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學生居于課堂主體的地位,并且通過本學科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激發(fā)學生的潛力,為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從多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如深度解讀教材、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容等。
在中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非常的重要,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為此,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語言的應用,結合教師的實際水平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水平。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語言魅力提升教學成果,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隨之提高,而如果教師不能對語言進行準確的把握,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也會非常差。由此可見,加強對語言的應用非常地關鍵,尤其是要規(guī)范教師的語言行為,為學生起到模范作用。
2.1重視提高成績,而不重視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從現階段中學英語教學現狀來看,許多地區(qū)存在著提高英語成績而忽視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現象。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是教師和家長更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不能從課堂上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有時候會對英語教學失去興趣。有的教師不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只看重學習成績,就只知道考試,對其他的英語能力的提升并不關心。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讀才是學習的根本,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會說英語。為此,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應用,不能僅僅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應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
2.2上課缺少交流
許多地區(qū)的課堂教學還是采取滿堂灌的模式,教師不停的講解,學生認真的聽,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此外,在課下,學生不愿意使用英語交流,英語學習成績很難得到提升。
2.3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生進入到初中以后,英語學習內容增加,負擔加重。閱讀英語文章有大量的陌生詞匯,使學生壓力增大,漸漸失去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此外,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缺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能了解學生對英語語言掌握的情況,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機會減少。長此以往,中學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弊端會凸顯出來,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非常不利。
3.1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需要對知識點進行講解,也應該在此基礎上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避免學生對英語產生厭煩心理。為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構建知識式場景,發(fā)揮同學的想象力,讓學生們體驗到英語的存在形式和魅力,遇到不會的詞匯,自主翻查字典,從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3.2強化口語訓練
現階段,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只重視成績,不重視口語的問題。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除了背誦之外,教師組織學生們進行口語辯論比賽,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學生也能通過該種方式來進行語言表達,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還應該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教師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的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讀背寫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等信息資源讓學生通過視頻的方式了解英語文章。
3.3全面解讀教材,準確定位目標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和重要的材料,在教材中學生可以了解教學內容,理解價值觀和情感教育,為此,教師應該充分地熟悉教材,同時能夠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如文章中心是什么、思想主體是什么等,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怎樣的情緒等。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語言教育的實效性,首先需要提高自身解讀教材的能力。結合教材的實際內容,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對初中的三年級的教材進行系統(tǒng)性的總結和分析,從整體上把控教材能夠為學生帶來什么,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其次,重視日常的積累工作,以本學科的教材內容為基礎,積極挖掘學科之外和本學科相關的知識。
3.4整合教學內容,凸顯思維屬性
課文中的教學內容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基礎,教材將本學科的知識點通過“一維”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整合和二次選擇,書本中哪些內容的知識點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哪些問題能夠被簡單的處理,這樣做不僅強化了本學科的重點知識,做到有的放矢和重點突出。傳統(tǒng)的語言知識學習中,教師總是強調單詞的重要性,將關注的點放在單詞、短語和句型等問題上,在處理整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是堅持背誦的原則。該種傳統(tǒng)的語言處理方式并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不能讓內容和學生之間形成情感的共鳴。依靠死記硬背,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利用英語的能力,同時還讓一部分學生對英語產生畏懼和抵抗的心理。
3.5擺脫單調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需要通過教學形式表現出來,在英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初讀、精讀和講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完全不能將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出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沒有得到提升,為此,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舉例而言,一些傳統(tǒng)的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固定化,在一段時間當中不能出現比較好的替代,為此,可以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取舍。舉例而言,在講解科普文章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在學習思辨文章和課文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導學案,同時鼓勵學生獨立完成,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能夠實現獨自完成課程。
在英語課下學生的學習中,教師應該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即鼓勵學生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導學案的設計,可以是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不需要要求所有的同學都一樣,尊重學生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導學案展示的過程中,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風格,同時將知識點逐漸的內化。從更長遠的意義上面來說,長期堅持綜合訓練內容的話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學生自我完成本學科內容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點的鍛煉和對知識點自我整合的能力,這也是素質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內容。此外,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知識點進行模塊化,而不是之前松散的知識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知識點的零碎,為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
3.6全面評價學習,注重啟發(fā)評價
核心素養(yǎng)需要從訓練階段到固化階段演進,為此,應該重視兩者之間的關系,尤其重視對兩者之間的評價。需要注意的是評價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很關鍵,其是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的重要紐帶和環(huán)節(jié)。通過評價的方式能夠使教師充分的理解學生的優(yōu)點、缺點和以后需要改進的地方。而學生被教師評價之后也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改進之處。為了評價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百分之八十的評價都應該貫穿到整個課堂中,而一少部分評價是綜合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對知識的總結性評價,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評價等。學生在學習知識點的過程中呈現不同的形式,尤其是教師在設置問題之后學生的回答是多樣性的,而教師不可能對所有的答案都進行一一的評價,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看法進行科學的辨析,引導學生認識到未來自身發(fā)展的價值,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將自身的責任發(fā)揮出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學生能夠不斷的回味自己的問題,并且受到啟發(fā),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奠定基礎。在進行總結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增加考察思維能力和文化理解力的題目,如在進行聽力訓練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設置理解題和猜詞義題目,而是適當的增加推理性和概括性的題目,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進步。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長安區(qū)金柳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