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審題”,就是審讀題目含意以把握作文要求,考生須看清文題要求你必須寫什么、怎么寫,內容涉及作文的體式、主題、材料,以及標題、字數(shù)等。一旦審題有偏差、立意欠妥當,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考場作文的得分??忌撛鯓訂幼约旱陌l(fā)現(xiàn)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實現(xiàn)精準審題呢?
一、理解題意,把握指向
命題人在選擇作文命題材料時,是有所預設和偏重的,考生在審題時一定要審出其考查意圖和傾向??蓞⒖家韵聝煞N方法:
1.抓取關鍵詞句法。關鍵詞句往往是“題眼”,蘊含著材料主旨,因此考生可以把它作為把握材料、審清題意的突破口。關鍵詞句有時是材料中重復出現(xiàn)的詞句或議論抒情性語句。比如下列材料:
“二戰(zhàn)”期間,為了加強對戰(zhàn)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zhàn)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chuàng)的戰(zhàn)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shù)據(jù)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本則材料的關鍵句為“然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而這部分數(shù)據(jù)被忽略了”。該句關鍵詞有二:一是“力排眾議”,“力排眾議”就是“竭力排除各種意見,使自己的主張占上風”,顯然,沃德是一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善于突破慣性思維以及敢于堅持正確意見的學者;二是“被忽略”,它指向著“盲人摸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也指向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2.分層梳理法。即合理劃分材料層次,理清其內在邏輯,為精準把握題意、多方面提煉寫作角度打好基礎。比如下列材料:
費孝通先生在自己80大壽的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p>
費老這句箴言有三層意思,需逐層解讀:“各美其美”說明,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發(fā)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是說要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xiàn)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當然,也可理解為:“天下大同”是結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則分說了三個條件。我們要先發(fā)現(xiàn)自身之美,然后發(fā)現(xiàn)并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贊美,最后達到對美的一致與融合。
二、借助聯(lián)想,明確針對性
考生要使臨場寫作不離題、偏題,在審題上就要做到準確、深刻,要借助聯(lián)想的方法,探求試題材料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強化作文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作文中的議論總是有感而發(fā)的,審題時就要從題目中引出切合題意的感想,并要貼合實際,不能無病呻吟、無的放矢。比如下列材料:
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纖瑕,
飛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兒有灰塵、石渣/和地球上一樣復雜。
——雷抒雁《星星》
對小詩的內容作簡要的提煉,我們可知它所表述的含意是:在仰望中,星星是無瑕的,但置身其中就會發(fā)現(xiàn),上面同樣有灰塵。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錯覺,是距離對情感起了蒙蔽作用。運用聯(lián)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可以運作類比,如:盲目的出國留學,使不少學子浪費了寶貴的時光;盲目追星,使部分未成年人迷失了自我。
三、先求同,再求異
高考作文題目一般提供的是單則材料,但有時也要求考生閱讀多則材料來完成作文,即“組合類材料作文”??忌趯@類作文題進行審題時,應遵循“先求同,再求異”的原則。審清幾段材料的共同點,是確保立意不脫離材料的前提;理解幾段材料的不同點,則可在比較分析中活躍思維,挖掘出新的角度,使作文立意趨向多元與深入。比如下列材料: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特區(qū)口號(深圳,1981)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時評標題(浙江,2005)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新區(qū)標語(雄安,2017)
針對以上材料,考生應先作求同分析。“求同”,就是要在逐則分析材料意義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這三條“標語”(或口號、標題)雖出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但均屬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宣傳語,且都是時代特色的折射。為此考生需要明確:以上材料的基本指向為“審視改革開放40年不平凡的歷程”。考生寫作時不僅要理解標語表面的意思,還要意識到它們映射出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演變和發(fā)展方式的變遷??忌绻庾R到以此為依據(jù),把三則材料結合起來,就可表達改革大業(yè)中的“繼往開來,和諧發(fā)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一主題。
接下來,考生再作求異分析?!扒螽悺?,就是通過更為細致的解讀,發(fā)掘不同材料各自的側重點(或者說多則材料間的相異點)。把三條標語分開來看,它們分別奏響了各自階段的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的主旋律。通過逐一分析可知,三則材料按時序推進,沿著這40年的軌跡,我們可以回看來路,更可以對未來的發(fā)展進行展望,作出思考。
四、看清“任務”,逐一落實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審題,要求考生對試題各個組成部分作全面審讀,明確“寫作任務”是什么,然后按要求完成。如2019年高考全國卷I的作文題中,對于“復興中學”的設定,考生只要注意到并在文中有體現(xiàn)即可,但“復興”二字還可以根據(jù)演講需要,將它作為引子或情景運用在文中;“倡議”應是全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演講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考生對此必須加以注意。“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則強調作文內容需貼近個人感受,展現(xiàn)考生的個性化思考和真情實感;“提出希望與建議”的設定,既是演講的內在要求,也是考生必須完成的寫作任務。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年輕的畢業(yè)生準備開始新的生活,臨行前他去咨詢自己的老師。老師說:“記住人有三根骨頭,你就能面對任何困境了。它們是眉骨、顎骨和脊梁骨。眉骨讓你不斷地開闊視野;如果你有疑問的話,顎骨會助你找出答案;脊梁骨則會讓你盯住目標,直至成功?!?/p>
這道文題包含“眉骨”“顎骨”“脊梁骨”三個方面,其內涵分別為開闊視野、虛心求教、堅持不懈。從寫作內容來看,考生既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展開全面論述;也可以抓住一點,進行深入挖掘。從寫作對象來看,既可以從小處著手,寫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追求、奮斗等;也可以從大處著眼,寫一個團隊乃至國家、民族的起落、成敗、存亡、興替等。