小鼠安樂死后分離腫瘤組織及主要內(nèi)臟器官。
最后一次給藥后第3 d,麻醉小鼠后眼眶取血置于EDTA抗凝管中,4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ELISA測定血漿中的IFN-γ含量。
分離腫瘤后立即放入PBS溶液中,將腫瘤切成小塊,轉(zhuǎn)移到含RPMI-1640、膠原酶Ⅴ(41.75 μg/mL)和DNA酶(2 μg/mL)的培養(yǎng)皿中,37℃下?lián)u晃30 min,所有與腫瘤接觸的培養(yǎng)基以及腫瘤組織都被轉(zhuǎn)移到細胞篩網(wǎng),研磨組織,PBS沖洗收集細胞懸液,重新懸浮在淋巴細胞分離液中,分離的淋巴細胞在染色前用PBS潤洗2次。
取出脾臟放入預先加入4 mL淋巴細胞分離液的平皿中,細胞篩網(wǎng)置于平皿上進行組織研磨,收集細胞懸液,緩慢加入1 mL RIPM-1640,水平離心30 min,取淋巴細胞層溶液,PBS潤洗2次,染色。
用CD11c、CD86熒光抗體對DC染色,用CD3、CD8、CD4熒光抗體進行淋巴細胞染色,并用BD-FACS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
用FlowJo軟件分析流式細胞結(jié)果;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GraphPad Prism 8.0軟件繪制圖表。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所有分析中差異的顯著性表示為*P<0.05、**P<0.01、***P<0.001。
如圖1所示,制備的納米顆粒形態(tài)完整,接近球形。如圖2所示,NP顆粒粒徑約為186.8 nm,包載CpG之后的納米顆粒粒徑約為201.3 nm。
DC是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成熟DC能夠有效激活T細胞,誘導特異性的腫瘤毒性T淋巴細胞生成,成熟DC表面高表達黏附因子CD11c和共刺激因子CD86。體外培養(yǎng)BMDC后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除CNP外的其他實驗組對DC成熟的刺激效果無明顯差異,CNP能顯著提高DC成熟比例,約為其他實驗組的2.8倍(圖3),實驗結(jié)果還表明納米狀態(tài)的β葡聚糖并沒有表現(xiàn)出比游離葡聚糖更好的DC激活效果。
建立黑色素腫瘤模型后,4次給藥期間隔天測量腫瘤大小。生長曲線顯示CpG組、CNP組、NP組與對照組相比腫瘤體積均有減小,其中CpG組和CNP組腫瘤顯著減小,表明NP、CpG和CNP均表現(xiàn)出抗腫瘤活性,但CpG和CNP的抗腫瘤活性顯著高于NP。與CpG相比,CNP組腫瘤體積進一步減小,但本次實驗沒有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圖4)。
圖1 納米顆粒透射電鏡圖
圖2 納米顆粒粒徑分布
圖3 體外BMDC成熟
小鼠麻醉后眼眶取血至EDTA抗凝管中,離心取血漿,ELISA測定血漿中IFN-γ的含量,結(jié)果見圖5。NP組與對照組的IFN-γ含量沒有差異,CpG組小鼠血漿IFN-γ含量約為對照組的2.3倍,CNP組為對照組的4倍,與其他實驗組相比,IFN-γ的含量均顯著升高。
處死小鼠后分離腫瘤,研磨后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瘤內(nèi)淋巴細胞,進行表面染色后,用流式細胞儀分析腫瘤組織內(nèi)浸潤性T淋巴細胞含量,結(jié)果見圖6。CpG與CNP組瘤內(nèi)的CTL細胞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上升,其中復合佐劑組與單獨佐劑組相比CTL升高具有顯著性差異。CpG組瘤內(nèi)CD4+T淋巴細胞約為對照組的1.2倍,CNP組約為對照組的3.5倍,表明CNP能顯著提高腫瘤內(nèi)浸潤性淋巴細胞比例,具有更好的抗癌效果。
圖7結(jié)果表明,CNP組脾臟中CD4+、CD8+T淋巴細胞比例均有所上升,表明CNP給藥組小鼠的機體免疫狀態(tài)有所改善,但實驗組間并沒有顯示出顯著性的T細胞比例差異,后續(xù)須通過改變給藥劑量、增加組內(nèi)樣本數(shù)等方法進一步探究。
圖4 各組腫瘤體積
圖5 小鼠血漿中的IFN-γ含量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技術(shù)的進步,腫瘤診斷和治療技術(shù)都取得了很大的飛躍,腫瘤免疫療法,即利用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統(tǒng)去識別并殺死腫瘤細胞的治療手段,被視為未來腫瘤治療的重要突破口。
圖6 腫瘤內(nèi)浸潤性T淋巴細胞比例
圖7 小鼠脾臟內(nèi)淋巴細胞比例
作為單獨的治療藥物,CpG臨床試驗全身給藥的效果較差,所以目前多為瘤內(nèi)注射[16-17],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實體瘤上的應用。CpG ODN與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治療復發(fā)/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18],臨床前研究表明CpG ODN與anti-CTLA4或anti-PD-1結(jié)合治療可促進腫瘤的根除[19]。因此,CpG-ODN與anti-CTLA4或ant-PD-1正被考慮用于聯(lián)合治療腎、乳腺、胃腸道、卵巢、肺、皮膚等癌癥。此外,CpG納米化后作為佐劑聯(lián)合放療或單抗在臨床前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好結(jié)果[20]。
本研究構(gòu)建了葡聚糖-CpG納米復合佐劑。在體外BMDC刺激成熟實驗中,CNP與CpG相比表現(xiàn)出更優(yōu)秀的激活效果,DC激活后,通過抗原提呈和分泌多種細胞因子,進一步促進體液免疫和細胞特異性免疫的發(fā)生。在小鼠體內(nèi)黑色素瘤模型中采用后頸部皮下給藥方式,與單獨CpG給藥組相比,CNP表現(xiàn)出更好的抗腫瘤效果,盡管統(tǒng)計學上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但CNP顯示出比CpG具有更強抗腫瘤活性的潛在趨勢。后續(xù)可以通過增加每組實驗鼠數(shù)量和嘗試不同劑量做進一步探究。IFN-γ作為重要的抗腫瘤細胞因子,在CNP組小鼠血漿中的含量與其他組相比顯著升高,瘤內(nèi)CD3+CD8+和CD3+CD4+T細胞浸潤也顯著增加。
綜上所述,本實驗構(gòu)建的納米復合佐劑能有效激活DC,促進DC成熟,促進后續(xù)體液及細胞免疫發(fā)生;體內(nèi)腫瘤模型中通過皮下注射全身給藥方式,納米復合佐劑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抗腫瘤效果,能顯著提高腫瘤內(nèi)浸潤性T淋巴細胞比例,改善腫瘤微環(huán)境,為腫瘤的免疫治療提供新的納米遞送給藥方式,同時為之后佐劑與腫瘤相關性抗原共包載遞送或與單抗藥物的聯(lián)合抗癌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