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勝利
近期,美國國內多地的抗議示威活動仍在持續(xù),而且由于眼下正處于美國大選前的積極動員期,所以在對待美國重要歷史人物上,美國兩黨形成了鮮明的對立態(tài)勢。而辯論、撕裂背后,美國國內黨爭的推動因素不可忽視。
特朗普政府抗擊疫情不力,導致疫情愈演愈烈、經(jīng)濟每況愈下、社會矛盾急劇膨脹,最終使得“弗洛伊德之死”事件成為美國社會情緒的宣泄口,種族歧視再次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的頭號焦點。再加上今年是美國大選之年,所以美國兩黨都對此大做文章。其中,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
首先,歷史人物雕像和以其名字命名的設施,既是歷史遺產(chǎn),也是政治符號。在歷史與政治之間,如何實現(xiàn)包容與平衡,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下的政治生態(tài)。
事實上,這并非美國國內首次要求拆除南北戰(zhàn)爭時期重要人物的雕像和相關紀念碑。遠的不說,就在特朗普擔任總統(tǒng)之后的2017年,夏洛茨維爾市出現(xiàn)騷亂。之后,美國南部一些州拆除南方邦聯(lián)時期領袖雕像紀念碑的呼聲再起,多地政府移除了本地的邦聯(lián)雕像紀念碑。對此,特朗普當時在推特上發(fā)文稱,移除雕像是“愚蠢”的行為,現(xiàn)在是羅伯特·李,下一個會不會是華盛頓、杰斐遜?而佩洛西在2017年擔任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時就曾呼吁移除國會大廈中的南方邦聯(lián)人物雕像。
其次,為了選票,美國兩黨競爭進一步白熱化。如今,為了在種族問題上為民主黨加分,佩洛西移除這些雕像的意愿更加強烈。而特朗普為了選票,當然不愿得罪南方一些州和白人團體,顯然不支持移除雕像。在維持以南方邦聯(lián)軍事指揮官命名的10處軍事基地及設施名稱方面,特朗普宣稱這些基地及設施已經(jīng)成為“了不起的美國遺產(chǎn)”的一部分。
第三,美國民眾的認同被撕裂,政治極化將有增無減。這將導致在很多問題上的認同分化,包容度下降。
對待雕像的態(tài)度就是對待種族主義的態(tài)度,隨后又上升到對待美國兩黨乃至總統(tǒng)候選人的態(tài)度。這種單一邏輯顯然撕裂了美國民眾的社會認同,但卻成為民主共和兩黨政治斗爭的有力工具。通過這些簡單甚至粗暴的區(qū)分,美國兩黨實際上是進行了政治動員,盡可能地鞏固甚至強化自己的政治基礎。
隨著美國大選的逐漸臨近,美國黨爭也會更加激烈,在對待種族主義、墮胎、控槍等議題上,兩黨之間的分歧會更加鮮明,一些極端言行將會不斷出現(xiàn),政治表演會深刻影響美國政治生態(tài)。受此影響,“黨派正確”有可能一度會取代“政治正確”,這不僅會影響美國大選,也會對美國社會認同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