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碧玲
研究顯示,初產婦對于分娩疼痛耐受度低,其無生產經驗,焦慮、恐懼心理明顯[1],如護理干預不及時,有可能發(fā)展至中重度焦慮或抑郁。硬膜外分娩鎮(zhèn)痛是通過阻斷神經沖動傳導而緩解產婦疼痛的,經皮穴位電刺激則是利用特定低頻脈沖電流,經穴位在電極作用下起到按摩及疼痛緩解效果[2]。為了進一步降低分娩疼痛,提高母嬰結局,本研究采用分組對照的方式,探討經皮穴位電刺激在硬膜外分娩鎮(zhèn)痛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初產婦53例設為研究組,另選取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初產婦51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均為初產婦;無早產;均為單胎;妊娠周期≥37周(足月兒)[3];產婦及家屬均對此次研究同意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早產;影像學顯示存在胎兒畸形;產婦伴有妊娠合并癥;精神障礙性疾病;對此次研究未簽署同意書。對照組年齡20~27歲,平均(23.18±1.58)歲;孕周(37.0±2.12)周。研究組年齡21~29歲,平均(24.02±1.56)歲;孕周(37.2±1.9)周。兩組初產婦年齡、孕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硬膜外分娩鎮(zhèn)痛,取3 ml利多卡因(1.5%)、10~15 ml舒芬太尼(0.4 ug/ml)、10~15 ml羅哌卡因(0.125%)等根據實際情況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給藥。產前評估產婦家庭、年齡、是否已婚、文化水平、分娩知識掌握度、身體狀況、骨盆大小。利用漢密爾頓負面情緒量表評估其負性情緒,測試發(fā)現(xiàn),初產婦存在對分娩的未知性、疼痛性、過度擔憂胎兒,缺乏社會性關愛,護理人員需加大對分娩知識的普及[4]。建議36周后到院在護士指導下開展產前身心培訓,一周2~3次,以此促使產婦掌握分娩領域知識,降低因分娩未知性帶來的緊張焦慮感。產婦因妊娠期激素發(fā)生變化,在情緒上更為敏感,告知家屬在分娩期應更加關愛及呵護產婦,避免與產婦發(fā)生爭執(zhí)[5]。觀察產婦子宮收縮、出血、會陰紅腫、側切情況,為避免尿潴留應及時幫助產婦排尿,之后進行早開奶指導。母嬰需處于休息室超24 h,增進母子感情。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經皮穴位電刺激,產婦宮口打開3 cm后進入產房持續(xù)關注其面部表情及詢問疼痛情況[6],體位擺好后取經皮穴位電刺激儀(規(guī)格:EC-12S、EC-8S、EC-4S)置電極于產婦三陰交穴、雙側合谷穴,電流15 mA,0.1 ms波寬,頻率設置為2 Hz,穴位刺激以感受震顫以及無電極處疼痛為佳,穴位刺激儀間隔治療時間1.5~2 h,每次持續(xù)20 min。護理人員全程關注產婦脈搏、心率、面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胎兒搏動指數、阻力指數等,如有異常及時上報。第二產程開始行硬膜外麻醉,保持呼吸方式、腹壓運作,護理人員可握住產婦雙手及輕撫頭部降低產婦緊張感。穴位刺激在第三產程前停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程時間、疼痛評分、消極情緒改善度、新生兒Apgar評分及分娩方式等差異。疼痛評分通過VAS視覺模擬評估量表[7]:分值0~10分,從左到右以產婦目測分值為準,越高則顯示鎮(zhèn)痛越差;消極情緒評估取漢密爾頓抑郁、焦慮(HAMD,HAMA)評估量表進行測定,抑郁評估:超過35分表明抑郁嚴重、21~35分為抑郁確診、8~20分為輕微抑郁或可能伴有抑郁、低于8分表明正常;焦慮評估:焦慮嚴重分值超過29分,21~29分為明顯焦慮,7~14分為焦慮,低于7分為無焦慮。新生兒Apgar評分參考《Apgar評分共識》(2015)[8]。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產程時間與疼痛評分比較 研究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第三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與疼痛評分比較
注:1)為u值,2)為t值。
2.2 兩組產婦HAMD與HAMA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產婦HAMD與HAM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Apgar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分,
分娩時由于疼痛劇烈,產婦往往出現(xiàn)焦慮、緊張、恐懼等諸多負面情緒[8],心理負擔感如調控不佳,會引起分娩延時,增加胎兒窘迫、大出血的風險,初產婦尤為如此[9],硬膜外麻醉得到普遍認同,對于感覺神經阻滯沖動效果好。本研究為進一步增加初產婦分娩舒適度,減少因疼痛引起的生理反應,實施經皮穴位電刺激,結果顯示,研究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第三產程時間分別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疼痛評分通過VAS視覺模擬評估量表第一、第二及第三產程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與項英[10]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經皮穴位刺激的作用在于分娩期間能夠利用低頻電刺激產婦內關穴、合谷等部位,該部位可提高β內啡肽水平,進而達到鎮(zhèn)痛效果。
產婦進入產房即實施穴位刺激,麻醉開始前實施鎮(zhèn)痛,護理人員以親和態(tài)度,通過言語交談分散產婦對分娩關注度,必要時允許產婦家屬陪同,便于后續(xù)麻醉開展和分娩鎮(zhèn)痛[11]。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婦消極情緒評估即漢密爾頓抑郁、焦慮評估量表評分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由于產婦在妊娠期即早期產前培訓,使產婦提高對分娩知識及注意事項的全面認知,提高心理應激能力[12],配合穴位刺激,可進一步平復緊張、焦慮等情緒。表3顯示,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加入家庭及社會性支持,倡導家屬更為關注和理解初產婦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提高初產婦分娩自我效能。邱嶸等[13]通過提高初產婦社會支持和分娩自我效能,提高了其分娩應對能力。
總之,初產婦經過穴位電刺激、硬膜外麻醉、基礎護理、社會及家庭支持等綜合護理方案,能完成良好妊娠體驗,真正做到了“從產婦需求實際出發(fā)”的護理理念[14],使母嬰結局滿意,降低了生產疼痛,利于產婦順利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