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 徐云云 劉海燕 李宗光 吳萍 胡安群
2019年12月以來,一種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COVID-19)在全球蔓延,對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脅。目前,實時熒光RTPCR檢測SARS-CoV-2核酸陽性是COVID-19確診的主要病原學依據(jù),但是核酸檢測過程復雜,耗時較長,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研究利用SARS-CoV-2的POCT快速檢測試劑盒,即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對患者血清中的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進行體外定性檢測,旨在評價該方法在COVID-19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為COVID-19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同時,本研究對本院確診患者的血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CRP)進行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59例患者均為安慶市立醫(yī)院北院區(qū)(新型冠狀病毒定點收治醫(yī)院)收治的確診為COVID-1 9的住院病例,其中男3 5例,女2 4例,年齡為(20~75)歲,平均(46±13)歲。所有確診患者均符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印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診斷標準,即通過對咽拭子或肛拭子進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SARS-CoV-2核酸陽性,并均已排除血液病等因素所致的外周血細胞或生化指標的改變。同時將流行期內無SARSCoV-2接觸史的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男14例,女16例,年齡為(20~75)歲,平均(42±7)歲。本研究已通過安慶市立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醫(yī)學倫理(2020)第4號。
2 試劑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由軍事醫(y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北京熱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研制(產(chǎn)品批號:20200209)。
3 方法
3.1 血細胞計數(shù)及血清CRP檢測: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操作,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疾病早期及對照組靜脈血2 mL,EDTA-K2抗凝,進行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另用生化管采集靜脈血(3~4)mL,分離血清,進行CRP檢測。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sysmex XN-550,CRP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obas8000,操作詳見說明書。
3.2 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分別于發(fā)病后(2~36)d采集患者血清樣本,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在室溫放置15 min觀察結果。同時采集健康體檢者血清30份作為對照。
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 0軟件,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P<0. 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COVID-19患者外周血細胞及CRP的變化 59例COVID-19患者中,大多數(shù)患者白細胞正?;驕p低,占96.61%,其中白細胞降低占22.03%,升高者僅為2例(3.39%)。淋巴細胞計數(shù)正常者占66.1%,降低者占33.9%,無一例患者淋巴細胞升高。另外,發(fā)現(xiàn)有69.49%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見表1。
表1 59例COVID-19患者外周血細胞及C反應蛋白的變化[n(%)]
2 COVID-19患者與對照組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及CRP水平的變化比較 疾病早期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COVID-19患者血清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結果 59例COVID-19確診患者中,52例患者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為陽性,陽性率達88.14%,結果見表3。對照組3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血清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均為陰性。
4 COVID-19患者中IgM陽性組和IgM陰性組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及CRP水平的變化比較 IgM陽性組的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與IgM陰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疾病早期COCVRIDP-19患者與對照組外周血s細胞計數(shù)及水平的變化比較(±)
表3 COVID-19患者血清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陽性率與病程的關系
表4 SARS-CoV-2 IgMC陽R性P組和SARS-CoV-2 IgMs陰性組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及水平的變化比較(±)
SARS-CoV-2是一種從未在人類中發(fā)現(xiàn)的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诂F(xiàn)有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一般不超過14 d,多為(3~7)天[1]。該病毒引發(fā)的COVID-19傳播迅速廣泛,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2]。因此,對COVID-19患者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快速診斷是控制疫情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對疑似病例首先進行血細胞計數(shù)分析。發(fā)病早期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是目前作為臨床診斷COVID-19或疑似COVID-19的重要依據(jù)之一。為探討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及C反應蛋白在COVID-19診斷中的實際價值,我們對本院收治的59例確診患者的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59例COVID-19患者中,44例(74.58%)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13例(22.03%)減少,升高者僅為2例(3.39%)。同時,在33.9%的患者中觀察到淋巴細胞減少癥,無一例患者淋巴細胞計數(shù)升高。據(jù)相關研究報道,在SARS-CoV和MERS-CoV感染的患者中同樣存在該現(xiàn)象,即白細胞一般正常或減低,常伴有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3,4]。另外,大部分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升高。通過對COVID-19組與對照組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及C反應蛋白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COVID-19組白細胞、淋巴細胞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C反應蛋白顯著高于對照組。在研究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淋巴細胞計數(shù)與病情變化密切相關,尤其當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過低或進行性下降時,多提示預后不良。因此,在COVID-19的診斷、病情觀察及判斷預后上均應高度重視淋巴細胞的變化。
SARS-CoV和MERS-CoV感染的患者病死率較高(11%和41%)[5,6],但輕癥和無癥狀攜帶者很少,病毒進行人傳人主要是重癥期傳播,傳染性相對較弱。而SARS-CoV-2感染中80%是輕癥,且輕癥和無癥狀病毒攜帶者的潛伏期就有傳染性[7],因而早期明確診斷采取隔離措施對控制疫情爆發(fā)很重要。目前實驗室檢測SARS-CoV-2的特異性方法主要有三種,即病毒分離培養(yǎng)、病毒核酸檢測(RT-PCR和基因組測序)及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免疫層析、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等方法)。在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誕生之前,病毒分離培養(yǎng)是病毒檢測的金標準。研究發(fā)現(xiàn),體外分離培養(yǎng)時,SARS-CoV-2在96 h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發(fā)現(xiàn),而在VeroE6和Huh-7細胞系中分離培養(yǎng)約需6 d。由于病毒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的方法繁雜,需要提供活細胞,要求條件嚴格及培養(yǎng)周期長[8],在普通的臨床實驗室難以進行,因此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目前,多家公司已成功研制出SARS-CoV-2核酸檢測試劑盒,RT-PCR憑借高敏感性與特異性、耗時短、程序簡便等特點,成為SARSCoV-2感染診斷的重要技術方法。據(jù)研究顯示,已利用RT-PCR從COVID-19患者的痰液、鼻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多種標本中檢測出SARSCoV-2核酸陽性[9]。但是,在臨床實踐中SARSCoV-2核酸檢測多次出現(xiàn)“假陰性”,可能與患者病情輕重、疾病不同階段、樣本類型及樣本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10]。因此,如果將SARS-CoV-2核酸檢測作為唯一確診COVID-19的病原學依據(jù),可能出現(xiàn)漏檢和治療延誤。
與核酸檢測相比,利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檢測COVID-19患者血清特異性IgM抗體,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操作方便、快捷,適用于早期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的大規(guī)模篩查;②操作空間不受限制,對操作者的專業(yè)技能要求低,可大幅提高基層醫(yī)院對病毒感染的篩查能力。本研究采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分別于發(fā)病后第(2~36)d對59例確診患者進行血清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在59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IgM抗體檢測為陽性,陽性率為88.14%。在病程第(0~6)d、(7~10)d、(11~15) d、(16~20)d,觀察到分別有25%、81.82%、90%、100% 的患者出現(xiàn)IgM抗體陽性。其中,一患者最早于病程第3天出現(xiàn)IgM抗體陽性。另外,還發(fā)現(xiàn)在病程第(21~25)d檢測的12例患者中,1例IgM抗體檢測為陰性。僅有2例患者在發(fā)病第25天以后進行抗體檢測,其中一患者最遲在病程的第36天還可檢測到IgM抗體。由于第25天以后的的病例數(shù)較少,抗體水平的變化尚需要進一步觀察。通常機體感染病原微生物后,IgM抗體的產(chǎn)生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對于在發(fā)病早期未產(chǎn)生抗體的患者,陰性結果不能排除病毒的感染,可動態(tài)觀察血清IgM抗體的變化。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的產(chǎn)生及消失在時間上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在排除試劑盒因素的前提下,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第一,病人發(fā)病的確切時間掌握不夠準確,未能在最佳時間采集到標本,因此檢測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病情;第二,不同患者被感染的病毒載量和潛伏期長短有個體差異;第三,嚴重的COVID-19患者T淋巴細胞及亞群嚴重受損,不能輔佐B細胞有效產(chǎn)生抗體。
另外,本研究根據(jù)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的檢測結果將COVID-19患者分為IgM陽性組和IgM陰性組,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COVID-19患者的IgM抗體與血細胞計數(shù)及C反應蛋白水平不具有相關性。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考慮將SARS-CoV-2核酸檢測和血清抗SARS-CoV-2 IgM抗體檢測共同用于COVID-19的診斷和療效評價,IgM抗體檢測能夠為核酸檢測提供有效補充。本研究僅為初步探索性分析,存在一些不足:由于SARS-CoV-2特異性IgM抗體檢測試劑盒上市較晚,對于部分已發(fā)病的患者未能在病程早期及時進行檢測,導致本研究的患者檢測時間點不統(tǒng)一,缺乏對同一病例的連續(xù)追蹤觀察,尚不能完全反映COVID-19患者體內的特異性抗體產(chǎn)生及變化規(guī)律。在后期實驗中,我們將進一步對SARSCoV-2血清特異性IgM和IgG抗體進行追蹤觀察和滴度試驗,為疾病的防治與疫苗研發(fā)提供參考依據(jù)。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