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士瑛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CDU診斷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效果。 方法 選擇在該院進行治療的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者48例,將其列為研究組,另選擇體檢健康者48名,將其列為普通組,選擇時間為2018年6月—2019年6月,兩組患者均行CDU檢查,比較兩組患者的CDU診斷結果。 結果 與普通組相比,除股總動脈的閉塞檢出率外,其余位置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股淺動脈內徑、股總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及腘動脈內徑較普通組明顯更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CDU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診斷,能提高各動脈的斑塊、狹窄及閉塞等病變的檢出率,并清晰的展示出各動脈血管內徑,從而有效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下肢動脈病變情況,在醫(yī)生的診斷治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 2型糖尿病;CDU;下肢動脈病變;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2(b)-0178-02
人們飲食習慣在不斷變化,增加了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的發(fā)病率,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降低其生活質量[1]。作為慢性疾病,糖尿病會導致多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常見的并發(fā)癥,其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疼痛、間接跛行、麻木等,更甚者還會導致下肢缺血性壞死,想要挽回生命,只有進行截肢治療,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故對下肢動脈病變進行早診斷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2]。為探討分析CDU診斷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效果,該研究選擇了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該院進行治療的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者48例,體檢健康者48名,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進行治療的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患者48例,將其列為研究組,體檢健康者48名,將其列為普通組。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分布在63~89歲,平均年齡為(70.52±4.31)歲;普通組中男性患者27名,女性患者21名,年齡分布在64~88歲,平均年齡為(71.36±4.22)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CDU檢查,讓患者保持仰臥位,充分暴露出下肢,檢查順序為股總動脈、股淺動脈、股深動脈等,后讓患者保持足稍內收體位,對脛前動脈、足背動脈進行掃查,然后讓患者俯臥位(活動不便者,可抬高踝關節(jié)30°),對其進行腘動脈檢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CDU診斷結果。
1.4? 統(tǒng)計方法
實驗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管檢查結果觀察
研究組股淺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37.50%、10.42%、8.33%;股總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43.75%、8.33%、0.00%;脛前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37.50%、12.50%、12.50%;腘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39.58%、8.33%、8.33%,與普通組相比,除股總動脈的閉塞檢出率外,其余位置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下肢血管內徑觀察
研究組患者的股淺動脈內徑(3.42±0.15)mm、股總動脈內徑(5.39±0.41)mm、脛前動脈內徑(1.89±0.22)mm及腘動脈內徑(5.11±0.36)mm較普通組明顯更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在不斷加劇,增加了老年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由于老年患者本身的機體抵抗能力是比較差的,很容易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臨床中最常見的是下肢血管病變,若不進行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損傷到患者的血管及神經,造成神經病變、行動障礙等,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3]。下肢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是高血糖,由于老年患者不能把血糖控制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會引起血脂紊亂、血壓升高等情況,而長期處于高血糖環(huán)境,血管壁上的氨基酸會出現(xiàn)糖化反應,導致血管壁增厚情況的出現(xiàn),減小血管內徑。此外動脈粥樣硬化嚴重影響了患者血液的正常流動,很可能會出現(xiàn)身體供血不足的情況,其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確診時血管病變已經嚴重,治療難度加大,故對其進行早診斷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4]。
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主要診斷方式是動脈造影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在不斷發(fā)展,后彩色多普勒超聲逐漸應用于患者的診斷中。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能詳細觀察下肢血管各動脈的斑塊、狹窄及阻塞情況,并能清晰計算出血管的內徑,若患者已經出現(xiàn)此情況,表示患者的病情需要進行及時的治療,為患者下肢動脈病變進行早期診斷及預防提供了可靠依據[5]。此外,彩色多普勒超聲還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傷、重復性強等優(yōu)點,能顯示出患者下肢血管的走向、血栓形成情況及動脈硬化情況,避免了檢查過程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而且診斷結果具有更高的準確性,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該研究中,研究組股淺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37.50%、10.42%、8.33%;股總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43.75%、8.33%、0.00%;脛前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37.50%、12.50%、12.50%;腘動脈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分別為39.58%、8.33%、8.33%,與普通組相比,除股總動脈的閉塞檢出率外,其余位置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股淺動脈內徑(3.42±0.15)mm、股總動脈內徑(5.39±0.41)mm、脛前動脈內徑(1.89±0.22)mm及腘動脈內徑(5.11±0.36)mm,較普通組明顯更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CDU能更為清晰的顯示出下肢血管病變情況,為醫(yī)生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通過CDU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診斷,能提高各動脈的斑塊、狹窄及閉塞等病變的檢出率,并清晰的展示出各動脈血管內徑,從而有效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下肢動脈病變情況,在醫(yī)生的診斷治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曉蕾,李雪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6):4087-4088.
[2]? 王肅敬.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fā)下肢動脈病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3):182-183,198.
[3]? 藺冬梅.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9):140-141.
[4]? 初航,李敬府,薛紅梅,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并發(fā)老年2型糖尿病的診斷效果情況[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3):23-24.
[5]? 趙漢儒.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與2型糖尿病下肢病變患者血清生化指標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7):1653-1654.
(收稿日期: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