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華
周末,約好友出去玩,在一山坡看見了兩棵桑葚樹。聞著桑葚果發(fā)出的誘人香味,我忍不住伸手摘了幾個??粗且活w顆如珍珠般晶瑩的桑葚果,我想起了我關(guān)于桑葚的童年,和在桑葚樹下一塊奔跑的小伙伴。
桑葚,在農(nóng)村長大的我是再熟悉不過了:桑葚果是長圓形的,未成熟以前周身長滿小刺,熟透以后小刺就軟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輕輕一咬,流汁淌液,一種蜜滋滋的甜味兒直滲到心里。
小時候,在那個吃粗糧的歲月里,大多家庭生活都不富裕,大人們總是摳著每分錢過日子,孩子們買學習用具都困難,更別想買零食吃,饑腸轆轆是經(jīng)常的事。于是,桑葚便成了我們解饞、充饑的替代品。
每當桑葚紅中透紫時,我就和小伙伴們跑到巷內(nèi)的一個園子里,去偷偷摘桑葚果吃。干嗎偷偷吃,不正大光明去吃?因為那是隔壁黃大爺家的,不允許私自采摘。
或許是陳年往事,或許是年齡太小,我已經(jīng)記不清具體的時間。印象中是個陽光燦爛的上午,碧綠的桑葉被照得油光發(fā)亮,就在這碧綠的葉片中間,一閃一閃的,似乎有青青的棗子大小、外帶疙疙瘩瘩小米粒狀的紫色果子,有的還略帶淺紅,樣子特別誘人。
我和小伙伴們禁不住誘惑,就往樹上扔石塊或者用短棍躦,可總是收獲不多,桑葚不是摔得稀爛,就是被棍子扎爛,反正無法再吃。
桑樹的枝干很細,高處爬不上去,但那時為了過嘴癮,就想盡一切辦法,變著法兒也要把最后一顆桑葚收入腹中。我們幾個人分成兩伙,一伙人在樹下用勁拉桑樹條,因桑樹條柔韌性很強,不大會兒的工夫整個一枝桑樹條便折彎下來;另一伙人急忙抓住桑樹條快速采摘。待摘完又大又紫的桑葚后,再換另一枝條,這時光最讓人難以忘懷。
把能吃的桑葚果全部摘下來后,我們幾個便蹲在桑葚樹下開吃。熟透的桑葚濺出果汁,把我的鼻子都染紫了,惹得大家笑個不停。吃過癮后,我們還不忘在村外那個池塘邊,洗干凈被桑葚果染成紫紅色的嘴巴,以銷毀罪證。
可是,最終還是被黃大爺發(fā)現(xiàn)了,他把我們叫到桑葚樹下,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在我們的苦苦哀求下,黃大爺答應(yīng)不告訴家長和老師。但作為條件,黃大爺要求我們必須背會“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這段當時覺得非常拗口的文字。那時,對于年幼無知的我們來說,真的是青蛙跳到鼓上——撲通(不懂)。當然,我們也向黃大爺做了保證,下不為例。
直到后來上初二后才知道,《詩經(jīng)》中用斑鳩吃了桑葚后迷醉,以至于掉落樹下,輕而易舉就落入獵人的手中,以此來勸誡少女們不要輕易掉進愛河而遭受不幸。如何抵擋愛情的誘惑和陷阱,青春期的我并不太在意,一心想搞清楚的是那熟透的桑葚果真的會使斑鳩鳥醉得從樹上掉落下來嗎?為此,每年的四五月間,在桑葚果由鮮紅變?yōu)樽霞t并掛滿枝頭時,好奇的我總是想早早品嘗桑葚果的美味,并從中一遍遍體會和想象斑鳩鳥到底會醉成什么樣子才能從樹枝上摔下來。我也常常留意在桑樹周圍盤旋的成群的鳥兒,那里邊是不是有斑鳩鳥呢?
黃大爺每每見我聚精會神的樣子,都樂得合不攏嘴,得知我的小心思后,他又教了我一首關(guān)于桑葚的歌謠:
紅紫桑葚惹人饞,
男女老少皆美顏。
多嘗脹肚命危險,
看誰還敢把它貪?
正是這首歌謠讓我明白,桑葚好吃,原來是怕斑鳩鳥多吃,也怕孩子們吃多啊。
去年,我回村子里的老屋收拾庭院,順便去黃大爺?shù)膱@子里看了看。那棵桑樹早已不在了,黃大爺也失去記憶了,而園子也被晚輩打理成了菜園。
看著手心里小小的桑葚果,兒時的味道便溢滿口腔,填滿胸腔。甚是懷念那桑葚果飄香的歲月,懷念那小小的桑葚果為我那輕狂的少年時代增添的無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