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結核性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肺外結核,且截至目前結核性腦膜炎的發(fā)病率仍很高。結核性腦膜炎主要與結核性淋巴感染和免疫力低下有關且主要與患者淋巴系統(tǒng)受到結核桿菌感染、菌血癥血液傳播以及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關[1]。結核性腦膜炎以亞急性為主并伴有抽搐、患者頭痛發(fā)熱、全身無力和嘔吐等癥狀為主,并易引起繼發(fā)性癲癇和腦實質損害[2]。我國每年結核性腦膜炎的死亡率約為13%,因此采取有效的指導措施對患者康復至關重要。本文選取80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康復過程中采用積極引導模式的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大連市結核病醫(yī)院二病房80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20例;發(fā)病時間10~40 d,平均發(fā)病時間(30.12±9.72)d;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0.0±11.6)歲;體質量指數(BMI)17.9~25.8 kg/m2;其中糖尿病3例,高血壓4例,心臟病2例。試驗組患者男21例,女19例;發(fā)病時間13~36 d,平均發(fā)病時間(29.42±8.92)d;年齡40~63歲,平均年齡(59.0±5.7)歲;BMI 19.0~25.1 kg/m2;其中糖尿病3例,高血壓3例,心臟病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大連市結核病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結核性腦膜炎臨床診斷標準并無繼發(fā)性癲癇或神經損傷的患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礙以及患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康復過程中給予常規(guī)指導,包括合理飲食、心理指導和健康教育及告知患者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指導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引導模式,具體如下。①心理指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通過語言鼓勵和微笑來表達關愛,讓患者感受到醫(yī)院的關懷且能夠依靠指導人員,積極配合治療和指導,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的問題,并提供必要的幫助。②晨間指導。加強對患者生命指標的監(jiān)測并了解患者睡眠情況。③夜間指導。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以確保夜間安全。④舒適指導。協(xié)助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來清潔皮膚?;杳曰颊叩念^部應向一側傾斜,以免吸入嘔吐物。⑤導管指導。部分患者如有需要要保留導管,指導人員應制定合理的導管指導計劃加強管道管理,做好交接工作,盡量避免事故的發(fā)生。⑥風險管理。包括用藥失誤、刺激因素及呼吸功能障礙管理。進行服藥后護士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應;對呼吸困難的患者要做好急救準備并加強健康教育,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有辨別癥狀的能力。當患者感到嘔吐和疼痛時通知指導人員。⑦肢體功能鍛煉康復。對患者進行被動關節(jié)活動,先健側后患側,30 min/次,依次為患者的肘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最后為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痙攣患者可以幫助其舉起玩具防止關節(jié)攣縮和變形,同時可以做上肢屈曲和伸展訓練?;颊卟∏榉€(wěn)定后應進行肘部伸展、上肢外展和前臂旋轉等運動。肌肉張力消失或減弱的患者應同時進行關節(jié)拉伸訓練和壓縮關節(jié)訓練,每個療程50~70 min,3 次/d。以上方法通過團體活動講解肢體功能鍛煉的方法和在配合針灸康復理療的同時進行肢體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社會視角、生理視角、心理健康視角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耳鳴、四肢麻木、下肢深靜脈血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存視角質量評分對比 試驗組患者社會視角評分(2.5±0.9)分、生理視角評分(3.0±1.2)分和心理健康視角評分(4.5±1.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5±0.7)、(2.2±1.1)、(3.8±1.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發(fā)生耳鳴2例、四肢麻木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對照組發(fā)生耳鳴5例、四肢麻木4例、下肢深靜脈血栓4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視角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視角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結核性腦膜炎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常累及神經系統(tǒng),且病情危重和殘死率高,已經引起了臨床關注。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并且康復非常重要,由于結核性腦膜炎具有傳染性,因此康復指導人員要格外注意,對結核型腦膜炎患者進行積極引導非常重要。以此消除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心理問題,提高康復的配合度,改善康復效果。積極引導康復指導措施對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十分必要,結核性腦膜炎康復過程中在常規(guī)指導措施基礎上添加了個性化以及人性化的積極引導措施,使指導措施工作更全面以及細致化,有效提升康復指導措施水平,并幫助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順利渡過危險期,加速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康復進程,提升肢體運動水平。積極引導措施加強基礎指導措施,并保證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安全性,為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提供安靜、舒適和清潔的病房環(huán)境,提高了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睡眠質量,并降低院內感染率。夜間指導措施便于發(fā)現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異常癥狀,并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為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制定個性化食譜可以通過食療減輕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機體抵抗力和生活質量[3]。結核性腦膜炎病情危重并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隔離治療容易讓患者產生孤獨感,且年幼患兒容易煩躁和哭鬧不止,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容易出現抑郁和悲觀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治療的正常進行,對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運用音樂療法、運動等方法讓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放松心情,同時激勵患者講解成功治愈案例,讓患者消除心理壓力,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降低患者四肢麻木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待老年及兒童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要給予更多的耐心,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來使其容易接受[4-6]。術后定期復查、堅持運動、按時吃藥可以防止疾病復發(fā)并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遠離疾病。積極引導措施代表著現代文明進步,更符合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社會的實際需要,幫助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來降低殘死率,提高了指導措施效率并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福音。建議對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推廣使用積極引導措施,提升指導措施質量。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社會視角評分(2.5±0.9)分、生理視角評分(3.0±1.2)分和心理健康視角評分(4.5±1.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5±0.7)、(2.2±1.1)、(3.8±1.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發(fā)生耳鳴2例、四肢麻木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對照組發(fā)生耳鳴5例、四肢麻木4例、下肢深靜脈血栓4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康復過程中采用積極引導的意義顯著,其生存視角質量評分增加,且發(fā)生耳鳴、四肢麻木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降低,故積極引導模式對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