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晨曦 侯治剛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為素材,以情景交際法為理論支撐,以教學實例的形式,分析了在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融入思維品質培養(yǎng)可采取的情景類型和具體操作路徑。
關鍵詞:情景交際法;思維品質培養(yǎng);口語教學;情景選擇
引言
新課改要求學生有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不僅要學會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學會如何學習,與此同時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的引導也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更多英語還是以教師輸入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輸出反饋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造成學生對學習英語沒有興趣,以至于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最終導致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學習內容與現(xiàn)實脫節(jié)。
一、情景交際法及其運用的必要性
英語是學生們的第二外語,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communication”, 交際是我們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所以英語作為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教師注重學科知識的教授,還要求學生注重語言的實踐過程。
情景交際法是情景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結合。Brown, Collins和Duguid首先提出并定義了情景學習的概念,他們認為概念知識可以從應用語境和情境中抽象出來,所獲得的知識和語言意義與應用活動、語境在一定程度上密切相關。這種語言教學方法使用簡短的情景對話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以便在相關的語境或情景中,根據(jù)學生的交際需求呈現(xiàn)新的結構。[1]情景教學應使學習發(fā)生在與現(xiàn)實相似的情境中,恰當?shù)倪\用情景,幫助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去。
Jack C.Richards認為交際教學法是通過在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中交流來培養(yǎng)人們的交際能力的方法,教師在交際語言教學中運用情景法和視聽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2]
總的來說,情景交際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生活實際、道具,通過直觀的觀看表演或者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學習、操練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情景交際法的建構過程要求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在學生交際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可以容忍學生的錯誤,注重交際的流利性。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在教學中融入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必要性
2017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要求學生應該具備能夠滿足未來個人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旨在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并將發(fā)展方向分成了自主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和文化基礎三個方面,又做出了需要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有責任敢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這幾個具體的要求。不難看出,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林崇德在1979年提出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了個體在智力或思維水平方面的差異,主要具有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3]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思維品質進行了定義:“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了個體的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5] 林崇德通過研究闡述了思維品質的五要素,包括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4]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深刻性集中體現(xiàn)在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具有該品質的人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概括和分析。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思維的發(fā)散性和知識的遷移能力是思維靈活性的評價指標。善于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人思維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實質在于主體對知識經驗進行分析并遷移,進行新穎的組合分析,找出新層次和交結點。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表現(xiàn)。批判性是思維活動中獨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獨立思考并根據(jù)一定的評判標準對事物給子評價是批判性思維品質的。敏捷性是指思考的速度。問題的應變能力越快,思維越敏捷。[4]
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單靠學生自己去摸索是不夠的,需要家長和教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加以引導和幫助。教師與學生有共同接觸最多的環(huán)境就是教育教學環(huán)境,所以教師有必要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融入到教學中去,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教學情境的選擇
教學情景是教師教授知識和學生學習操練知識的載體,教師可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景,不拘泥于語言形式的教學,而是將目光放在語篇和情景本身,強調語言內容、語言功能和文化知識的學習,利用學生之間掌握信息的差異設計出具有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的情景性話語活動,激勵學生勇于開口,掌握口頭上的輸出技能,提升個體思維品質。
(一)注重合作精神及祖國意識的培養(yǎng)
祖國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盡管如今我們的社會高速發(fā)展,人與人相對獨立,但正是中華人民能夠團結一心,各司其職,我們才能在人口基數(shù)大,情況復雜等困難條件下,迅速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
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是前提是基礎,教育旨在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學生首先要有國家意識,民族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將國家利益,民族榮譽擺在首位,自覺捍衛(wèi)國家主權、利益和尊嚴。要產生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背景教育必不可少,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
以人教版《英語必修一Unit 5 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為例,盡管此模塊講述的是他國的民族英雄,但教師可在課前導入或課后拓展中引出我國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建立與民族英雄息息相關的情境,如組織學生觀看神舟五號發(fā)射視頻后,假設經過航行,神舟五號即將抵達月球,民族英雄楊利偉,地面指揮專家們,新聞轉播的記者,電視機前的觀眾們都在做些什么,請學生分組分角色編排對話,在語境環(huán)境下體會不同的經歷,如“新聞記者和指揮專家”鍛煉學生高度概括能力,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民族英雄”鍛煉學生的敏捷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境中不僅讓學生了解學習到相關背景,并將自身投入到情境之中,感受民族英雄的氣節(jié)和民族團結一致為國爭光的決心,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大團結的意識,同學們在合作下“登月成功”,感受合作成功的成就感與合作氛圍。
(二)拓寬國際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
英語學習是學生了解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一種途徑,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終身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不僅要了解他國文化,更要學會尊重多樣的文化和習俗,積極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在活動中宣傳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生通過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了解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對于提高學生素質和擴展其個人視野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大國角度去看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大國胸懷包容差異。
以人教版《英語必修一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為例,書中以英美國家說“看電影(英:go to the pictures美:go to the movies)“、”坐地鐵(英: by underground美: by subway)“導入兩個國家之間表達方式的差異和形成原因等文化方面的因素,教師也可加入中外文化差異的學習,如待客之道、餐桌禮儀、說話方式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自己先通過各種資源途徑了解話題內容,再在課堂上設置情景如兩位中國學生招待兩位外國友人,學生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產生不同對話,比如一方提前了解過對方文化禮節(jié),使用了對方禮節(jié);或者雙方使用各自禮節(jié),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不僅鍛煉了口語,也加深了學習印象。學生面對同伴的不同選擇可能會形成的不同情景,立刻對情況做出判斷,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禮節(jié)和對話框架。學生根據(jù)不同情況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案既鍛煉了自身的敏捷性,又鍛煉了創(chuàng)造性。在學習中思考總結雙方文化的異同以及形成原因,加深思維印象,提升邏輯能力,擴展思維。
(三)增強自信意志,激發(fā)學生興趣
相比學科知識的學習,身心健康的調整也同樣重要。身心健康是我們生活學習的首要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建立學生自信心,避免打擊學生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在學習上沒有目標,消極被動,甚至常常感到無所是從。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 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程度的學生適當調整難度,也可以激勵掌握較好的學生幫助沒能掌握的學生,互幫互助。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具,如實物、圖片、音樂、文字和電教手段,促進學生開口,把“舞臺”讓給 他們,讓他們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邊學習,邊實踐,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以人教版《英語必修一 unit 1Friends and friendship 》為例,本單元作為學生們初入高中的第一課,又是以“朋友”為主題,教師可在課堂內隨機匹配“隨堂好友”并隨時隨機互換,在第一節(jié)課的新環(huán)境下,讓“隨堂好友”們自行互動,自我介紹并討論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同學們迅速互相熟悉,不再因為生疏而畏手畏腳。以活躍的課堂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人教版《英語必修一 unit 3 Travel journal 》中,在課堂上營造春游氣氛,學生分小組討論計劃去哪些地方,如何去,準備物品和注意事項,小組抽簽選出一名導游介紹本組的旅行規(guī)劃,最后全班投票選擇自己喜歡的計劃,在規(guī)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劃性,對事情的概括性和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提升思維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增加課堂活動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支持學生勇于開口并予以鼓勵,增強學生自信。
四、總結
實踐出真知,教師要勇于放手,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貼近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加入思維品質的引導和培養(yǎng),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生活,培養(yǎng)真正的知識和人格都健全的學生。
[參考文獻]
[1]Brown J.S., Collins A.& Duguid, P.(1089). Situated learning and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11):152-163.
[2]Jack C.Richards(2008).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林崇德. 學習與發(fā)展(第4版):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fā)展與培養(yǎng)[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55-257.
[4]林崇德. 學習與發(fā)展(第4版):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fā)展與培養(yǎng)[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60.
[5]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