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宗教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宗教建筑不同于其他類型建筑,除物質空間對功能的需求外,宗教建筑空間意境氛圍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建筑存在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空間營造意境上,這在宗教建筑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1]。宗教建筑空間是物質空間與空間意境的結合體,但空間營造的意境氛圍大于空間物質實體。
建筑的本質是空間,但建筑的實質意義是空間所營造出的意境氛圍[2],空間意境賦予建筑不同的意義。感受建筑空間意境是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復雜過程,王世仁先生把它歸納為三個層次:首先是感受、其次是知覺、最后達到認識的層次[3]。在建筑空間中,人們可以通過意識來感受空間,領會空間中所蘊涵的意境氛圍,內心獲得感觸。在一系列復雜的知覺活動過程中,建筑空間營造的意境逐漸產生并被人們所接收,最后經過大腦意識加工與聯(lián)想將感受升華,與相關內容相互聯(lián)系,產生新的想法與感悟。
本文研究五當召寺院的建筑空間所蘊含的宗教意境,采用“體驗”的方式,進入建筑空間逐步體會空間中帶來的意境感受,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五當召寺院建筑空間的魅力。
進入空間,我們對于空間的第一反映就是直覺感受,即未經過大腦意識的加工與一系列經驗思想以及邏輯思維推理等的影響,產生的第一直觀反應。這個反應是直接吸引或打動情感的,是對于空間的第一直觀認識,通過色彩、形狀、聲音等刺激在內心留下的感覺[4]。
視覺是五感中首當其沖的直覺,視覺的范圍較廣,對環(huán)境中的事物的形狀、形式、形態(tài)有直觀認識,為接下來對事物的感知提供依據(jù)。主要有空間的尺度、建筑主體及構件的色彩、空間光線應用等。
(1)空間尺度
空間尺度大小給人視覺感受不同,大的氣勢恢弘,小的親切可達,不同尺度使人產生不同感觸。
大的殿堂空間如五當召中最大的經堂—蘇古沁殿,在寺院最前方,進入祈福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高大建筑。大殿九開間,十一進深,三層,高度約13 米,坐落在高2.8 米的大臺階上。大殿形象再次拔高,尺度感加強,一眼便可看見,同時也展示出大殿的威嚴與獨特的地位,目及之時心靈會產生震撼,給心理瞬間留下深刻印象。廣場尺度和高臺之上的蘇古沁大殿尺度,給人以距離感,但空間導向性使人心向往之,具有可達性。
小的殿堂空間如喇彌仁殿,殿堂開間與進深皆是五開間,雖也是坐落于高臺之上,但是凸顯的氣勢與蘇古沁殿完全不同。小的尺度給人以親近感,對人吸引力較大,讓人感覺易于接受,欣然到達。
(2)建筑色彩
整個寺院基本都采用了白色的墻面,紅色的女兒墻即建筑頂部的邊瑪墻,黑色的門窗邊框與黃色的帷幔裝飾還有屋頂金色的銅裝飾品。這些都是帶有民族特色與宗教特征的色彩,鮮明的色彩組合,呈現(xiàn)美麗的畫面,營造出一個令人神往的心靈的凈土。
(3)建筑空間光線應用
光線在建筑的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宗教建筑,光的作用更為重大,對空間的營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烘托空間氛圍。
在寺院建筑中,大殿一層空間是實體墻,幾乎不開窗,一般開設于二層甚至是局部的三層。這樣可以運用光線形成明亮的光束,照射到佛像面部等需要強烈光線變化的位置,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烘托出宗教建筑空間的神秘性;同時適應當?shù)貧夂蛱卣?,起到保溫防風沙的作用。
進入大殿一層時,光線一下就灰暗下來,與室外白色墻體反射的陽光的明亮、耀眼產生對比,一明一暗,內心也隨光線暗淡沉靜下來。給信眾視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產生恍惚感,光線的變化也就預示著空間的轉換和儀式行為的轉變,起到較好的警示和引導作用。從光明進入昏暗,眼睛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在這段視線不好的時間限制人的行動,人會變得小心翼翼,行動謹慎。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中,看見光線就如看見希望,目光不由自主會隨光線而去,同時也牽動著人的心理變化,指引著人的行動,產生視覺反應。
光是希望和神秘的代表,光可以凈化心靈,是宗教建筑空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光線的加入,安慰眾人的心靈,帶動眾人的情緒,營造了神圣氛圍。
聽覺體驗是具有獨特性的,它與其它感覺相結合獲得感知。聲音是可以深入內心的,會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與感觸,容易讓人陷入思考中。特定的聲響會使人與特定的環(huán)境建立起聯(lián)系,直擊人的心靈,可以很好地感受到整個空間的立體感,通過聲音來感受環(huán)境,感受環(huán)境帶來的不同意境。
在五當召寺院建筑空間中,平日是安靜的,等候著走進大殿的人,這種寂靜彰顯藏傳佛教山林寺院的獨特氣質,讓人們感受佛教建筑空間的魅力。在舉行經會時,大殿有了僧眾誦經聲、佛樂聲,及停歇時的討論聲,大殿不再安靜。悠揚的佛樂聲與高低起伏的誦經聲,吸引著前來參加活動的人們,聲音的魅力也就被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聲音引導著眾人向大殿空間靠近,來到大殿,閉眼聆聽誦經、法樂的聲音,有序且富有旋律的誦經聲不絕于耳,聽者內心平靜,仿佛沐浴在佛光之中,與凡塵相隔。聲音的包圍性將聽眾環(huán)繞其中,佛樂和誦經聲將世人帶往佛國凈土,擺脫了世俗的無邊苦海。
聲音的動靜相互襯托正和光線的明暗襯托有異曲同工之妙。
觸覺是指肌膚的觸碰產生的感覺,使人更直接的對事物產生認知與感覺,通過事物的機理、溫度、觸感等方面對事物進行情感交流。觸碰之際建立人的身體與建筑空間環(huán)境最直接的關系。既對建筑材料等特性有直接體驗,同時又對自然現(xiàn)象有直觀的認知,即俗稱的“冷暖自知”[5]。
通過對五當召寺院建筑空間的不同材質的觸摸,產生不同的感受(見表1)。建筑墻體,摸上去有點粗糙,有點冰冷,有點陳舊,表達出了墻體的穩(wěn)重與強硬,同時也展示出建筑的歷史感,這正是厚重的墻體與嚴肅穩(wěn)重的體型上的統(tǒng)一,同時傳達出藏傳佛教思想的莊嚴與穩(wěn)重,給人們安慰和踏實感。門口的木柵欄與木柱子,觸摸上去不同于墻體,沒有冰冷感,木制的材料自身帶有溫暖感,但是有些破損與開裂,這些傳達出建筑的歷史感,從建立之初一直挺立到現(xiàn)在,歷經風雨而堅忍不拔的氣質,這也是藏傳佛教教義思想對修行者和信眾的基本要求,在修行的過程中雖有磨難和風雨,但是堅持以后會獲得無上的圓滿,歷經坎坷之后終會超脫世俗苦海,擺脫輪回束縛。建筑空間內部有布制的帷幔與毛織的柱毯與座墊,這些柔軟的材料與剛硬的墻體形成對比,一硬一軟,互相配合,營造出獨特的內部空間特性。
表1 寺院建筑材料對觸感的體驗表
在對空間意境進行分析時,一般味覺與嗅覺一起說明,兩者比較難分開,而且味覺在空間中的作用不是很大。這兩者在環(huán)境與空間中所起到的作用比較微妙,空間中特殊的氣味會給人留下比較深刻印象,會喚起內心深處的記憶與曾經的體驗。同時會加深對環(huán)境空間的認知,體現(xiàn)環(huán)境空間所特有的氣質,為場景增添更強的辨識性。
寺院中,彌漫著歷史的味道,也就是霉味與潮味,但是這個味道也正是向我們述說著這些大殿的歷史歲月。同時空氣也會飄散佛香的香氣彌漫著煨桑的煙氣,這兩種混雜的氣味會喚起大眾內心中對于藏傳佛教的記憶,這種行為喚起是不由自主的,油然而生的情感記憶。
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以及嗅覺對寺院空間有了基本認識,各種感覺雖然有時間性差異,也有部分的不同時存在性,那么認識全面的事物依然是各個感覺對事物的綜合形象。將各種感覺混合起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那么它的空間韻味也是擁有悠久的傳承。造就了建筑群古老、莊嚴、沉穩(wěn)的氣質,使信眾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召廟及藏傳佛教的崇敬之心。
空間的宗教氣質——佛性可以從光線的使用與殿內裝飾布置色彩和繪畫等,以及大殿點燃佛香,誦經聲與佛樂聲以及佛像的高大與光線的反射,體現(xiàn)出佛的神秘,佛的希望與莊嚴性。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中,光線的射入,帶給人希望與光明,佛的形象在人們心中變得更加高大,內心的信仰更加虔誠,種種空間的意境塑造手法,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更好的去感受寺院空間,感受空間的獨特性。
寺院建筑空間的意境無外乎就是佛教內容的傳承。佛教建筑空間所營造的場所意境使進入其中的人心中產生正念、敬畏肅穆之感。寺院空間意境時刻影響著進入其中的人,即使不是信仰者,走入寺院建筑空間也會不由自主約束自己行為舉止,這就是空間意境的影響力,空間的意境屬性昭示著特有的空間意義。簡單的形體、單一的空間形式、幾種材料的使用共同塑造出了莊嚴、簡單、寧靜的環(huán)境之美。建筑空間在滿足宗教儀式需求的物質性的同時,其具有特定的空間意境更彰顯建筑的宗教特性,凸顯宗教建筑空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